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人民币国际化途径

2021-09-13李俊楠高阳

管理学家 2021年15期
关键词:人民币国际化

李俊楠 高阳

[摘 要] 虽然人民币在国际化的道路上已经取得了不小的成就,但是與中国的经济体量相比,国际化的程度还是太低,亟需改变货币战略。而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采取强势货币战略即开放资本市场、采取浮动汇率制、推动本国货币计价的资产国际化。但以目前中国的制度环境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必然会引起风险甚至造成危机,所以关键问题是要先完成对内的经济制度改革即货币政策独立、利率市场化、金融深化,对外则开放资本市场,采取浮动汇率制和推动人民币计价资产国际化。

[关键词] 人民币国际化;货币策略;境外

中图分类号:F83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1)15-0021-03

一、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概况

人民币国际化首次提出于2009年,至今已逾12年。根据《2020年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19年全年人民币跨境收付金额合计19.67万亿元,同比增长24.1%。截至2019年年底,人民币国际化指数RII达到3.03,同比增长13.2%,而人民币开启国际化进程时的RII指数仅为0.02。在全球贸易中以人民币结算的份额达2.41%,较上年提高17.9%;在国际金融交易中人民币结算占4.72%,同比增长15.2%。IMF统计数据显示,截止2020年年底,人民币作为外汇储备的规模增至2176.7亿美元,占比1.95%。可以说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已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与其他国际货币比较仍存在一定的差距(表1)。

从表1可以看到,美元依然占据着绝对的国际货币地位,欧元作为欧盟的官方货币,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一席之地。而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与中国当下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体量相比严重不匹配,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严重滞后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1]。

二、人民币的弱势战略

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滞后于本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因为中国执行弱势货币战略的结果。弱势货币战略,即出于保护本国的经济安全,执行的对外不发行债券、限制开放本国资本市场的保守型策略。采取这种策略的代价就是本币长期处于贬值地位,需要被动应对主要国际货币量化宽松输入的贬值压力,使本币的国际化进程停滞。

表1 人民币与其他货币国际化进程比较

货币 美元 欧元 英镑 日元 人民币

国际化指数 50.85 26.28 3.92 4.63 3.03

外汇储备比例 61.9% 20% 4.43% 5.6% 2.02%

采取该战略的益处在于:当发生国际金融风波时可以保护本国经济免受冲击。此外,本币的贬值对于出口是一个有利条件且当国内劳动力有剩余,外贸的扩张可以消化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既可解决就业问题亦能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因此,在国力不及之时,弱势货币战略虽是无奈之举但是符合当时的国情。

三、强势货币战略

强势货币战略的目标是推动本国货币的国际化,其战略特征为:开放资本市场,浮动汇率制,以及本国货币计价资产的国际化。

执行强势货币战略的优势在于:可以低成本的大量发债。以美元为例,首先,美联储可以大规模地发行美债。由于美元的绝对国际货币地位,各国无论出于贸易结算,还是进行外汇储备都需要大量的美元。其次,美元的国际负债越多,说明美元的国际化程度越高。各国大量持有美债本身就是为美元的信誉做了背书。当美元在国际市场上越流通,各个国家的贸易就越倾向于用美元结算,进而战略物资如黄金、石油的交易都以美元结算。最后,持有美债的各国与美元捆绑成利益共同体,美元贬值也会导致各国持有的美债贬值,出于保护本国资产也会主动维持美元的币值稳定。这也让美联储更加无所顾忌地进行量化宽松,美元短期贬值但长期反而升值。

以更低的成本占有世界资源,捆绑他国使其被迫维护本国货币币值;拥有主动量化宽松的权力,缓解国内的经济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强本币的强势地位,这就是成为国际货币的的优势所在。

(一)走向强势战略

弱势货币战略已经越来越不适应中国的实际需要。一是中国的国力有了显著的增强,采取弱势战略已不符继续发展的需求。二是国内的剩余劳动力已经逐步消化,依靠出口带动国内经济增长的作用已经不明显。三是现有的国际货币必然阻止人民币的国际化,人民币的国际化过程必然是一个主动进取、打破阻碍的过程。因此,战略亟需改变,中国必须主动采取强势战略以寻求人民币的国际化[2]。

