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语文教学切入点 搭建深度学习平台
2021-09-13陈昌春
陈昌春
摘 要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抓住课文中的关键点,重构教材,创设新颖的教学切入点,可以有效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与感悟课文内容,搭建起学生深度学习的平台,从而让学生的语文学习进入到一个更为深入的、新的层次。
关键词 切入点;深度学习;教学示范
近期,笔者在市级公开课教学中,执教了《孔乙己》一课,由孔乙己的“半”字人生入手,重构教材,创设了新颖的切入点,为学生搭建深度学习的平台,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让听课者耳目一新。
教学过程:
导入按正常思路开门见山并交待作者。教师问:“鲁迅先生你们认识吗?”学生齐答认识。“谁来介绍一下?”在学生介绍孔乙己时,教师发现位一位学生提到“鲁迅先生弃医从文”,于是由此生发开去,介绍了鲁迅先生之所以弃医从文的原因,“他认为医治旧中国国民的精神,比医治旧中国国民的肉体来得尤为重要。”“在他的作品中也一直在追求着以文艺实现他改变‘愚弱的国民精神的抱负。”然后,话语一转,我们要想真正认识鲁迅先生还得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小说。由此引入《孔乙己》的阅读学习。
第一步整体感知,要求学生阅读课文,标出文中的生字新词或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并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解决生字后立即回到刚才的问题。
学生回答踊跃,见解多方位、多角度。
教师总结:看来读了课文之后同学们对孔乙己的评价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褒贬不一。不过老师读了课文之后,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不知道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
学生的兴趣又被调动起来了,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再次深入阅读课文,找出文中与孔乙己有关的含有“半”字的语句或暗含“半”字的内容。(学生阅读的声音明显大了,积极性明显高涨。听课老师也一个个从书中找找这一个个与“半”字有关的语句。)
生: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总是叫人半懂不懂。
教师引导学生找找文中“半懂不懂”的话还有哪些?
在师生的共同交流下得出结论:他说这些半懂不懂的话是因为受封建科举思想深深的毒害。
教师继续追问:还有与这“半”字有关的问题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因为前面有成功的人,不仅受到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受到封建科举制度的影响。在他的心目当中,他就想通过读书升官发财,他就想通过读书博取功名利禄,他就想通过读书封妻荫子,他就想通过读书光宗耀祖。所以他为了一棵树而放弃了整片森林。而最终的结果是“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
师:这“半”字与孔乙己真的很有缘。刚才同学们着重找了文中直接含有“半”字的内容,还有暗含“半”字意思的语句呢?讨论讨论。(讨论气氛热烈)
师:这是我们初步的分析,下面我们从他的思想方面分析。你们说他思想深处跳动的那个东西,他穿长衫想表明什么?
……
生:他做事情也“半途而废”。
师追问:他做事为什么“半途而废”?他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一手好字谋生,他为什么要“半途而废”?
分析后教师归纳:他认为读书可以做官,他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唯有做官好。正是因为他有这样的思想,他有这样的认识,他不愿意去抄书。他做事也就“半途而废”。
老师在这儿也补充一点,在文章的最后,他已经去世了,可他的名字仍然在“粉板”上。为什么?
分析后教师总结:他整个的身价还抵不过那十九个钱。他死得安心吗?(生答:不。)他被人家牵挂着了吗?(有同学回答“有”,有同学回答“没”。)人家牵挂的是他的(钱)。可怜啦!连自己入土了都不得安心。他真的死透了吗?(生笑,但明显音调低了很多)他的灵魂仍然绕于那个粉板之上。
师出示多媒体,归纳孔乙己一生的“半”。
社会背景: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
语言:说话半懂不懂。
事业:苦读半生,“半个秀才也没捞着”。
遭遇:打了大半夜,“被打折了腿”。
身份:各一半。
工作:半途而废。
归属:肉体死了,可灵魂却还留在人间,真是死一半,活一半。
教师作结:这一切“半”字都与封建的科举制度有关,和他的那个低劣的品行有关。从他的这“半”字人生中我们看到了他的可怜,也看到了他的可僧。鲁迅先生也用了八个字进行了高度的概括。
学生齐读: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师:这是鲁迅先生的评价,那么对于孔乙己,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的呢?
……
师:大家找到很多的笑,那嘲笑应该有内容的,大家找找怎样嘲笑的,有哪些具体的句子。
生:孔乙己,你脸上又添新伤疤啦?
师:你不介意的话,假如当时你就是嘲笑孔乙己的那个人,你会怎样嘲笑?(指导朗读,注重语气)
生:孔乙己,你又偷东西啦?(指导朗读,特别提醒学生注意“又”字)
生:你怎么连半个秀才也没捞着?(指导朗读,注重语气)
生:什么跌?我亲眼看见你偷人家书,被人家吊起来打。(指导朗读,注重嘲笑语气)
生: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吗?(指导朗读,注重语气,读中学生体会出了悲凉)
師:孔乙己是一个读书人,嘲笑他“当真认识字吗”,你想孔乙己是什么的心情。假如我是孔乙己,也会很难过,很气愤。现在,让我们再次聚焦咸亨酒店,最后一次来喝酒的那个镜头。老师找到了一段视频,现在来看一下。
师:看完了视频,同学们的感触是什么?有想说的话吗?
