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下班主任德育工作创新策略浅谈
2021-09-13刘翠云
刘翠云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德育地位逐渐提升,德育已经成为教学体系中不可分割的教学内容。身为一名新时代的人民教师,除了要关注学生的知识學习外,还要考虑学生的思想道德,紧抓学生的德育素养,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人才的培养。因此,在德育过程中,教师要立足立德树人的教学理念,从中小学素质教育背景中出发,深化班主任的德育工作。用界内的评价来形容,即新一代的中小学生游离于“现代”与“传统”之间,因此,中小学校在教育教学管理层面,包括智育、德育、美育、劳育等均需要加强融合,旨在促进新时代的青少年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鉴于此,本文结合教育经验与工作总结,针对班主任在班级德育工作中常见的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总结一些创新性对策。
【关键词】中小学;素质教育;德育工作;班主任
人们的生活节奏正在与时代发展同步,由于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和学习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基础教育阶段,随着班主任的德育工作方针和政策的提出,关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实效性,充分展现出“教学+育人”的教育本色,更是每一位想要参与到德育活动中的教师应积极考虑的问题。
一、德育与德育活动
(一)德育的内涵
所谓“德育”,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视角来看,德育可以看作是一种社会组织活动,即有目的性、有计划性,且对某领域甚至整个社会发展具有正向的影响。从范围上来区分,有社会德育、有社区德育、有学校德育、有家庭德育等。关于狭义上的德育界定,就如本课题研究主旨那般,专指学校德育。对于德育内涵的解读,应当与智育同向比较。两者均是以人为对象而开展的教育活动,其目的也具有较强的趋同性,即实现人的社会化。不过,在具体内涵、发展目标以及对人的生存发展所起到的作用,具有较大的不同。换言之,德育是以智育为基础,而智育是以德育为方向和目标。以中小学教育为例,学校办学、教学管理的核心目标,即培养对社会发展有用的人。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品质和道德修养也不可忽视。
(二)德育活动的表现
德育对于学生早期思想品德的塑造以及良好习惯的养成,是关键的一个时期。因为对于新时代新环境下的青少年儿童来说,这一成长阶段的学生处于一个微妙的生理和身体发育成长阶段。因此,要求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或阶级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政治和道德方面的宣教、影响。除了理论知识的宣教之外,通常还会组织系列社会实践活动,进一步让受教育者更加积极地认识和体验。
进一步看,对于少年学生来说,世界观尚未完全形成,尤其是对于外在思想意识冲击下的辨识和抵抗,意志力很薄弱。即便在文化课的学校期间,定期接受学校和教师组织开展的各类思政教育活动,可是在接收德育过程中,同样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诸多内外因素影响。所以,目前国内绝大部分中小学已经基本形成了对德育工作重要地位的认识。不过,依然存在很多问题和实践推进中的矛盾。笔者认为,德育应当以学校作为渠道和载体,并以道德教育作为基础与核心。结合学生的特点,围绕着专业学科知识的学习教育等,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思想教育、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
二、基础教育阶段班主任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激励策略
班主任在进行德育活动的时候,要扮演组织者与引导者。因此,在整个德育活动开设期间,就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开展各项学习,通过德育知识的完善,能遵守有关德育的相关要求。为让学生对德育有着良好的认知,可以适度地通过激励策略的开设,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机会。但目前我国德育开设的过程中,还没能形成完整的激励策略,究其原因有如下几方面内容:第一,德育活动开设期间激励政策不够明显;第二,德育开设中记录不够完善;第三,德育活动开设期间鼓励项目很少。因此,中小学德育的开展效果不理想与班主任的德育能力和观念有很直接的影响。班主任需要从自身做起,改革德育,多种方法贯彻德育指导,激发学生对德育的兴趣和热情。
(二)缺乏实践体验
德育活动开设期间,班主任通过“灌输式”教学和“说教式”教学形式来向学生介绍德育,学生的学习地位呈现被动的状态,既没有发言权,也没有学习的欲望和动力,导致德育的效果很不理想,德育的开展不够深刻全面。除此之外,教师也很少与学生进行面对面沟通和交流。德育活动开设期间,班主任只是从宏观角度给学生普及知识点,能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时候很少。因此,班主任在进行激励政策的时候很多内容多为空谈,学生能自觉遵守的情况很少。
(三)缺乏监督考核
由于学校范围内没能建立完善的德育组织,这就使绝大部分班主任针对学生们的德育工作没能获得较好的效果。基于此,德育工作开展的前提是学校没有建立专门的激励制度和记录制度,部分德育工作的开展要依靠班主任对学生的情况掌握。除此之外,教师也只能在出现问题以后才能进行普及,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虽然有所效果,但是整体收效甚微。因此,德育工作的开展效果总体不够显著。
