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整理习惯养成的策略研究报告

2021-09-13潘慧铮鲁萍彭洁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养成策略

潘慧铮 鲁萍 彭洁

摘  要:近年来,随着经济飞速发展,少年儿童出现了一些不良的行为倾向。因此本研究运用“5s”管理,形成整理三部曲,教学生整理方法,不断强化整理行为,提高家长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发展状况的认识,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

关键词:整理习惯;养成;策略

一、存在问题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物质文化水平也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小学生的身体和智力发育水平也在不断地提高。但与此同时,在小学生的行为习惯中,却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好吃懒做、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具有普遍性的不良行为倾向。例如一些小学生会破坏自己的学习环境,导致脏乱差:课桌乱涂乱画;抽屉乱堆乱放;垃圾乱丢乱扔……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小学生没有自学、自理能力,还是他们连起码的“整理”意识和“清洁”概念都没有呢?

二、分析原因

小学儿童道德行为习惯的发展水平呈马鞍型,低年级儿童处于依附性很强的“家长和教师的权威”阶段,行为习惯缺乏自觉性;中年级儿童由于独立性的发展,便显得不那么听话,导致行为水平下降;高年级儿童由于行为的自觉性进一步提高,在训练和教育影响下行为习惯水平才又进一步上升。如今优越的物质生活带来有利的生活学习环境,也隔绝了他们与外界的交流。父母忙于工作,与孩子接触的时间较短,多由祖辈代为照顾。父母内心愧疚而尽量满足要求,祖辈过度溺爱,一切事情都为孩子包办,导致孩子在生活习惯上弱于同龄儿童。有些家长由于工作关系,时常更换工作环境,导致孩子不断地更换校园,将一些坏习惯、坏脾气带到校园。还有部分家长漠视家长会的联系沟通作用,常常迟到、缺席,甚至没有任何反馈。总之,大多数家长认为自己的任务就是给予孩子最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忽略了行为习惯的培养。

三、解决策略

(一)小学生整理习惯养成的主要策略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习惯的培养。”巴菲特也指出:“头脑中的东西在未整理分类之前全叫‘垃圾。”因此,好的整理习惯对人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很好地促进作用。从小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整理习惯,有助于终身习惯的养成,是收获好人生的一大助力。

1. 教授整理方法,不断强化整理行为。在训练学生养成整理习惯时,合理地运用5S管理,促进各年段学生的行为习惯从整理到素质的升华。“5S管理”起源于日本的企业管理,其内容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方面,因日语的拼音均以“S”开头,简称“5S”。“5S管理”是指在现场,对材料、设备、人员等生产要素开展相应的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等活动,可以培养员工的良好工作习惯。每位成员养成良好习惯,按规则做事,使规范化管理内化成人的教养(素质)。借鉴“5S”的理念与内涵,整合一定情境管理机制,依托校园文化,形成以养为主、养练结合模式:指导学生主动遵守《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培养积极、进取、向上的健康心理,有意识地培养小学生各种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就是对学生品行的培养。

从“5S”整理—整顿—清洁—清扫—素养的流程入手,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形成“整理三部曲”。教师和家长抓住整理三部曲对学生进行训练,通过评比、鼓励等方式,使學生坚持整理,逐渐形成习惯。

2. 抓学生心理特征,有针对性地培养。小学阶段,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一是学习成为主导活动。与游戏相比,学习具有社会性、目的性、系统性和强制性。二是参加集体活动。儿童在共同的学习活动中,相互交流,相互帮助,发展了社会交往技能,提高了社会认知的水平,培养了合作、互助的集体精神。三是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开始反省自己心理活动过程和行为,自我评价更多涉及心理品质等内在的东西;开始注重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试图通过获得同学、家长、教师的称赞、尊重、信任来构建初步的社会性自我,自我控制能力进一步增强,逐渐能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计划来调整自己的。所以整理习惯的培养也要关注到孩子的年龄特征。

