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路径探究

2021-09-13林惠容

考试周刊 2021年70期
关键词:德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林惠容

摘 要:语文是一门兼具人文性和工具性的学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关注德育教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文章分析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意义,就如何在语文课堂上扬起德育之帆,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提出了几点对策,希望能通过语文德育教学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德育;阅读教学

一、 引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小学语文课程资源和语文知识面越来越丰富,对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德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德育,是由语文课程的性质、属性和功能决定的。

二、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意义

古语有云:德为立身之本。关于语文教学与德育的关系,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语文是点燃求知欲和道德信念火把的第一颗火星。”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在语文教学开展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性。阅读是我们获取知识、开阔视野、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与古人对话,学习和了解一切伟大的品德的工具。此外,阅读还可以净化人的灵魂,为我们的道德修养指明方向。所以,许多人都主张在阅读中深入发掘文本所蕴藏的思想情感,结合和应用作品的德育元素,让道德的光芒照进我们的心田,促使道德的种子在我们心中生根发芽。小学阶段,由于年龄限制,许多小学生尚未有明确的道德追求和理想,这个时候的他们,很容易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对一些事情、对世界产生错误的看法。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让学生对美好的未来有所憧憬和向往,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理念,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也可以提高未来一代的综合素质。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不仅要重视语文知识教学,阅读能力培养,还要重视德育,将德育渗透到语文阅读教学中去,通过德育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为学生成为具有道德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开展德育的途径

(一)结合课文背景,渗透道德教育

语文教材是语文阅读教学的基础。现行的语文教材,是专家学者、一线教师群体智慧的结晶,语文教材中收录的许多课文,都是经典美文。而且,每一篇课文,都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每一个故事,也都有故事背景。在阅读文章时,如果不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故事背景,所读到的不过是空洞乏力、没有情感的问题,也不利于个体对文章的深度理解。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要关注文章的创作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作者所强调的情感,以调动学生的情绪,为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做好铺垫。如在学习《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时,教师要提前自主收集有关文章和故事背景的资料,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相关背景,让学生体会作者和故事中人物的高尚品格,促使学生了解作者创作的目的,受到情感熏陶和道德教育。如《金色的鱼钩》作者陆定一,他是江苏无锡人,出身于诗书世家,青年时期就受到进步思想的影响,参加过五卅反帝爱国运动,之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从此走上了终身职业革命家的道路。长征路上,陆定一担任宣传部部长,他以笔作枪,很多作品成了团结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在7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陆定一始终将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当作使命,也将毕生精力奉献给了党的宣传和教育事业。其作品《金色的鱼钩》,叙述了红军长征途中过草地期间,一位炊事班班长为了照顾三个生病的小战士,不惜牺牲自己的事。作者借助这个事迹,宣传了共产党员舍己为人的革命精神。我们要向老一辈革命家和文化工作者学习,学习他们无私、崇高的精神。这样在语文教学中借助背景分析解读文章和作者的思想情感,可以培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心,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德育。

(二)在文本解读中,巧妙渗透德育

文以载道,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主张。其实,“文”不仅可以“载道”,“文”还可以“明道”。荀子在《解蔽》《儒效》《正名》中,多次强调,文章要讲述客观事物的规律,教人明白道理。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优秀的篇章,都具有“明道”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从多个角度解读文本,发掘文本中的德育素材和元素,将语文教学与德育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和道德修养。所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要以文本为立足点,看文章讲述了什么道理,提出了什么主张,是如何讲述道理的,这些道理的对错,促使学生通过对“道”的分析和思考,知道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在学习《田忌赛马》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阅读课文,弄清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战国时期,齐国大将田忌和齐威王赛马,孙膑帮助田忌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转败为胜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告诉我们不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懂得扬长避短,方能取得胜利)。在学生通过阅读找到答案后,本着循序渐进的原则,继续抛出问题,让学生紧扣问题分析、解读文本:田忌在赛马时为何会取胜?田忌獲胜,说明了什么?田忌获得胜利的条件是什么?如果你是田忌,通过赛马这件事,你会获得什么经验教训。在文本阅读的基础上,学生思维的触角就会由“只关注孙膑的足智多谋”朝着“朋友间的信任”“逆向思考”等方面延伸。结合这两点,教师可以从人际关系、做事方面讲述做人、做事的道理,提高学生的道德品质。

(三)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触景生情

中国传统的道德体系复杂而庞大。许多时候,在德育教育时,都要以传统的道德体系和主流思想观念、价值观为参考,解释道德理论,分析道德知识。但是,小学生的身心还不成熟,单纯的口头讲解、理论灌输,很容易使得他们“右耳进左耳出”,听过即忘。鉴于此,关于德育,要创设教学情境,促使学生触景生情,在情绪被充分调动、激发的情况下接受道德教育。具体到语文阅读教学中,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教师要采取有效的方法创造或鲜明生动或真实有趣的场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促使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真正植根于学生心中。如在学习《军神》时,教师可以利用三国时期蜀国名将关云长不用麻药,请神医华佗刮骨疗伤的故事来导入,讲述为何关云长生前死后被人们视为“天神”。然后,切入正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中,也有这样一位不用麻醉剂,咬牙忍受了72刀的刀割之痛,却一声不吭的“神”,他就是被实施手术的沃克医生尊称为“军神”的刘伯承。在阅读课文、讲解相关的语言知识的基础上,为了让学生体会刘伯承坚强的意志,教师可以结合生活中的事创设教学情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要自己削水果,切菜。你有被水果刀、菜刀伤到的经历吗?当时是什么情境,你受伤后什么感觉?当时你最想做的是什么?如果你在切水果时切到了手,需要缝针,医生要给你缝针,不打麻药,你能接受吗?接下来,让学生进行角色带入,并用之前学过的词形容动手术时的情景,如切肤之痛、痛入骨髓、痛不欲生、痛苦不堪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结合刘伯承不打麻醉剂忍受72刀刀割之痛一事对学生进行意志教育,教导大家学习其坚强的意志。这样创设情境,可以让学生体会意志的坚韧与伟大,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品质,促使学生有积极向上的情感追求。再以《长城》教学为例,作者在写这篇文章时并没有花费大量笔墨描述古代劳动人民如何修建长城,为了使学生了解当时社会背景下劳动人民艰苦劳作的场景,教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一段修建长城的视频,使学生从直观画面中感悟劳动人民在经济与科技双重条件落后状态下,凭借自身勤劳的双手完成这项世界性历史工程,堪称奇迹。上述教学方式能使学生对古代勤劳的人民产生敬佩之情,激发潜在的民族自豪感与认同感。

猜你喜欢

德育阅读教学小学语文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
拨动情感之弦,让语文课堂绽放精彩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