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知人论世”到“知人论诗”

2021-09-13曹学军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21年7期
关键词:知人论世意象诗人

曹学军

摘 要 高考试题中的古代诗文阅读题涵盖面大,取材极广,给学生的阅读解题造成了较大的障碍。其实,高中语文考试大纲里已经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技法、感情”等三大主题的能力。《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一书,分别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对学生诗歌的鉴赏能力进行了有序的训练,学生应该从中学习和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关键词 形象;意象;情感;技巧

一直以来,高考古代诗文阅读都是高中教师以及学生“投入多,产出少”的题型。这类题目因其涵盖面大,取材极广,让许多学生在复习时理不清头绪。其实,高中语文考试大纲里已经明确指出,学生应具备鉴赏古诗词的“形象、技法、感情”等三大主题的能力,所以在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的学习过程中,教师们也会常常着重去训练学生这三方面的能力。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一书,分别通过“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三个单元对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进行训练。教师大体的教学模式通常都是先介绍作者及作品的背景,然后让学生通过作者的人生经历与思想,进而了解作者创作的作品。然而我们不可否认,在高考试卷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古诗词阅读题,其考查套路恰恰和教师的教法相反——先通过读他的诗,然后再去认识写诗的人。于是在“练”与“考”的环节上,我们可以说没有从课本的解读中给学生以正确做题方法的引导,以至于学生常常疑惑地问:知人论世其实很简单的,关键是试卷里一般出现的都是“不知”的人,我们就无计可施了。

反观高考试卷,的确存在这样的情形,为了维持试卷命题的公平性,所选的诗歌往往作者名不见经传,运气好有注释可查,可以用来“知人”,运气不好,在不给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学生又该如何去做到“知人”呢?学生不知人,自然在心理上就先怯了,答起题来也就难免慌了手脚。不可否认,学生之所以会依赖注释或者是所谓的背景,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教师平素已经给他们养成了先入为主,介绍诗人的习惯,然而文学作品之所以流传,并不是说某一个诗人从一出生就声名赫赫,而恰恰是因为通过一篇篇作品,让作者逐渐为人所知的。归根结底,不是人成就了诗,而是诗成就了人。所以想要“知人”,不要从注释里去找寻,“人”就在诗中,与其说“知人论世”,不如直接落脚在“知人论诗”上可能更踏实一些。

以此为例,笔者尝试着让学生在没有任何背景资料的情况下学习《一剪梅》这首诗歌。首先通过诵读,让学生去揣摩整篇诗歌的感情基调。学生轻而易举的就找出了“愁”。接着又通过古典意象的分析,让学生去猜作者想要通过该意象表达什么样的情感,学生又从“雁”“月亮”这两个意象明确了“相思”这一情感。最后,通过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你眼前出现的诗歌的景这一题目,使整首诗由文字变成了有人物、有风景、有感情的画面。于是学生自然就能很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以这道题为引子,笔者引导学生总结了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如何去尝试阅读一首陌生的古诗,并落实形象、情感的鉴赏,进而分析技巧,总结方法。

一、形象

形象是诗歌中最基本的、也是最关键的要素。诗歌形象是指诗人借以表达思想情感的具体可感的物象或画面,它可以是人,也可以是花、草、虫、鱼等景物。这里的形象共包括三部分,即“人像”“物象”“景象”。通过把握这些形象的特征,分析寓于形象中的思想感情,理解形象的典型意义。鉴赏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是:一看题目——从题目中分析出诗歌的写作缘由;二看作者——一个诗人的创作风格是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其特征体现是比较稳定的,所以由作者就可以大概知道一首诗的创作风格和创作时代;三看诗后注解——注解往往是从诗歌的创作背景帮助读者去理解诗歌的,所以由注解可以了解诗歌背景,联系当时的现实;四看关键句(关键词、关键意象——推测诗人的思想感情;关键语言——明主旨。我们以李白《将进酒》为例,让学生通过诗中的“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一句来体会李白的豪放不羁,又由“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来把握诗仙的乐观豁达。揣摩完“人像”之后,接着通过“黄河之水天上来”来感悟“物象”所营造出来的大唐气象,又通过“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来想象宴会中“景象”的盛況空前。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尝试着用自己的话描述眼前浮现的想象的图景,一个豪放不羁、乐观豁达、思想天马行空的李白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跃然纸上了。不管李白此时是被贬还是漂泊天涯,学生完全可以从诗歌中去认识诗人了,而不是先认识诗人,然后去依靠背景去理解诗歌。

然而李白毕竟还是大家所熟识的诗人,于是,笔者又通过于谦的《石灰吟》来让学生重点分析“物象”。诗中的“石灰”在千磨万击、烈火焚烧之后,哪怕粉身碎骨也要留清白于人间,看似是在歌咏“石灰”,但是一个人所歌咏的往往又是自己所崇尚的,由“物象”去推“人像”,不难看出于谦是一个坚守真理、不畏强权的志士。学生虽然不认识于谦,但是却从诗歌里了解了于谦这个人物形象的精神特征。

二、意象

描之“景”、所歌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

要让学生养成积累特定意象的特定含义这一好习惯。比如古诗中常常出现的意象有:“柳、月、菊、梅、松、鸿雁、浮云、梧桐、落叶”等,这些意象实际都有它的特定含义。柳,“寓有惜别怀远之意”,古人有折柳赠别的习惯,李白的诗歌《春夜洛城闻笛》中“折柳曲”一吹,“何人不起故园情”?月亮则历来是思乡的代名词,“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都是很好的例证。菊花象征坚强的品格,清高的气质。陶渊明“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梅花则象征纯洁、坚强、敢为天下先的品质。诗人往往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将梅花写得犹如报春的使者,而陆游“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又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总之,梅就是诗人自己,如何去认识他,只能分析重点意象的特点,才可以看到意象背后的诗人。

