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对降低患儿身份识别缺陷的影响
2021-09-14南通大学附属海安人民医院226600周晶晶崔蕾
南通大学附属海安人民医院(226600)周晶晶 崔蕾
目前,患者的安全作为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逐渐受到诸多医护人员的重视。患者的安全管理更是成为由政府到医院各级管理部门极为重视的重点与热点问题,同时良好的患者安全管理为开展高质量护理服务的基础[1][2]。但在患者住院或就诊期间,常因环境较为嘈杂、患者人数较多、医护人员工作繁忙等因素,造成医护人员未能有效对患者进行身份识别[3]。此外,患儿由于年纪尚小,语言表达能力欠缺等,更容易出现身份识别错误,进而造成查对无效,使得医护人员在进行相关操作时未能取得良好效果,存在较大安全隐患[4]。常规管理模式通常为患儿带上腕带或别上胸牌,在减少身份识别缺陷方面具有一定作用,但仍存在较大漏洞,如腕带、胸牌掉落或遗失等[5]。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模式以问题为导向,以患儿在整个医疗系统中接受的诊断与治疗、服务经历等进行追踪的方式,对于降低患儿身份识别缺陷率、提高其家长满意度等具有重要意义[6][7]。为探究应用于我院收治的患儿中更为有效的管理模式,本研究将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模式应用于患儿中,并探究其对患儿不良情况发生率、身份识别缺陷率与患儿家长满意度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2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的患儿45例作为对照组,另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给予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模式的患儿45例作为观察组。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5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21±0.73)岁。观察组男23例,女22例;年龄5个月~2岁,平均年龄为(1.23±0.76)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两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选例标准 入选标准:属于大手术、急危重患儿;神志清楚的患儿;特殊检查或用药的患儿;患儿及其家长均知情,并签署同意书。排除标准:需长期住院治疗的患儿。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①医护人员在对患儿进行治疗前,注意详细询问患儿病情,并进行全面检查,询问其是否存在其他不良情况;在进行治疗时注意查对其姓名、年龄等,避免出现差错。②对于需要进行输液的患儿,医护人员确保输液室环境干净、整洁,确保室内通风性良好,规范输液流程,同时在患儿输液过程中,医护人员加强巡视,以便在出现意外事件时能够尽快进行处理。③医护人员加强对患儿及其家属的健康教育,与患儿及其家属进行密切沟通交流,并借助播放宣传片、发放相关知识宣传手册及一对一交流等方式,向其耐心讲解相关疾病病因、发展、治疗手段等,让其了解到进行治疗与相关干预的重要性,以提高患儿及其家长的依从性。观察组给予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模式,具体如下。
1.3.1 组建追踪检查小组 组建患儿身份识别追踪检查小组,由医院护理部门主任担任小组组长,由科室护士长担任副组长,其他成员有2名督导人员与2名护士。2名督导人员均具有超过15年的相关工作经历、超过10年的护理质量管理经历,每日负责进行现场检查,2名护士负责跟随督导人员进行现场督查并记录督查结果,在督查结束后进行汇总。小组组长与副组长负责检查相关科室制度的落实情况,并重点检查患儿身份识别情况。
1.3.2 相关人员培训 ①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与考核力度,定期组织科室相关人员学习安全管理的内容,并确立身份识别查对制度;由专人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与考核,要求科室人员具备较高专科知识水平。收集因未规范查对患儿身份导致身份错误识别的案例制成演示文稿或视频,组织相关人员定期在科室内观看,以达到警示、教育的目的,让相关人员意识到规范查对的重要之处。②统一规范科室收药、信息核对及身份识别流程,医护人员认真落实病历、就诊卡等双向识别,在收药时做到人人核对好门诊病历,确保门诊病历与电子医嘱信息的一致性,若存在疑问,先询问清楚再执行。③医护人员在进行核对时改变核对方式,在进行每项操作前询问患儿姓名,避免直呼患儿姓名的核对方式,在进行治疗时注意按照相关规范进行操作,并落实好科室查对制度,在治疗全过程中均进行查对。
1.3.3 追踪检查 ①个案追踪:医护人员使用随机抽样法抽取1位患儿,全面了解其病情与治疗情况;通常将个案追踪分为一级、二级及三级,而三级个案追踪涉及层面较为广泛,且会牵扯至医院多个科室,因而需要各科室合作共同完成。②全面监测:医护人员对患儿接受的治疗或相关干预进行全面监测;并对于存在的问题及医护人员对于不良事件的处理方式等进行较为全面的了解;医护人员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谈,并对手术患儿定时进行反馈追踪、检查评价等,同时医护人员加强对相关科室的追踪。③对于个案追踪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医护人员注意及时进行系统追踪,了解是个人问题或系统问题,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通常完成1次系统追踪所耗时间范围在1~5d。
