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
2021-09-13段少科
段少科
【内容摘要】教师如何引导九年级学生深度学习酸碱盐章节的知识,是初中广大化学教师亟待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教师要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课前、课堂、课后逐步入手,让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
【关键词】深度学习 初中化学 酸碱盐教学策略
九年级是初中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化学学习中,酸碱盐章节相关知识的学习是重中之重。而这部分知识涉及的化学实验多、重难点众多,许多学生学习倍感吃力,成为其无法逾越的鸿沟。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写道:“学生学业落后、成绩不及格的根源之一,就是第一次学习新教材没有学好。”可见,第一次学习好新知识对学生至关重要。那么,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酸碱盐知识的有效学习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例谈基于深度学习的初中化学酸碱盐教学策略,和大家共勉。
一、课前:磨刀不误砍柴工
1.引导学生复习旧知
酸碱盐这部分知识在初中化学中的地位,就像一座高山的山顶。只有学生在前面章节的学习中,一步步对氧气、二氧化碳、金属、溶液、化学用语、化学计算、原子结构等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对探究性学习活动有一定的实践体验,才能顺利学习酸碱盐的知識,到达山顶。
“复习是学习之母。”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每节课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旧知识。教师在“预习单”中以问题形式呈现,让学生回头望,查漏补缺。如教学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课前复习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实验。教学稀酸的化学性质时,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在写涉及酸碱盐化学性质的方程式时,复习化合价口诀及化学式的写法、读法,尤其是含有原子团的化合物化学式,举例让学生去写、读。引导学生归纳酸碱盐的化学性质、判断置换反应及复分解反应类型时,复习物质的分类等。
2.推荐课外阅读资料
在酸碱盐的教学中,涉及的物质在日常生活、工农业生产和科学技术中有着广泛的用途,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搜集相关的化学趣味资料、生活中的化学知识、小故事、知识卡片、课外小实验等,课前推荐给学生阅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酸、碱与指示剂作用时,课前可以给学生推荐趣味资料——神奇的牵牛花,趣味故事——酸碱指示剂的发现等。教学常见的酸时让学生阅读——形形色色的酸,趣味故事——王水的故事等。
3.精心研制“学习设计”
陈静静博士在《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一书中提到:“要实现学生的深度学习,就要进行高品质的学习设计,这是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要让学习设计更加清晰、明确,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结果得到更具象化的呈现,可以研制‘三单,即“预习单”“学习单”和“作业单”。以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十单元课题2《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第1课时为例,可以这样制定“三单”:
【预习单】
(1)说一说酸碱指示剂在不同性质溶液中的颜色改变情况。
(2)说一说我们目前学习了酸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3)说一说我们目前学习了碱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4)答一答。
酸和碱在组成上,各有什么特点?
酸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碱有相似的化学性质,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5)做一做、看一看。
向试管中的蓝色沉淀Cu(OH)2中加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向试管中的红褐色沉淀Fe(OH)3中加入稀盐酸后,有什么现象发生?
在试管中先加入少量NaOH溶液,再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NaOH溶液和稀盐酸是否发生了化学反应?如何设计实验验证呢?
(6)课外趣味阅读:松花皮蛋的起源传说。
【学习单】
★学习目标★
1.会设计实验证明常见的酸与碱之间能发生反应。
2.理解中和反应的实质及概念。
3.了解中和反应的应用。
★学习任务★
【活动一】学生实验:探究NaOH溶液与稀盐酸之间的反应
【分组实验1】
在试管中先加入少量NaOH溶液,再用胶头滴管吸取稀盐酸,逐滴加入试管中,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问题发现:
(1)为什么试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无明显现象,是否代表这两种物质不反应?
(2)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那些“看不见的现象”展示在大家的眼前?(提示:可以想想该反应发生前后,溶液的酸碱性有无发生变化,是否可以抓住酸碱性的改变让现象显现呢?)
【分组实验2】
(1)分组讨论:该如何借助指示剂,设计简单实验,探究NaOH溶液和稀盐酸之间的反应。
第1种方案:向NaOH溶液中先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滴加稀盐酸,再振荡并观察现象。
第2种方案:向稀盐酸中先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振荡后滴加NaOH溶液,再振荡并观察现象。
第3种方案:向NaOH溶液中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后滴加稀盐酸,再振荡并观察现象。
第4种方案:向稀盐酸中先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振荡后滴加NaOH溶液,再振荡并观察现象。
阅读课本P60,说一说课本上用的是哪一种实验方案?