(二)时机与条件

执行强势货币战略必须满足先决条件。首先,国力必须足够强大,经济实力雄厚且长期保持正增长,否则本国实力不足以冒然执行强势货币战略,甚至可能导致国内资本大量流出引起金融危机。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依然保持以5%~8%的年均增长率,可以说中国已经具备了执行强势货币战略的基本条件。

(三)贸然开放的风险

中国的金融环境存在明显的弊病:一是银行的高度国有化,二是金融市场不够开放,三是金融结构不合理,四是通胀率高、实际利率低[3]。因此,资本只能投向楼市甚至炒作消费品。此外,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开始转向技术进步,经济增长的动力下降。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开放资本市场,必然导致大量资本流出国内市场。

同样,开放资本市场后,会有大量投机资本流入本国。这些资本需要兑换成人民币才能进行投资,因此当期的外汇储备增加。但这些资本不会沉淀在实体经济,而是进入房地产、股市等投机性强的行业。另一方面对人民币的大量需求会推动币值的上升,经济呈现短期繁荣的景象。

当这些投机资本赚足了利润就会寻求离场。虽然可以通过一些管控措施限制其流出,但作为开放的资本市场限制措施只能是一时的。当资本离场金融危机就开始了,人民币的兑换需求激增,境外机构或者他国央行没有承接人民币抛售的动机,只有中国央行会抛售外汇承接人民币以维护币值稳定。但外汇储备有限,无论是外汇耗尽还是本币的大幅贬值都会对本国的金融系统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进而产生危机。

四、改革的顺序“先练内功,再练外功”

开放资本市场必然伴随着风险,但不意味着有风险就要放弃转向强势货币战略,风险可以通过制度改革来避免。因此,应“先练内功再练外功;先走出去再放进来”。

(一)货币政策独立

货币政策的独立即要求货币政策目标单一化,以平抑通胀作为唯一目标。但通过货币政策促进经济增长并不现实,只能说用货币政策维持一个低通胀。稳定币值的货币市场可以为经济增长创造一个良好环境。

货币政策独立就是要求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独立。为保障央行可以独立制定、执行货币政策,不受国务院其他宏观经济目标的影响,有必要给予央行独立行政的制度保障,央行可以直接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负责。

(二)利率市场化

推进利率市场化,让利率正确反映货币市场的供求关系,不受行政指令的影响导致资源的错配。市场化的利率还有助于反映实际利率水平,保证居民获得正确的信息,有助于进行恰当的投资。还可以倒逼国内银行适应竞争的环境,通过优化服务吸引存款资源,以应对市场开放后的国际竞争。

(三)金融深化

金融深化的目标是拓宽居民的投资渠道,其着力点在于大力开发投资基金和债券市场。投资基金的主要作用在于催生新的产业,推动小微企业的成长,这也解决了小微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发展债券市场则针对普通民众的投资。

五、练好外功是走向强势货币的决胜途径

对外的改革是人民币最后走向强势货币战略的重要举措,具体措施是开放资本市场、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和境外发行人民币债。其中,境外发行人民币债是人民币成为国际货币的最重要之举[4]。

(一)资本市场开放与汇率制度改革

资本市场开放是执行强势货币战略中最具风险的改革,但也是必须要进行的改革。资本市场的开放方便了资本的流动,而危机的产生源头同样在于资本的无规律流动。

危机的发生可以归纳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资本流入。当资本账户初步开放,国际资本大量涌入,外汇储备增加的同时外债激增。第二阶段,国内市场流动性过剩,物价高,通胀高,楼市股市产生泡沫,经济处于虚假繁荣。第三阶段,资本流出,楼市股市泡沫刺破,银行坏账率提高,本国货币大幅贬值,危机发生。

但资本市场开放并不意味着完全不管制,可以设置各种制度如税收、保证金等形成无形壁垒或者以国家安全、宏观经济安全的名义赋予本国政府启动特殊审查机制的权力及临时性监管措施,遏制危机的产生。

汇率制度的改革又是一项重要措施,最终目标是形成浮动汇率制。由于固定汇率制度,有着央行要维持本币币值稳定的要求,因此当本币被抛售,必然要求央行抛售外汇承接本币。因此如果中国执行浮动汇率制,则无须积累大量外汇。

此外,浮动汇率制度下还可以遏制投机资本的扰动。当短期内有大量资本要退出中国市场兑换成外币时,必然导致人民币的临时性贬值。兑换需求越大,贬值的幅度越大,致使资本退出的成本越高。当然,浮动汇率制并非意味中国政府放弃对汇率的必要干预,依然可以用买入或卖出本币的方式间接影响汇率。

(二)是贸易结算人民币化还是境外资产人民币化?

