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的健康宣教干预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中的应用

2021-09-14蔡莉莎

黑龙江医药 2021年16期
关键词:脑血管颈动脉慢性病

蔡莉莎

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院感科,四川 宜宾 644000

高血压(EH)是指血液对血管壁压力保持较高水平,EH可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引发颈动脉斑块[1]。目前对于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尚无确切治疗方法可治愈,因此主要手段一般采取生活方式干预。大多数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有不健康生活方式如高盐高脂饮食、饮酒等,因此寻找合理有效的干预方式是临床护理工作重要目标[2]。本次研究将通过对82例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进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及常规模式干预来观察患者晨起血压及自我管理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17年3月—2019年8月期间收治的82例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将患者均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41例。纳入标准:(1)分别符合EH与颈动脉斑块诊断标准者[3-4];(2)年龄≥60周岁者;(3)同意此次研究者。排除标准:(1)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2)继发性高血压患者;(3)急性脑卒中者;(4)既往有精神疾病史者。研究组男性22例,女性19例;年龄为63~76岁,平均年龄(68.71?5.42)岁;EH病程为3~14年,平均年龄(6.26?1.71)年,颈动脉斑块病程为1~7年,平均病程(3.84?1.03)年。对照组男性23例,女性18例;年龄61~74岁,平均年龄(67.37?5.28)岁;EH病程为4~12年,平均病程(6.39?1.28)年,颈动脉斑块病程为2~9年,平均病程(4.17?1.07)年。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取常规模式干预,主要由责任护士发放健康手册并进行口头健康宣教,宣教内容包括饮食习惯、生活习惯、运动、服药指导、血压自测方法等,并嘱患者定期复查。

1.2.2 研究组采取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1)成立管理小组建立系统性干预管理表;(2)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针对性讲解疾病相关知识;(3)讲解不健康饮食可能造成的危害,指导患者进行低盐低脂饮食;(4)强调规律作息及合理运动对患者的益处,针对性对患者作息及运动做出计划;(5)讲解服药不规律对血压及血脂的影响,指导患者遵医嘱服药;(6)建立公众号,以文字、图片等信息每日向患者推送EH及颈动脉斑块相关知识及注意事项。

1.2.3 指标检测方法,使用JZ-252Z手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两组患者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晨起时舒张压(DBP)及收缩压(SBP)。

1.3 评估标准

采用EH病人自我管理行为测评量表(HP-SMBRS),具体为:对患者服药、饮食、运动、工作、作息、情绪及血压监测6个维度进行评价,共33个项目,每项5分,总分165分,得分越高患者自我管理越好[5]。

1.4 观察指标

观察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晨起血压(DBP、SBP)、自我管理能力(HP-SMBRS)变化,并分析比较干预3个月内两组患者入院次数及脑血管疾病(脑出血、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生情况差异。

1.5 统计学方法

数据分析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分析统计,采用均数?标准差(±s)来表示计量资料,以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组间同一时间,配对t检验比较组内不同时间;率(%)表示计数资料,使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晨起血压比较

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晨起血压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且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晨起血压比较(±s) mmHg

表1 两组患者晨起血压比较(±s) mmHg

组别研究组(n=41)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时间 DBP SBP tP 98.84?5.36 85.31?5.13 11.677<0.001 168.57?8.49 142.35?7.24 15.047<0.001对照组(n=41)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tP t组间P组间97.91?5.82 87.85?5.49 8.051<0.001 2.165 0.033 167.98?8.65 145.82?7.93 12.092<0.001 2.069 0.042

2.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

干预3个月后,两组患者HP-SMB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升高,且研究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自我管理能力比较(±s)

组别研究组(n=41)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HP-SMBRS(分)tP 93.71?13.85 145.68?11.24 18.656<0.001对照组(n=41)干预前干预3个月后tP t组间P组间95.12?13.67 139.81?12.58 15.403<0.001 2.228 0.029

2.3 两组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干预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脑出血、脑梗死及短暂性脑缺血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脑血管疾病发生情况比较 例(%)

2.4 两组患者入院次数比较

干预3个月内,研究组患者住院(24.36?6.74)次,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63?7.28)次(t=2.110,P=0.038)。

3 讨论

EH合并颈动脉斑块是危害老年人群健康及生命安全的主要疾病。

常规管理模式虽可使患者一定程度了解自身病情,但存在形式单一、无计划性、无针对性等缺点,宣教不全面,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杜其玲[6]曾对高血压患者进行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结果显示患者自我管理良好。本次研究结果也发现研究组患者HP-SMBR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证实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分析原因认为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依照制定的系统性管理表,每日对患者宣教讲解疾病相关知识,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针对性指导患者日常饮食、作息、服药等;引入公众号作为沟通平台,不仅可每日向患者推送疾病相关知识,还可掌握患者疾病进展程度,及时作出指导,提高患者自我管理意识[7]。

董婷等[7]曾使用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干预高血压患者,结果表明患者干预后血压控制良好,脑血管疾病发生率低。本次研究结果也显示研究组患者晨起血压明显低于对照组,且患者入院次数及脑血管疾病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说明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患者血压,减少患者继发脑血管疾病。这可能因患者日常饮食、生活习惯、作息及运动等与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疾病发展密切相关。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对患者进行系统性管理,在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同时可保证患者每日规律作息、按时服药、健康饮食、合理运动、保持良好生活习惯,从而降低患者血压水平。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还可通过公众号对患者病情进行实时监控,对病情加重患者进行正确指导,从而降低脑血管疾病发生及再入院次数。

综上所述,社区慢性病管理模式可有效控制EH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压水平,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减少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适宜于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脑血管颈动脉慢性病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健康管理和健康教育在老年人慢性病控制中的应用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亲吻会致死,是真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