1.4 观察指标 ①不良情况发生率。②身份识别缺陷率。③患儿家长满意度。
1.5 统计学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SPSS21.0统计分析数据,不良情况发生率、身份识别缺陷率及患儿家长满意度均采用n(%)表示,χ2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不良情况发生率对比[n(%)]
2.2 两组身份识别缺陷率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身份识别缺陷率4.44%(2/45)低于对照组的22.22%(10/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干预后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患儿家长满意度对比[n(%)]
3 讨论
3.1 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应用于患儿中可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 儿科属于临床上较为特殊的科室,儿科患儿通常年龄较小,其自控能力较差,且好奇心较强,再加上表达能力欠缺,导致儿科相关工作中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会增加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8][9]。安全管理为管理科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指为达到一定安全管理目标而进行决策、计划等,在临床应用中,需借助现代安全管理原理、方法及手段等,对干预过程中出现的不安全原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解决方案,对科室、患儿等实施有效管理,进而有效减少不良情况的发生,减少医疗纠纷[10]。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不良情况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在进行干预前,能够加强对相关人员的培训与考核,使其均具备较高专科知识水平,能够有效避免出现意外事件,同时医院能够统一规范科室收药、信息核对及身份识别流程等,在进行各项操作之前都能先核对病历、就诊卡等,确保身份识别的准确[11]。此外,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解决方案,并进行追踪,着重对医护人员进行培训,能够有效避免出现导管问题、非预期治疗或用药错误等问题[12]。
3.2 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应用于患儿中可降低身份识别缺陷率 常规管理模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因而在进行身份识别时依旧在使用人工核对程序,而人工核对程序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较多、较大的安全隐患[13]。临床上会出现身份识别缺陷的原因主要有医护人员不核对床头卡、患儿腕带信息不清楚、治疗卡书写不规范、沟通障碍等,此外还有医护人员工作量较大、直呼患儿名字等,多数情况下医护人员直呼患儿姓名,而不是让患儿或其家属主动说出姓名,易使姓名相似的患儿出现身份识别错误[14]。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身份识别缺陷率低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基于追踪方法学管理的应用过程中,采用个案追踪、全面监测等方法,多个科室相互配合完成相关工作。此外,医护人员对于在个案追踪过程中的问题,进行系统追踪,并提出具针对性的措施,进而有效降低患儿身份识别缺陷率。
3.3 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应用于患儿中可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在医院诸多科室中,儿科的危险系数较高,而患儿通常在其治疗过程中,患儿家属会出现焦躁、不安等心情,若未能及时安抚、缓解其情绪,易造成护患冲突[15]。而此时若医护人员出现操作不当、用药不当等情况,会进一步加深患儿家属的不良情绪,提高发生冲突的可能性[16]。因此,为有效避免护患间的冲突,医院需制定相关规定,采取较为有效的管理模式,以提高医护人员的专业水平、减少护患冲突等。在本研究中,观察组干预后患儿家长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其原因为追踪方法学通过跟踪患儿就医过程或跟踪医院系统的运行轨迹,评价医院管理系统的健全程度,并追踪干预过程中的问题,以得到改善或解决,该模式在应用时,医护人员均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效避免因操作不当而出现不良事件,加强与患儿家属的交流,避免出现沟通障碍儿影响患儿家长的心情,进而有效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
综上所述,基于追踪方法学的管理应用于患儿中,可降低不良情况发生率与身份识别缺陷率,并提高患儿家长满意度,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