对人民币的需求分为交易性需求和投资性需求。主流观点认为人民币必然随着跨境贸易结算的扩张而增加交易性需求,进而逐步实现国际化,但这过于理想化。

首先,交易性需求的增加的确会推动人民币的国际化,但仅依托于交易性需求的扩张,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是不可能的。一是因为国家会极力要求用本国货币进行结算;二是是否能用人民币结算取决于产品在国际产业链条中的位置,而中国的制造业依然处于链条的中下游很难有定价权。所以推动境外人民币计价资产的积累才是人民币国际化的主动之策。

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就是一种可行的办法。首先,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的债券不一定需要资本市场的完全开放作为先决条件,中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机构、财政部和央行都可以在离岸市场上出售人民币计价债券。在离岸市场上进行的兑换不受限制,但在进入国内市场时则受到监管,如此即使在国内金融经济体制还未改革完全时,也不会受到离岸市场的资金冲击。

其次,世界各国对中国的经济都抱有持续增长的预测,因此人民币计价债券在世界市场上有很强的吸引力。当前各国都受到强势货币国家输入性通胀的影响,其实际利率为零甚至是负利率,只要人民币债券的实际利率高于其他强势货币债券的利率,那么人民币债券将会有大量的购买者。而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决定了中国可以支付得起較高的实际利率,既兑现了中国崛起将与世界各国共享的承兑,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实现。

最后,人民币计价债券不一定要用人民币购买。目前,人民币在离岸市场上的沉淀并不多,如果限制只能用人民币购买必然限制了大部分的购买群体,人民币债券只能在华人圈流动,并不能真正成为国际货币。因此,人民币计价债券还可以用其他货币折算购买,这样既突破了离岸市场受沉淀的人民币数量对债券发行规模和流通范围的限制,又大大增强了人民币债券的流通性,可以有更大的需求市场。

境外发行人民币计价债券除了现实的各种利益,更有重大战略意义。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券到期偿还依然是以人民币结算,这就无须担忧中国的偿还能力,中国还可以掌握主动进行量化宽松的权力,避免输入的通胀又可以筹集大型基础建设的资金。随着发行债券的规模越来越大,中国也可以积累更多更丰富的国际货币,维持人民币持续升值的预期,强化人民币的国际货币地位。

六、结语

中国要想成为和经济实力相匹配的世界大国,其货币必然要执行强势战略,这不仅是大国身份和实力一种象征,更符合中国长远发展的实际需要。

人民币要成为国际货币必须在对内和对外两方面进行改革,改革的顺序是先内后外。对内:货币政策独立以保证政策的一惯性,为本国货币的公信力背书;利率市场化,让国内的商业银行和金融机构适应竞争的环境并相应提高实际利率保持市场合理的流动性;金融深化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投资渠道,既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问题,又可以增加投资者的投资机会。对外:资本市场开放是作为强势货币国家的必然选择;与之相匹配的汇率制度改革也是为了配合资本市场的开放,维护本国的金融市场稳定;推动人民币计价债券在境外的发售则是人民币国际化主动出击的关键之策。

参考文献:

[1] 姜鹏,张强.人民币国际化的现状、问题及相关建议[J].国际工程与劳务,2021(03):58-60.

[2] 邓留保,徐晓颖,吉艺帆.全球新局势下人民币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究[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21(03):76-79.

[3] 赵雪情.“十四五”时期人民币国际化需要破解四大难题[J].中国货币市场,2021(03):44-49.

[4] 刘震.新形势下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J].人民论坛,2021(08):61-63.

猜你喜欢

人民币国际化
深港通开启能助推股市上涨吗
人民币加入SDR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不利影响及其对策
发挥离岸人民币债券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升级推动作用
关于中国国际储备需求问题的研究
“一带一路”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研究论述
日元国际化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启示
论“新汇改”及汇率贬值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
人民币国际化对我国旅游业影响的对策分析
沪港通与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互动机制研究
新常态视角下人民币国际化的影响及发展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