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2021-09-13解敬心
解敬心
【内容摘要】史料在课堂上的运用对挖掘学生的兴趣具有绝对的优势,同时也能有效强化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对学生人文精神培养目标的实现。在高中历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发挥史料教学的优势,找到科学的教学模式,在课堂中做到合理渗透、科学融合,更好地完成对教学内容的补充,增强教学的实效性。基于此,本文就研究了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策略,对史料发挥最大限度的价值提供了良好机会,是教师教学改革的重要参考。
【关键词】高中历史 史料资源 应用 策略
史料的运用过程可以看作是历史研究和学习的基础及有利条件,也是教学课堂上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史料不仅是对人类历史的记载形式,同时还为历史和现实关系的研究提供了有利参照。为了帮助学生在高中阶段的学习中掌握更全面的历史知识,完成培养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教师就要结合课程内容整合有效的史料,不断优化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感受历史学习的内涵,为历史教学的发展提供源源不绝的动力。
一、史料资源在高中历史教学课堂中的应用价值
1.能有效挖掘学生的学习兴趣
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活动来说,教师更侧重于以口述的形式完成教学活动,一味地要求学生完成枯燥地记忆,难以帮助学生完成深入的学习,严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教学水平的整体提升也有极大的限制。而史料资源的运用,更好地帮助学生丰富了获取知识的途径,能确保教学活动更加直观具象,帮助学生克服厌学心理。同时,这种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学会在史料资源中追溯历史过程,实现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学习,在精彩的史料情节中让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①。
2.能不断强化学生的历史思维
随着新课标改革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在教学活动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一个重点课题,也是培养社会型人才的要求。为此,在高中历史课堂上积极运用史料资源,可以在跌宕起伏的情境中让学生有更强烈的探究欲望。同时,教师也要在这一过程中加强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帮助学生主动完成对历史事件和不同社会背景的分析和研究,在此过程中推动学生理解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提升。在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斗志,确保在不知不觉中推动学生历史思维得到极大程度的强化。
3.能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中阶段的学生不仅面临着重要的学习过渡,同时也是日后推动社会发展的主力军,其各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的成效。为此,在开展历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在史料资源的背景和特定的情节中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品质,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人文素养②。只有在历史的熏陶和教化下,才能帮助学生掌握历史评价的正确方法,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确保学生在基于历史的条件下创造历史,促使高中历史课堂散发光彩。
二、把史料应用到高中历史课堂上的具体策略
1.在史料中导入新课
好的开头在课堂中也是非常重要的,为此,教师也要精心完成导入环节的设计,找到更加科学的导入方式。巧妙地借助史料作为导入能让教学情境的创设更加贴近学生的心理需求,帮助学生保持充足的学习热情,更加主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课程《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认识这段历史,并且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事件,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教师要在课堂上融入更多的史料资源,帮助学生在丰富的史料中认识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整个过程,避免因教材知识过于僵化而产生倦怠情绪。在开展教学活动之前,教师要在史料的支撑下借助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史料情节中激发学生对秦朝经济、政治、文化有强烈的求知欲。首先,教师可以用“同学们是否了解焚书坑儒和荆轲刺秦的典故?”这一问题打开学生的思路,根据语文课程中所学的课文,学生会对荆轲刺秦的故事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也就能更好地勾起学生对新知识的探究欲。接下来,教师要带领学生一同解析史料,在更加生动具体的情节中帮助学生更透彻地了解这一历史事件发生的始末,带领学生一起研究秦统一的过程,学习秦始皇颁布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且,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展开小组讨论,在合作中找准学习的方向,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方法,在导入环节就把握学习方向,跟随教师的思路更全面地完成学习目标。此外,在这种教学模式之下,就能在导入环节更好地吸引学生的眼球,让学生保持注意力的高度集中,在教师的带领下理清学习思路,找准学习方向。有效促进师生的良性合作,为师生沟通交流提供良好的机会和平台,在二者的共同努力之下保障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优化教学的整个过程。
2.在史料中还原历史