学生无语。
师:可能我们的心情都比较沉重。我们再来看这个“笑”字,让我们感受到什么?
生:旧社会人的冷漠,麻木。
师:从这笑声中我们真的能感到快乐吗?而是从中感到旧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社会的冷酷。
生:社会的世态炎凉。
师追问:哪些人在笑孔乙己?
归纳:掌柜的、丁举人、喝酒的短衣帮、穿长衫的人,包括文中出现的孩子们,所有的人都在笑。
师:那仅仅是咸亨酒店的人在笑吗?
……
师:仅仅是孔乙己具有这样的劣根性吗?这就是鲁迅先生写作这篇文章的用意,提示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揭露民那种低劣的品性。在这么一种情况下孔乙己的存在有价值吗?(没有)文中有说明吗?
生: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
师:就这句简单平常的话却蕴含着鲁迅先生深刻的情韵。鲁迅先生用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用饱满深情的笔触,在黑暗的世界中“呐喊”,留给我们后人的是不尽的动力,是深深的思索和水远的怀念。老师在课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请同学们一起来看一下。
悲凉的音乐声中学生阅读小诗:
你
把笔一挥
唤醒沉睡的国民
犀利的目光
总像有无尽的思索
你彷徨在是非的边缘
用整个生命对世界呐喊
那声音久久回荡在我们心中
一代
又一代
……
师总结:读着先生的文字,留给我们的是深深的思考,我们跳出课文,回归现实,让我们一起正视自己今天社会主义制度的優越,环境的和平,亲人的无私关爱,加上我们自身的努力,面对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我们一定会走好属于我们自己的完美人生。
教学反思
一、教学切入点必须有创新
这节课比较成功的原因当然有很多,丰富的身体语言,富有磁力的教学语言,渊博的知识,巧妙的构思,等等。但是教学中新颖独特、引人禁不住主动思考的是教学的切入点——从孔乙己这一生中最大的特点“半”字入手,当然这也是一般人没有想到的。“不过老师读了课文之后呀,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不知道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由这一切入点入手,一下子点燃了学生读书的原动力,构建了师生共同学习交流的平台,老师与学生一起探究,学生学习兴趣浓厚,参与的积极性极高,剖析问题的深度随老师的引领逐步深入,最终成功地完成了既定的教学任务,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老师教学轻松自如。整堂课始终贯穿“半”字,用“半”字搭建了深度学习的平台,始终围绕“半”字做文章,做足“半”字文章,也成功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任务。既分析了小说的三个要素:人物(主人公孔乙己的悲遭遇、亨酒店那些人的可悲、丁举人的恶毒)、环境(酒店、社会背景)、故事情节,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了文章主题,指导学生阅读的语气语调,又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从孔乙己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旧中国民的可悲之处,也逐渐懂得鲁迅先生为什么会“弃医从文”,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如何走好自己的完美人生。
二、课堂构思必须巧妙
这节课构思巧妙,教学时整个流程不漏半点破痕,水到渠成。开头看似普通,实则已将主题蕴含其中。初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思考“孔乙己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将目光投向孔乙己,关注主人公孔乙己的命运。目标明确,学生读书效率很高,回答问题也很积极。后来老师用一句“不过老师读了课文之后呀,发现孔乙己的一生始终没有跳出一个‘半字。不知道同学们在读课文的时候有没有注意到?”一下子点燃了学生再次阅读的愿望,就连听课的老师都在认真阅读,可见这个切入点的新颖、有吸引力,为同学阅读文本构建了一个深度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学生真学、乐学。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老师引导:孔乙己为什么要说这些“半懂不懂”的话呢?从他的思想方面分析;他为什么要“半途而废”?他死的安心吗?一步步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剖析文章的主题。
三、课堂教学必须“生·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而“情境”就是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或方面,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建构主义还认为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简单被动地接收信息,而是主动地建构知识的意义,这种建构是无法由他人来代替的。这节课中就成功地为学生构建了高效学习平台——“半”字人生。
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可能从没有像这样去用新的角度思考经典文章,用新思维去创新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但这节课做到了这一点。这告诉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善于找到行之有效的解读课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切入点,为学生深度学习搭建平台。上课之前,听课者看到笔者选择鲁迅的名篇《孔乙己》,在担心这样一篇名篇能上得成功、不落入俗套吗?而课堂上老师分析到孔乙己的“半”字人生时,大家的这种担心、怀疑都没有了,有的是敬佩。由此可见,教学中要有创新精神、改革精神,经典名篇的教学中要有新思路、新突破,否则就会陷入死胡同,总也跳不出那个既定的圈圈,效率就永远也提不高,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调动不起来。
只要我们加强学习,经常思考,不断尝试,只要我们有创新的想法,经过不懈努力,就一定能轻松自如地驾驭课堂。
〔本文系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课题(2019)年度第(十三)期立项课题“初中语文‘生·动课堂教学模式深化的实践研究”(课题批准号:2019JK13-L21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江苏连云港外国语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