至于松象征傲霜斗雪、坚贞的品质;梧桐烘托萧瑟冷寂的环境;浮云喻指漂泊无定的游子;落叶表达了无限的失意,鸿雁写尽了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的伤感。这些重点意象的固定意义都需要学生通过平素的学习去积累,这样才能在碰到陌生作者时做到意象不生僻,为之后把握情感做好准备。

三、情感

不论是什么诗歌,内容鉴赏的最终落脚点都要放在情感上。有了以上两个步骤的帮忙,其实推究作品的情感并不是什么难事。常见的情感类别有:

1.惜别之情:如岑参的“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黍离之情:如姜夔的“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扬州慢》),表达的是对物是人非的无限惋惜及悲痛之情。

3.思乡之情:如马戴的“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灞上秋居》)

4.怀古之情:如张养浩的“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山坡羊·潼关怀古》)

5.讽喻之情:如《诗经》中的“硕鼠硕鼠,无食我黍”;白居易的“樽罍溢九酝,水陆罗八珍……是岁江南早,衢州人食人”(《轻肥》)。

6.报国之情: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过零丁洋》);李清照的“生當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夏日绝句》)

7.咏景之情:如杜甫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白居易的“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钱塘湖春行》)

8.恋友之情:如王维的“相逢方一笑,相送还成泣。”(《淇上别赵仙舟》)

四、技巧

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创造艺术形象、表现主题的基本方法。它是文学作品的第一要件。经过作者的加工、提炼,具有准确、鲜明、生动,富于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的特点。不同的文学样式对语言有不同的要求。散文语言强调精练准确、朴素自然、清新明快、亲切感人,更多地强调有韵味、有美感,因而修辞手法的运用比较普遍;诗歌则在散文基础上更要求平实质朴、朴素自然、清新明丽、含蓄清雅、富有韵律美;戏剧语言主要体现为对话,则要求高度个性化、丰富的潜台词、富于动作性;至于小说语言则要求生动、细腻、富有感情,主要用细节描写展示出形象、生动的人物,当然有时叙述也强调简练。高考试题一般大多从这些方面来取材设计,有时也涉及与这些语言特点密切相关的其它方面,如风格、情感基调、氛围特点等。

把握住以上四个点,学生在拿到题目的时候起码不会再将所有“知人”的希望都放在依靠注释上,而是可以通过诗歌本身去想象人物形象,勾画诗歌情景,揣摩特定意象,最终确定诗歌的画面,达到“品诗”目的。相信“知人论诗、以诗入手”的学法,能很快提升一部分人阅读诗歌的自信心,并且慢慢掌握由诗歌内容入手去“置身诗境”的体验办法,“缘景”而后“明情”,也期望着学生高考诗歌鉴赏能力能很快有所超越。

[作者通联:广东中山市濠头中学]

统编语文教材精选老一辈革命家的诗文和反映革命领袖、革命英雄、先进模范精神品格的文章,力求覆盖党史上的不同历史阶段,引导学生了解我们党带领群众赢得革命胜利、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走进新时代的伟大历程。

如,《沁园春·长沙》写于大革命时期,表现出革命领袖青年时代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和改造旧世界的豪情壮志;《老山界》《红星照耀中国》《长征胜利万岁》等反映土地革命战争的作品,赞颂了共产党人英勇、坚强、乐观、坚定的精神品质,讴歌了长征这一壮丽史诗;《荷花淀》《大战中的插曲》等反映抗日战争的作品,描绘了敌后抗日军民所开展的艰苦卓绝的斗争,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的中流砥柱作用;毛泽东同志亲笔撰写的《消息二则》,展现了解放战争后期,我人民解放军胜利进行渡江战役的历史画卷;《邓稼先》展现了“两弹一星”元勋邓稼先为我国成功研制核武器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展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国在科技和国防领域的艰辛探索和伟大成就;《太空一日》《一着惊海天——目击我国航母舰载战斗机首架次成功着舰》《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展现了改革开放后我国国防和科技事业的巨大成就,赞颂了袁隆平、屠呦呦等先进模范热爱祖国、一心为民、勇于创新、造福人类的优秀品格;《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全面、客观、立体地报道了党中央领导全国人民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取得重大战略成果这一历史事件,讴歌了新时代的抗疫精神。

这些作品,有新闻通讯、人物传记和回忆录,也有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还有一些评论性文章;有单篇文章,也有整本的书;分布于不同学段,不同册次,统摄于党史学习教育这一大概念,具体诠释了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抗美援朝精神、“两弹一星”精神、抗疫精神等伟大精神,全方位展现了中国共产党“历经百年而风华正茂、饱经磨难而生生不息”的风貌。

值得一提的是,八年级上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围绕“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精神主线,抓住纪念英雄烈士的立碑意图,在依次说明人民英雄纪念碑相关情况的基础上,详细介绍了反映百年革命历史、展现先烈事迹的10幅浮雕,涵盖党史上的重大事件,包括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敌后抗日游击战、胜利南渡长江等,使学生在了解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象征意义的同时,也可以深入学习党史相关知识。

(朱于国,《中国教育报》2021年06月25日05版)

猜你喜欢

知人论世意象诗人
论姜夔词的意象处理方式
抚远意象等
《庄子》中的舞蹈意象
来自林间的风
“诗人”老爸
愤怒
知人论世——知杜甫其人,赏杜甫诗歌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知人吟咏悟人生
散文教学要做到“知人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