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干预在慢性难愈性伤口愈合中的应用
2021-09-13贺佳蹇福利
贺佳 蹇福利
【摘 要】目的:分析对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在促使其伤口愈合中的护理效果。方法: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结果: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 <0.05);护理前2组的SAS、SDS评分较高(P >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并加快伤口愈合。
【关键词】慢性难愈性伤口;心理护理干预;愈合;效果
慢性难愈性伤口多与伤口感染、基础疾病、脂肪液化以及异物残留等有关,所以伤口未能在正常时间内恢复愈合,该疾病的发生对于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原发病康复均造成影响,同时也加重了其经济和心理负担,进一步影响患者的伤口愈合质量。所以要做好患者的科学护理服务缓解其担忧、焦虑等负性情绪,进而降低患者的心理应激反应,为伤口的愈合奠定良好基础[1]。以下将分析对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开展心理护理干预的临床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20年9月至2021年5月46例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随机数字表法分组,观察组:23例,男20例,女17例,年龄23岁~74岁,平均年龄(43.5±1.2)岁;类型:压疮11例,慢性溃疡9例,其他难愈性伤口3例。对照组:23例,男19例,女18例,年龄22岁~75岁,平均年龄(43.4±1.3)岁;类型:压疮11例,慢性溃疡10例,其他难愈性伤口2例。两组各项基础资料具备可比性(P>0.05)。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为常规护理,如换药护理、伤口观察、营养指导以及环境护理等;观察组联合应用心理护理干预,方法为:(1)心理认知干预:由于患者缺乏对慢性伤口的了解和认知,导致恐惧、担忧等情绪持续加重。所以需要关注心理认知干预,结合患者的认知水平、年龄特点以及受教育水平等给予个体化的健康宣教;(2)个体化心理疏导: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发现存在的负性情绪,并通过与患者和家属进行沟通的方式了解其紧张、恐惧等情绪产生的原因,从而给予个体化和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帮助解除患者的负性情绪;(3)缓解心理应激:为患者营造优良的休养环境,在进行换药等操作时做好患者的解释说明工作,进而改善其舒适度,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避免由于疼痛而造成患者心理应激进一步增强;(4)社会支持:鼓励家属参与到患者的护理工作当中,从而为其营造良好的亲情支持和关怀,多给予患者包容鼓励,进而使患者感受到来自于家属的亲情温暖,进一步提升康复信心。
1.3 评价标准
(1)记录两组患者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2)在护理前后进行心理状态评估,应用焦虑、抑郁自评估量表(SAS、SDS),得分越高即患者的焦虑、抑郁越显著。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康复进程组间对比
观察组的伤口愈合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
2.2 SAS、SDS评分组间对比
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较高(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 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论
慢性难愈性伤口产生的相关因素较多同时十分复杂,如患者的机体营养不良、感染、糖尿病等基础性疾病以及高龄等,由于伤口的愈合质量较差且时间较长,导致患者的住院时间进一步延长,给其带来了较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患者的负性情绪显著,也进一步对治疗依从性和康复信心产生影响,不利于伤口的愈合[2,3]。通过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是对常规护理的进一步延伸和拓展,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以及康复信心的提升,从多个维度给予患者心理疏导,纠正患者的疾病错误认知帮助患者提升康复信心,进而缓解其心理应激反应[4]。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在护理后焦虑和抑郁评分较对照组更低,以及该组的伤口愈合和住院等时间较对照组缩短。表明,心理护理干预的应用能够提升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的护理质量。
综上所述,对于慢性难愈性伤口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利于缓解其负性情绪并加快伤口愈合。
参考文献
[1] 邹燕群,钟志坚.談外科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处理及心理护理体会[J].饮食保健,2020,7(19):207-208.
[2] 黄悦.全程护理对慢性感染性伤口患者心理状态及伤口愈合的影响分析[J]. 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20,5(12):57,82.
[3] 方广春.多样性护理方法对手外科患者术后伤口愈合情况、疼痛、心理状态及护理满意度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1):74-76.
[4] 陈顺英.门诊患者不同伤口的处理及心理护理分析[J].中国保健营养,2020,30(10):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