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贝拉唑与奥美拉唑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的对比分析
2021-09-14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300400宋福玲
天津市北辰区中医医院(300400)宋福玲
消化性溃疡作为临床上一种发病率较高的疾病,该种疾病主要是发生于胃和十二指肠球部的一种慢性溃疡疾病,该种疾病容易反复发作,在疾病临床治疗中主要是倡导使用西药治疗方法[1]。通过对消化性溃疡疾病的发病原因进行了解可知,该种疾病的产生是受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致,对该种疾病进行治疗时,需要以根除幽门螺杆菌对症治疗为主,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有效缓解,起到降低疾病复发率及预防疾病产生的目的,对提升疾病临床治疗效果可发挥重要的作用[2]。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医院中接受治疗的3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患者,采用随机分组法分组,每组15例。对照组:男、女分别为7例和8例,23~74岁,均值(52.6±2.8)岁;观察组:男、女分别为6例和9例,23~69岁,均值(53.6±2.6)岁。两组资料无差异(P>0.05)。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进行,患者对本次研究活动知情,并签署了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观察组行雷贝拉唑治疗法,给予患者雷贝拉唑钠,口服,每日2次,每次10mg,连续服用1个月。对照组行奥美拉唑治疗法,给予患者奥美拉唑药物,口服,每日2次,每次20mg,连续服用1个月。
1.3 观察指标 ①观察两组临床症状积分。②观察两组烧心不适、上腹胀痛、反酸嗳气、恶心呕吐临床症状积分,得分越高代表患者的临床症状越严重。③观察两组胃窦黏膜炎症变化情况,根据胃窦部黏膜组织内单核淋巴细胞浸润程度为依据,分成以下几个胃窦部炎症活动度,0级:未出现中性粒细胞浸润;I级:出现少量片状中性粒细胞浸润;Ⅱ级:有较多量的腺管上皮细胞和浸润黏膜小凹;Ⅲ级:腺管上皮细胞和浸润黏膜小凹较多密集成堆,出现腺窝脓肿[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22.0分析数据,临床症状积分用(±s)表示,用t检验;胃窦黏膜炎症分级率用(%)表示,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 观察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s)
附表1 两组临床症状积分对比(±s)
组别(n=15) 烧心不适(分) 上腹胀痛(分) 反酸嗳气(分) 恶心呕吐(分)观察组 0.42±0.06 0.53±0.07 0.75±0.16 0.36±0.07对照组 0.83±0.14 0.99±0.18 1.55±0.42 0.78±0.05 t 1.253 1.457 1.635 1.785 P 0.000 0.000 0.000 0.000
2.2 胃窦黏膜炎症变化情况对比 观察组0 级占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见附表2。
附表2 胃窦黏膜炎症变化情况对比[n(%)]
3 讨论
近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促使人们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促使消化性溃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发展趋势,且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及生活[4]。引发消化性溃疡疾病的产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分泌量过多、胃黏膜保护作用降低有直接关系,在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中需要以清除幽门螺杆菌为主,有助于降低胃酸分泌量,使患者的临床症状得以明显缓解,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对癌变具有预防作用[5]。现阶段,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临床治疗中最为常用的药物包括雷贝拉唑和奥美拉唑两种,其中,奥美拉唑本身属于一种初代质子泵抑制剂药物,会作用在胃壁细胞质子泵H+-K+-ATP酶部位处,对壁细胞内H+向胃腔中转运起到了阻止作用,使胃液中的H+浓度得以降低,提升胃内pH值,加速溃疡面的快速愈合。雷贝拉唑具有较高的解离常数值,有助于提升胃内酸碱度,改善患者胃内环境,能够使抗菌药物的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抑酸作用显著[6]。
本文研究结果为,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的胃窦黏膜炎症变化0级占比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中,雷贝拉唑所取得的临床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奥美拉唑治疗法,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窦黏膜炎症,取得了良好的疾病恢复效果。
综上所述,在幽门螺杆菌相关性消化性溃疡疾病治疗中,雷贝拉唑所取得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奥美拉唑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