3. 主题班(队)会模式。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以及班级特色,制定出针对性较强的活动方案。低年级,教师在培养过程中要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利用游戏、竞赛活动调动整理的积极性,提高整理效果。活动可以在班会课开展,也可以在每天课间、午休、放学时开展。如开展“我会整理”,即图书哪里拿哪里放,“我最棒”。比一比谁整理书包整理得快又好等;还可以纳入班级日常评比,形成量化细则,每天一检查,每周一统计,每月一评比,每学期一总结,不断肯定学生的整理行为,给予孩子正向的积极的刺激,强化行为并延续下去。中年级孩子,自我意识开始增强,此时同伴的评价作用也随之增强。在前期培养的基础上,教师应通过班会、主题活动等树立榜样,在班级中营造积极、正向的舆论氛围,运用同伴的榜样作用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正强化刺激,巩固行为。高年级孩子,已进入青春期的萌发期,道德水平、行为习惯进入少年期的自律期,从在教师、家长身上寻求肯定转向在同伴身上寻求肯定,同伴的评价占主导地位。因此教师要适时转变角色,从评价的主导和行为的指导转为引导者,与孩子共建规则,凸现参与性和自主性。在主题班(队)会上,老师可以先提出整理这一主题,明确整理的内容和要求,和孩子共同商量、制定了整理计划,再由学生参与整理,进行自我或对他人的评价。通过以同伴监督、自我管理为主的活动,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营造积极、自主、向上的氛围,巩固行为的同时初步形成个人素养。

(二)家校合作,多交流多反馈,促使习惯成自然

遵循小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学习成长的特征,将本课题研究深入到家庭教育中,使家长掌握一定的教育知识与方法,尝试探讨新时代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家庭—学校—社会”训练模式。2019年3月到4月,课题组成员设计了一份针对本校学生家长的调查问卷,并对本校690名学生在家中的整理情况进行了调查。

调查显示,本校学生家庭教育的主导者为父母,其中六成有较高的文化水平,自身的整理意识比较强,对孩子的整理习惯培养很重视,乐意配合学校教育工作。但在关于“哪种习惯对孩子影响最大”的调查中,却有近一半家长选择把学习习惯排在首位,这也反映出大部分家长以学业、成绩为重的心理。另外,还有部分家长不知如何引导孩子培养好的整理习惯。因此根据调查问卷的数据分析与小学阶段学生整理习惯养成的特点,我们采取了以下方式,初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1. 更新教育观念,与学校教育形成教育合力

家庭教育的内容复杂,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而学校教育是系统的、连贯的,有内在科学依据,更注重学科知识的学习。因此两者达成共识,互为补充,共同发挥作用,才能促进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为了和家长互为助力,学校以家长学校、学校微信公众号为宣传平台,向家长介绍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方法,宣传好习惯形成的重要意义,通过视频演示,向家长讲解整理的方法——“整理三部曲”,增强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

2. 尝试多种教育方式,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1)打卡活动促使孩子良好的微习惯的养成。微习惯,就是强迫自己每天做的微不足道的积极行为。而坚持记录下这个积极行为的方法之一,就是打卡。学校和老师设置打卡活动主题,例如家务劳动、整理书桌等,引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然后运用打卡表格《好习惯,从学会整理开始——整理小能手》小册子或者让家长用手机、相机拍照发到指定平台进行打卡。在打卡同时,学生与家长、同学之间、不同的家庭之间在平台上扮演着监督者和执行者的角色。当一个人处于被观察的状态时,其行为本身就会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改变。这种由自我观察所形成的行为改变会在记录期间一直保持着作用,直到记录结束。学生从别人的点赞中即时获得成就感,使之得以继续。因此只要长期坚持打卡记录,就能养成一个微习惯。一旦学生养成了微习惯,良好的习惯就唾手可得。

(2)以身作则,家长进行榜样示范。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對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为了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学习范例,家长应从自身开始进行。比如电脑桌、茶几、饭桌、房间的整理,每周几次的清扫整理等。既让孩子耳濡目染,习得了一些基本的整理方法,又能鼓励孩子一起参与,在学中做,在做中形成经验。

(3)态度坚决,坚持不懈。家庭教育中,最忌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当家庭成员之间的教育理念不统一时,往往会极大地阻碍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在培养孩子整理习惯时,家庭成员要思想一致,要求一致,确立每个阶段的目标,制定详细的计划,然后按部就班,不能推脱不做或包办代替。

四、结语

少年儿童的道德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新一代国民的道德水平。抓住不同年龄学生的心理特征,借鉴5S管理方法,研究班(队)会模式,提高家长对小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行为习惯发展状况的认识,构建社会、学校和家庭三位一体的行为习惯教育体系,就易于促进整理到素质的升华,引导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责任编辑:陈华康)

参考文献:

[1]陈静.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之我见[J]. 时代教育,2007(12):115.

[2]王红梅. 小学生“整理习惯”养成模式的实践探究[J]. 新课程(上),2015(11):46-47.

[3]杨英鹤. 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与对策分析[J]. 亚太教育,2016(16):19.

猜你喜欢

养成策略
我的手机在哪?
浅谈舞蹈演员良好个人修养的养成
分析素描训练与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养成
小学生养成教育之我见
航母舰员安全意识养成探索与实践
高考数列复习策略之二
Passage Fou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