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的疗效分析
2021-09-14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462000白敬洋叶党华黄俊红桂志勇
河南省漯河市中心医院(462000)白敬洋 叶党华 黄俊红 桂志勇
脑膜瘤为临床常见危重病症,起源于脑膜与脑膜间隙,如大脑凸面、矢状窦旁、大脑镰旁、鞍区等部位,以鞍区脑膜瘤较为常见,发病率约占全部脑膜瘤的4%~10%,该病症发病机制临床尚未明确指出,多认为与内环境改变、基因变异等有一定关联性,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视力视野障碍、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1][2]。显微镜下切除术为临床针对鞍区脑膜瘤患者常用治疗术式,具有创伤小、痛苦少、脑保护好、术后恢复快等优势,常见入路方式有经额下入路、经前纵裂入路等,但应用哪种入路方式治疗效果更优,临床鲜有报道。基于此,本研究回顾性收集我院64例鞍区脑膜瘤患者,旨在探究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应用价值。具体内容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收集我院64例鞍区脑膜瘤患者(2017年1月~2020年1月),按手术入路方式不同分成A组(n=32)、B组(n=32)。其中A组男11例,女21例,年龄42~63岁,平均(52.48±4.06)岁,病程1~2年,平均(1.51±0.16)年;体质量指数:18.1~27.2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61±1.63)kg/m2;B组男9例,女23例,年龄43~64岁,平均(53.52±4.11)岁,病程1~2年,平均(1.47±0.15)年;体质量指数:17.9~26.8kg/m2,平均体质量指数(22.38±1.62)kg/m2。两组基线资料均衡可比(P>0.05)。
1.2 选例标准 ①纳入:经头颅CT、脑血管造影等相关检查确诊为脑膜瘤;MRI扫描显示脑膜瘤位于鞍区;均伴视力视野障碍、精神障碍、记忆力减退、头痛等症状;临床资料完整;预计生存期>1年;符合手术及麻醉指征;均为首次发病;肿瘤直径<5cm。②排除:其他恶性肿瘤;依从性差;严重器质性疾病;术后失访者;认知功能障碍;凝血功能不全;既往有脑部手术史;生命体征紊乱;免疫系统疾病。
1.3 方法
1.3.1 B组 接受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仰卧位,全麻插管,作手术切口于额颞发际内,将前额至眶上缘充分显露,切开硬膜并牵开,显微镜下将侧裂中段蛛网膜打开,显露肿瘤,行切除处理。
1.3.2 A组 接受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治疗,仰卧位,全麻插管,作冠状切口于发际内,将前颅底显露,分离前纵裂、大脑前动脉、蝶骨(显微镜下实施),以暴露肿瘤基底,肿瘤供血动脉以电凝方式实施处理,并将肿瘤切除,必要时作修补处理。两组术后均常规引流,并予以抗感染等基础对症支持,待72h后,行MRI增强扫描,对肿瘤切除程度实施评估。
1.4 观察指标 ①两组手术切除效果,以Simpson手术分级标准[3]实施评估,全切肿瘤,粘连颅骨及硬膜为Ⅰ级切除;全切肿瘤,电灼其绵连硬膜为Ⅱ级切除;肿瘤残留为Ⅲ级切除。②两组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中枢神经特异蛋白(S100β蛋白)、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③术后3个月,统计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包括尿崩、感染、脑组织损伤等。
1.5 统计学分析 以软件SPSS22.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不同时间、组间、交互作用下以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χ2检验,等级资料Ridit分析,u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手术切除效果 两组患者手术切除效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见附表1。
附表1 两组手术切除效果对比[n(%)]
2.2 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 A组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较B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附表2。
附表2 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对比(±s,μg/L)
附表2 两组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对比(±s,μg/L)
注:与同组术前对比,aP<0.05;与同组术后1个月对比,bP<0.05;与同时间点B组对比,cP<0.05。
组别 例数 NSE S100β蛋白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 术前 术后1个月 术后3个月A组 32 39.61±5.37 19.58±4.22ac 12.75±2.17abc 2.51±0.19 1.62±0.13ac 0.95±0.07abc B组 32 38.27±5.03 23.89±4.18a 15.38±2.58ab 2.44±0.22 1.81±0.16a 1.16±0.09ab组间 F=8.484,P<0.001 F=21.432,P<0.001不同时间点 F=86.645,P<0.001 F=155.925,P<0.001组间·不同时间点 F=26.967,P<0.001 F=38.914,P<0.001
2.3 并发症发生率 术后3个月,A组患者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B组患者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鞍区脑膜瘤位于颅底中央部位,位置相对较深,肿瘤生长方向复杂,且区域累及大量功能性神经及动脉血管,术区充分暴露对病灶周围重要神经及血管的保护、肿瘤全切除具有积极意义[4]。目前,临床针对鞍区脑膜瘤患者首选治疗方案是显微镜下手术切除治疗,该术式入路方式较多,常见入路有经额下入路、经前纵裂入路等,但无论选择哪种手术入路方式,在充分保护脑组织、颅神经及重要血管前提下,尽量行全切除肿瘤仍为手术治疗基本原则。
既往,临床对采用传统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虽能于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病情,但仅限于视交叉前方肿瘤暴露,暴露范围相对局限,且易引起颅内压增高、周围脑组织肿胀,必要时还需行去骨瓣减压术处理,以安全度过围手术期。与传统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相比,应用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行冠状切口,可更加清楚地辨认两侧解剖学标志,且无手术盲区,利于视交叉、垂体柄、颈内动脉保护,避免对脑组织造成不必要损伤,进而更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②比较容易处理肿瘤基底部位,可充分满足肿瘤暴露条件;③操作空间相对较大,可方便自纵裂、颅底2个方向完成手术操作。本研究数据中,术后3个月,A组并发症总发生率3.13%较B组25.00%低(P<0.05),由此可见,与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相比,应用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治疗于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安全性更高。
另有研究发现,当机体神经细胞完整性受损时,血清NSE可由受损血脑屏障扩散至血循环,致使其呈高表达状态;当机体正常生理状态下,血清S100β蛋白水平相对较低,可发挥营养神经效果,当机体血脑屏障遭受损伤时,则会致使其水平急剧升高,并促使大量NO胶质细胞、致炎因子分泌,进一步对神经元功能造成损伤[5]。故下调血清S100β蛋白、NSE水平对改善神经功能具有积极意义。本研究数据还显示,A组术后1个月、3个月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较B组低(P<0.05),由此表明,与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相比,应用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治疗于改善神经功能方面更具优势。分析原因可能与该入路方式术野宽广、操作空间大、减压充分、可将三脑室前部肿瘤一并切除有关。但对特殊肿瘤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综上所述,与显微镜下经额下入路切除术治疗鞍区脑膜瘤患者相比,应用显微镜下经前纵裂入路切除术治疗于改善神经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方面更具优势,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