历史教学过程往往要合理地加强文字史料、圖片史料和影像史料的结合,在各种资料的辅助下深度还原历史,帮助学生在情境中强化学生的历史学习体验。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保障教学活动可以持之以恒地开展。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课程《发达的古代农业》时,在各种条件的限制下,对实物的运用也就少之又少,对史料的运用也就成了最为合理的教学选择。在课堂上,教师要明确这节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方式、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更好地理解我国农业发展的历程。相对来说,由于大多数学生没有真切地接触到农业活动,这也就使得对这段历史的学习比较困难。此时,教师要借助一些史料资源帮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时期最常用的生产工具,利用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功能更好地让学生的注意力回归到课堂上,还原古代劳动人民真实的劳动场景。借助“(黄帝)时播百谷草木,淳华鸟兽虫娥。这一史料来源于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这一历史资料,就能更全面地说明农业的发展与后稷、黄帝有着密切的关联性,是在统治者的带领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帮助学生拓展知识视野,了解历史的起源和发展过程。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借助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源完成对历史情境的创设,帮助学生找到历史事件的渊源,让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灵活地找出材料提示的重点知识。这样一来,不但能高效还原历史发展的整个历程,还能实现对教材的补充,让教学活动层层递进,不断深化。
3.在史料中梳理知识
在高中历史学科教学活动中,虽然各个小节看起来是独立存在的,但其内容之间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为此,教师要合理地借助史料带领学生分步骤的整理需要学习的知识,构建更完整的理论体系③。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这一单元时,教师要合理地整合各种史料资源,在课堂上借助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更加直观地为学生展现出来,帮助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学习印象。在这之后,可以更灵活地帮助学生了解这一单元中涉及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等历史事件,以时间顺序展开教学,更好地梳理教学环节,理清历史的发展顺利,并着重讲解其中的重难点知识。与此同时,教师要留出足够的时间帮助学生分辨合适的史料资源,如在完成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可以更好地搜集一些有关的影视资源,让学生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中直观地感受圆明园毁灭前后的历史概况,在对比分析中留下深刻的记忆。在讲解鸦片战争时,同样可以把林则徐禁烟的电影作为教学素材,在图片和影像的辅助下确保知识的学习更加牢固,不断完成系统的知识建构。此外,教师更要明确报纸、杂志也是史料资源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也可以贡献重要力量,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渠道之一。长期坚持这种教学方法,就能更好地让学生梳理具体的历史学习思路,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到对知识的合理运用。
4.在史料中拓展内容
在历史教材中,由于篇幅有限,这也就使得内容的呈现不够具体,严重限制了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充分借助史料教学,就能更好地完成对教材的拓展延伸,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主流知识,合理地划分教学内容,减少对课堂时间的浪费④。
比如,在学习到高中历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这一单元的内容时,教师要明确学习是一个连续的过程,要研究教学内容之间的联系,找到更加准确的切入口。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教师要明确教材中的内容都是合理的,也是充足的,在课堂上要加以准确运用。同时,也要看到教材中的不足,对于一些外延知识的学习,则需要借助史料资源作为辅助,把二者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整合这一单元的教学主题,教师可以把我国的政治制度、西方的政治制度有机联系起来,在更多元化的教学活动中完成对历史事件的高度概括和补充。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把不同教材中涉及的同一主题和内容的知识点打造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找到教学中的各种关联。这样一来,不但能确保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明确,学生也能在环环紧扣的教学中解决学习中的各种疑惑,有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确保教学有更高的质量,切实完成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在史料教学中体现教学的创新,深化教学的主题,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真真切切地喜爱历史课程的学习,不断提升学生的历史素养。
总而言之,在高中历史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要把史料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结合高中阶段学生的特点完成教育指导。同时,教师也要结合历史课程的特点制定科学的教学目标,选择科学的教学手段,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在史料资源的辅助下让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在学生主动参与中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最终帮助学生更加真实地了解自己脚下的这份净土,领会祖国的成长轨迹,进而更加热爱历史课程的学习,更加热爱自己的祖国和文化,坚定传承历史、发扬历史的信念,做好培养各方面综合发展的现代化人才的本职工作。
【注释】
① 王婷婷. 新课标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教学的策略[J]. 课程教育研究,2019(30):157.
② 赵正国. 浅谈如何运用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能力[J]. 才智,2019(20):178.
③ 廉旭光.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學[J]. 教育教学论坛,2016(5):54-55.
④ 蔡国文. 浅谈新课改下的高中历史之史料教学[J]. 科学中国人,2017(5).
(作者单位:山东省巨野县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