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自信融入《插花和花艺设计》课程思政教学研究

2021-09-13张金锋石玉波唐黎费伟英蔡海燕

现代商贸工业 2021年26期
关键词: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张金锋 石玉波 唐黎 费伟英 蔡海燕

摘 要:以“文化自信”为切入点,从教学理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反思五个方面,对高等职业教育《插花和花艺设计》课程思政教学进行了实践探索和理论总结。

关键词:课程思政;文化自信;立德树人;《插花和花艺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6.063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基于对自身文化历史的清醒认知、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未来的坚定信念所呈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状态。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把“文化自信”积极融入高职院校《插花和花艺教学》“课程思政”教学中,是课程思政建设的有益实践和探索。

1 “文化自信”教学理念

2016年12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大会并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立德树人”是所有“课程思政”的根本出发点和终极目标,课程思政不仅要有知识功能,更要富含价值引导功能,能够深入学生的心灵,引领学生思想和精神的提升。

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背景下,“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也应该成为所有“课程思政”建设的纲领性指导原则。

《插花和花艺设计》课程是高职园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是培养高素质插花和花艺设计人才的重要载体课程,在园艺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具有重要地位。“立德树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本课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最高指导原则,在“文化自信”融入课程思政教学过程中,也必须始终坚持这一原则。

2 “文化自信”教学目标

2.1 知识目标

了解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历史中出现过的“重要著作”“重要人物”“重要事件”和“重大发明”。

2.2 技能目标

掌握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插花”创作过程中“撒”的技法应用技巧。

2.3 素养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传统插花发展历史,掌握传统插花创作关键技法,提升学生对“中华文化”的坚定自信心和伟大自豪感。

3 “文化自信”教学内容

3.1 中国“花文化”历史悠久,值得自信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其中有135篇出现花草植物,将近总篇数的一半。其中很多名句广为流传,传唱至今,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出自《秦风·蒹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出自《周南·关雎》;“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出自《周南·桃夭》;“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芍药”出自《郑风·溱洧》等不胜枚举,这些两千多年前的民间诗歌记录了中华先民以花草植物为媒介,歌颂美好爱情,歌唱美好生活的世俗场景,是中华民族“热爱花草,歌颂花草,以花喻人”这一悠久“中华花文化”的悠久见证。

《诗经》之后,《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对整个中国文化系统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特别是文学方面,它开创了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诗篇,与《诗经》一样,《楚辞》中存在大量的以花草植物为描写对象的诗歌名篇,如《离骚》中的名句“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九歌·云中君》中的名句“浴蘭汤兮沐芳,华采衣兮若英”;《九歌·湘君》中的名句“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九歌·少司命》中的名句“绿叶兮素华,芳菲菲兮袭予”等。

东晋诗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名句,开创了中国田园派诗歌先锋,奠定了菊花代表“隐逸、回归自然”的文化含义,直到以后朝代出现的花卉审美标准“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岁寒三友”——松、竹、梅等花文化现象,都是中华民族热爱花草、歌颂花草、乐于花草为伍的文化延续。

历经千年,从未间断,最终形成了诸如:松树“坚强不屈、不畏风霜、四季常青、生生不息”的民族气概;菊花“凌霜傲骨、素雅坚贞”的君子品格;兰花“抱芳守节、坚贞洒脱、不媚世俗”的文人操守;梅花不畏严寒,傲雪独芳,象征着中国人“不畏强权、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竹子挺拔秀丽,象征着中国人“正直、虚心、有气节”的民族气节;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着中国人“洁身自好、独立自主”的民族品格等,这些“中华花文化”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杰出代表之一,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在花卉文化上独特体现,是“中华文化自信”在“中华花文化”上的真实映射,必将激发当代大学生“爱国、自强、奋斗”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教学效果。

3.2 中国插花所蕴含的中华哲学思想,值得自信

《中庸》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作品,不管体量大小,都能做到“多而不乱、和谐有序”,枝条、叶片、主花、配花、道具小品等最终都能共同构成一个“和谐共生”的插花艺术品,其本质就是一个字“和”,和谐之意,其实就是儒家“中庸和谐”思想在传统插花这一艺术形式上的充分体现。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四种基本类型分别是:理念花、心象花、写景花和造型花,其中理念花诞生并流行于宋代和明代,心象花产生并流行于元代,写景花流行于清代。“理念花”是中国传统插花重要类型之一,是宋明时期的主要插花类型,以瓶插为主,它是一种多以花的品格寓意人伦教化的插花艺术类型。多以松、柏、竹、兰、梅、桂等素雅的花材为主,结构较为清、疏。或影射人格,或解说教义、理学之理。可以说隶属于儒家学说的“程朱理学”对“理念花”的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思想对中华传统艺术创作的直接影响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的艺术创作指导思想本质上就是道家“道法自然”思想在艺术领域的具体表现,“天人合一”中的“天”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自然意义上的“天”,代指“自然”,人与自然要和谐共生,若违背自然规律这个“道”,必将受到惩罚,洪水肆虐、地震海啸等自然灾害就是人与自然不和谐,人类过度开发自然所导致的后果;第二层含义是神性意义上的“天”,人要与未知世界保持和谐,应该对未知世界保持一颗敬畏之心;第三层含义是道义意义上的“天”,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个人自身的身心和谐。因此道家思想中的“道法自然、心斋坐忘、虚静、法贵天真、有无相生”等哲学思想从不同方面对中国传统插花艺术创作都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易经》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易经》中的“否极泰来、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等折射出的“阴阳对立统一观”对中国传统插花创作影响深远。

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以花卉为材料,以插花作品的形式,在插花艺术创作过程中,学生能够切身体验到中国传统插花艺术背后所折射出的中华优秀哲学思想,学会运用辩证法来看问题,进一步激发当代大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当代大学生的中华文化自信心和身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立志读书。