(2)分组实验:按照4种实验方案分别进行实验,对比实验现象,分析讨论,说一说哪种方案是最佳方案,并把最佳方案的实验步骤、现象、解释写出来。
3.思考:如果用玻璃棒蘸取【实验2】最佳方案实验中所得的少量溶液在玻璃片上,用酒精灯加热蒸发,观察实验现象。玻璃棒上出现什么现象?
(1)交流讨论:这个固体是氢氧化钠吗?为什么?
(2)反思:NaOH溶液与稀盐酸之间是否能发生化学反应?
4.结论:写出反应原理的化学方程式。
拓展与迁移:如果改用NaOH溶液或Ca(OH)2溶液与稀H2SO4进行实验,结果会怎样?为什么?
【活动二】中和反应的实质及概念
1.观察课本P60图10-14 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请用微粒的观点对该反应作出解释?并说说该反应的发生实际上是哪两种微粒之间的反应?
2.怎样的化合物称为盐?盐在水溶液中能解离出什么离子?什么叫中和反应?
3.思考: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吗?
【活动三】中和反应在实际中的应用
阅读课本P61,说一说中和反应在实际中有哪些应用?
【作业单】
1.下列各组物质间的反应,要借助酸碱指示剂才能判断二者發生反应的是( )
A.大理石和稀盐酸 B.石灰水和稀盐酸
C.铁锈和稀硫酸 D.镁条和稀硫酸
2.某化工厂用40kg15%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硫酸废液,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 一定量硫酸废液中含H2SO4的质量是多少?
二、课堂:守得云开见月明
1.逐步落实好“三单”
课前,教师要批阅学生的“预习单”,以便及时发现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课堂教学时更有针对性。
课堂上,教师根据学生预习时存在的问题和本节课的重难点,引导学生借助“学习单”,通过自学、小组讨论交流,通过实验操作(或观看微视频)、带着问题读课书、勾画重点语句、讨论交流困惑、展示点拨归纳等方式深入思考、突破学习重难点。教师在课堂上不断巡视、倾听、指导、答疑,引导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实现深度学习。
课后,发放“作业单”,对学生进行延伸拓展的学习和变式训练等。
2.主抓“三酸两碱四盐”
在整个酸碱盐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要主抓“三酸两碱四盐”,即三种酸(HCl、H2SO4、HNO3);两种碱[NaOH、Ca(OH)2];四种盐(NaCl、Na2CO3、CaCO3、CuSO4)。也可以围绕“液体线”:酸、碱、盐(三酸两碱四盐)→酸碱指示剂→中和反应→化学肥料这条主线组织教学。
3.答疑解惑注重方法
学习贵在学以致用。课后,教师发给学生的“作业单”,习题尽量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的经典例题,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化学,不产生畏惧心理。做题时,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充足时间。教师对于学生不懂的问题答疑解惑时,除了公布答案,还要注重答题策略、方法的引领。如:命题意图、知识在再现、知识的纵横联系、错误率较高题的错因分析和应对策略、此类习题的解题方法和规律、如何挖掘隐含条件、题中渗透的学科思想和方法等。答疑时做到举一反三。当然,教师也不要操之过急,需慢慢引导。
三、课后:吾将上下而求索
1.多彩课外实践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每一次实践活动都是一次奇幻之旅。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鼓励学生进行多彩的课外实践活动。活动主题可以是课本上的,如自制酸碱指示剂、鲜花变色、制作“叶脉书签”等。也可以是教师提供的,如学习了《酸和碱的中和反应》后,可以布置这样的实践活动:同学们在网上搜集松花蛋的制作方法,和父母一起试着做一做。
2.多种形式梳理知识
酸碱盐这部分知识虽然庞杂,但我们可以围绕上面提到的“液体线”,适时地引导学生梳理知识。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思维导图、知识树、课堂笔记、手抄报等。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形成知识网络,加强理解记忆。同时,在做题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及时查看自己梳理的知识点,查漏补缺,在理解的基础上灵活运用知识。
结语
要让学生在酸碱盐章节的学习中实现深度学习,避免出现大量重复甚至机械重复的练习或训练,需要我们教师聚焦化学学科核心素养,从课前、课堂、课后逐步入手,让课内和课外相结合,让教学触及学生的心灵。“积一勺以成江河,累微尘以崇峻极。”只要我们坚持学中做、做中思、思中行,我们的教学将更有魅力,孩子们的学习将更有活力!
【参考文献】
[1]B.A.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2]刘月霞,郭华.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
[3]陈静静.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渭南市临渭区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