三、班主任德育工作的创新对策
德育工作的创新需要从教育形式、教育内容等环节入手,要有一定理论依据作为基础,保障德育的科学性。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各种思想理论作为根本来创新德育的内容。要考虑当前信息化时代下,学生过分沉迷网络世界,忽略了日常学习和生活。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开展德育工作,将德育工作落实在实践中,充分促进学生的综合品质。班主任要懂得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充分强化学生的综合品质。
(一)以先进的观念开展德育工作
班主任在学生眼中大多数都是比较严厉的形象,对学生的学习十分严格,这也让很多学生对班主任产生畏惧心理。看似这种方式十分有助于管理学生,让班级管理变得井井有条,其实却在无形中疏远了学生。班主任要立足新时代来明确教育观念,更新自身的教学理念,对德育进行良好的改善。要善于打造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谐的师生关系更有助于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成为学生真正意义上的良师益友。
(二)增强创造性的德育能力
如今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不同,他们在现代社会的生活下更容易接受一些新鲜的事物,自身的价值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班主任要认清现实,能够打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紧跟潮流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
比如,班主任要从根本上去了解学生,加强对学生的观察和认识,在良好的观察能力下了解学生的身心特点。由此能够对学生的一些思想行为进行预判,更好地将一些不好的行为思想扼杀在摇篮中。在德育开展时还要考虑最佳的教育时期,提高教育的全面性和针对性,在以人为本的原则下渗透德育。班主任要考虑到学生的方方面面,能够充分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认清现实,找出问题,寻得最佳的解决问题手段,促进德育的真实水平。
(三)开展德育工作要创新方法
德育工作的开展要做到“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在自由、平等、和谐的情况下渗透德育,给予学生足够的尊重和主体地位,创新德育。
德育是为了让学生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有更好的发展,班主任要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主进行教育指导,针对每个学生来开展不同的德育工作。班主任要懂得换位思考,将自己代入到学生的身份中去分析,尤其是师生发生矛盾以及意见不和的情况下,首先要做到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果断地否决学生,还要善于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此来得出最佳的教学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班主任要包容学生、体贴学生,对每个学生进行良好的教育指导,在公平公正的教育指导下,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四)德育管理制度避免流于形式
德育管理需要得到全面貫彻落实,这是衡量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标准。古人语:“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班级中要善于营造出良好的教学氛围,活跃班级教学环境,这对学生品质的培养十分重要。班主任要积极开展德育活动,在趣味性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增强班级的凝聚力,落实德育管理制度。
当然,德育工作还需要建设在学生的实际发展情况中,班主任要将德育变得系统化、制度化,方能发挥出德育工作的真实效果。在准确掌握每个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兴趣爱好后,用发展新的眼光看待学生,挖掘学生的优势,了解学生的缺陷。在扬长避短的方式上推动学生的德育素养。同时,学生们会在班主任的精心教导中充分地展现自我。为了避免德育工作流于形式,班主任要建立相关的奖惩制度,对于富有正能量且积极向上的学生要发挥其榜样作用,给予表扬。对于消极的学生,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了解给予相应的批评,同时还要进行一些贴心的引导鼓励行为。
四、总结
在素质教育化背景下,班主任要以创新性的思维开展德育工作。在观念上积极转变;在能力上快速提升;在方法上因材施教,在管理上贯彻制度化。班主任只有在德育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以发展和创新的思维不断探索,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贡献出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宗轼.论说理型德育在中小学德育中的应用——评《班主任如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J].江西社会科学,2018(4):4.
[2]林丹.显性与隐性结合:班主任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径路分析[J].中国特殊教育,2019(9):3-7.
责任编辑 胡春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