3.3 中国插花是日本花道的“老师”,值得自信

日本外交官小野妹子于公元607年奉命使隋求经,第二年六月从隋使裴世清归国,其后又两次来到中国,把中国所见的唐朝礼仪、佛前供花和插花器具带回东瀛,从此中国插花传入日本,并发展壮大为今天的日本花道。因此,中国插花是日本花道的“老师”,值得自信。当代大学生要铭记中国插花在历史上曾经的辉煌时刻,知耻而后勇,奋勇争先,为民族复兴大业贡献力量。

3.4 中国插花名著对世界插花产生影响,值得自信

唐代末年罗虬所著《花九锡》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插花理论作品,从花材、插花工具资材、作品摆放环境、作品欣赏等几个方面进行了简要论述,在中国插花史上意义重大,为后代插花艺术创作和研究提供了珍贵资料。

明代是中国插花发展历史上的“文艺复兴期”,出现了以《瓶史》为代表的一大批插花理论专著,包括高濂的《瓶花三说》、张谦德的《瓶花谱》、袁宏道的《瓶史》、屠本畯的《瓶史月表》、屠隆的《考槃余事》、文震亨的《长物志》等。其中袁宏道的《瓶史》传到日本后,日本花道竞相模仿学习中国插花,竟然成立了一个新的花道流派——宏道流,足以见得中国插花对日本花道和世界插花发展的重大影响,影响至今。

3.5 中国插花发明对世界插花产生影响,值得自信

五代十国时期,郭江洲发明的插花固定工具“占景盘”,对世界插花产生深远影响,至今仍被应用于插花艺术创作中;清代,李渔首次提出了“撒”的概念,该技法反映了中国人“节能环保、循环使用、四两拨千斤”的“中国智慧”,至今仍被应用于国内外瓶花创作中,对世界插花花艺发展可谓影响深远;清代,沈复首次提出了“花插”(剑山)的设计理念,被后代插花创作者广泛应用于插花创作中,影响至今。

4 “文化自信”教学方法

4.1 讲授法

在“中国插花发展历史”教学单元,主要采用讲授法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利用事先制作好的PPT,图文并茂,按照朝代顺序,从先秦时期的花文化,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前供花,从隋唐时期的黄金时代到宋代插花发展的鼎盛时期,从元代插花的停滞时期到明代插花的文艺复兴,从清代插花的衰微到当代插花的复兴。教师娓娓道来,通过讲授,让学生了解中国插花的发展历史,重点突出其中关键的人物、时间、著作、发明等,着重讲解这些成就对世界插花花艺发展的贡献,激励学生产生“中华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

4.2 任务驱动教学法

在传统瓶花创作教学单元,利用任务驱动法开展教学,课前给学生布置任务:中国传统瓶花设计与制作,要求不得使用花泥等现代固定材料,必须使用传统“撒”技法来制作。学生带着任务来进行课前预习,观看慕课视频,搜索相关资料,课中独立完成一个传统瓶花的设计制作,课尾阶段,教师进行纠错点评并进行正确“撒”技法演示。学生通过亲自动手制作“撒”,来掌握传统瓶花的固定技巧,传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技艺,感受非遗风采,体验“文化自信”。

4.3 问题教学法

在中国插花发展历史的某些关键节点,采用问题教学法来组织教学,教师主动提出相关问题:中国插花历史中有哪些插花专著对世界插花花艺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插花历史中有哪些重要发明对世界插花花艺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中国插花历史中有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让你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自信”?等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查找、归纳、反思,在找寻问题答案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中华文化自信”无处不在。

4.4 项目教学法

在传统插花实践教学中,以“项目化”来组织实施教学,把中国传统插花六大容器“盘、碗、缸、筒、篮、瓶”的创作分解为六个教学项目,分别是项目一:“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盘花设计制作;项目二:“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碗花设计制作;项目三:“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缸花设计制作;项目四:“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筒花设计制作;项目五:“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篮花设计制作;项目六:“文化自信”之中国传统瓶花设计制作。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做中学,学中做”的项目化教学环节,最终实现“中华文化自信”思政元素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5 “文化自信”教学反思

5.1 “文化自信”的教学维度不够

“文化自信”是个大概念,在《插花和花艺设计》思政教学过程中已经融入多个“文化自信”思政切入点,但是从宏观层面而言,“文化自信”所涉及的维度仍然不够全面。笔者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设计中,建议拓宽“文化自信”的“时间维度”,时间跨度可以从远古到古代,从近代到当代,还可以拓宽“文化自信”的“空间维度”,地域范围可以从中国插花拓宽到亚洲插花(中国、日本、韩国),从亚洲插花拓宽到世界插花(欧洲、美国),以插花和花艺设计为重点,从时间维度和空间维度产生多种对比,在对比中更加凸显“中华文化自信”。

5.2 “文化自信”的教学深度不够

梳理《插花和花艺设计》课程目前现有的“文化自信”知识点,会发现针对这些知识点的讲解多停留在表面,缺乏“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深度思考,缺乏某个具体事件背后的時代反思,因此,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插花历史上重要事件背后的时代背景和文化价值,并将最新研究及时融入课程思政教学,反馈到课堂教学中。

5.3 “文化自信”的教学广度不够

在今后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中,应该加大本课程“文化自信”切入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和贯通,加强本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与“民族复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等当代思政热点的融会贯通,更加注重本课程“文化自信”与国家未来发展宏大目标的契合度,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升本课程的课程思政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董莹,张超,纪超凡,等.文化自信的认知和实践[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1,34(01):120-121,124.

[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3]王田田.基于“文化自信”的“课程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以通识课程《中国传统文化》为例[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9,(11):211-212.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立德树人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