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史料探析提升学生历史思维能力的路径

2021-09-13万志春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历史解释

万志春

[摘   要]历史课堂大都少不了史料的运用,史料的运用也关系着历史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更关乎学科核心素养能否“落地”。文章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基于史料,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基于史料,开展深度教学。通过引导学生对史料进行对比、概括、解释,从而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

[关键词]历史思维能力;史料探析;历史解释

[中图分类号]    G633.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21)22-0070-03

在历史教学中,立足于课本知识,把相关史料补充完善进去,使之成为系统的、有机联系的整体,能够使学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思維结构和判断依据。历史解释指的是,基于史料和史实,遵循一定的原理、方法,通过逻辑推理,对历史现象、历史事件进行分析的研究行为。历史解释的核心旨趣,在于建构意义,不在于接近历史真实。本文以《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为例展开探析。

一、化“简”为“繁”,彰显史料的理性温情

《两极世界的形成》一课子目一的标题是“从盟友到对手”,对于盟友的关系,学生是缺乏感性认识的,只见结论而不见史实,因此要将宏观的历史叙事和微观的史料解读相结合。而在微观的史料中,“人”是不能缺席的,史料教学必须要做到“眼中有人”,因为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发展的方向。笔者在导入环节,展示了美国总统罗斯福、英国首相丘吉尔、苏联国家主席斯大林的合影,照片中三个人谈笑风生,气氛融洽。

笔者在这里开门见山,用照片把学生迅速带入那段历史,并直接导入该课内容。

师:盟国就如何加速战争进程、及早结束战争,如何在战争结束后重新安排世界、维护战后世界的和平,开展了积极合作。雅尔塔会议体现了人类呼唤世界和平与要求共同发展的时代特征。

材料一    (就其进步之处而言)雅尔塔体系应该是……能够有效维护战后国际秩序的国际机制……                                        ——沈志华等《冷战启示录》

师:以美、苏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新体系——雅尔塔体系的确立,奠定了战后世界两极格局的框架。

讲到这里,笔者发现教科书第二段立马过渡到二战极大地改变了世界主要国家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美苏两国在社会制度和国家利益上的矛盾加剧。以此作为导致美苏两国由盟国走向对手的背景原因,显得比较唐突生硬。因此,在这里有必要向学生阐述国际形势的具体变化,以及美国、苏联、英国在这个时候的微妙态度。

材料二    波兰问题对于俄国人不仅仅是个荣誉问题,而且是个安全问题……因为苏维埃国家一些极为重要的战略问题都与波兰有关……波兰问题对苏维埃国家来说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三    吾国因拥有道义、政治、经济及军事各方面之力量,故自然负有领导国际社会之责任,且随之亦有领导国际社会之机会。

——《中外历史纲要》

材料四    它(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

——《中外历史纲要》

师:请结合所学知识以及上述材料说明美国、苏联、英国在态度上发生了什么转变。

生:美国国力首屈一指,西欧颓势尽显,而苏联相对强势,美苏两国由战时同盟关系走向对抗。此外由于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也加深了彼此的猜忌。

师:这位同学的回答逻辑清晰、表述准确。美苏两国关系由战略合作到战略互疑再到战略对立。

讲到这里,应该加几把“火”再“催化”一下。

材料五    因为“资本主义各国发展不平衡会造成极大的混乱”,因此只要资本主义制度继续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苏联必须做好准备,即发展基础工业,削减消费品的生产。

——1946年2月 斯大林演说

师:对于斯大林的这番演说,美国驻苏临时代办乔治·凯南甚至用了八千字的长电报进行解读,其中提及“斯大林的演说宣布了苏联对美国和西方的攻势”。这无疑是美国方面对此反应激烈的表现。当时,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看到了美苏间微妙的变化,在1946年3月5日发表了著名的“富尔顿演说”。请同学们阅读书本导言部分丘吉尔演说的部分内容和“资料回放”。

师:丘吉尔的演说拉开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实行“冷战”的序幕,那么问题来了,丘吉尔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呢?

生:当时丘吉尔敏锐地观察到了美苏夸大彼此的威胁,于是乘机挑唆,借机捆绑英国和美国的国家利益。

因此,我们要有机结合教材和相关史料得出正确的历史认识,如果只依赖教材,而缺乏史料的支撑,历史叙事也就成了空中楼阁。

二、回归“本源”,强化史料的实证意识

历史沉淀于现实中,现实里蕴藏着历史的传承。找到历史与现实的联系,历史知识的鲜活性就体现出来了。因此,历史教师在历史教学当中要善于寻找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历史,也要关注现实,用现实的眼光去思辨历史现象。

材料六    假如美国在世界人民面前显得犹豫不决,世界和平将受到威胁,另外也必将会危及本国的繁荣昌盛。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七  希腊、土耳其的问题不在于他们迫切需要帮助……关键他们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是通向苏联心脏的必经之路。

——齐世荣《世界史》

师:1947年,杜鲁门主义正式出台,意味着美苏冷战正式开始。苏联作为回应,对美国进行了反遏制,成立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由此美苏两国形成了政治的两极对峙。美苏双方的这种对抗从政治领域迅速延伸到其他领域,比如经济领域,这时我们看到了美国马歇尔计划的出台、苏联经互会的成立。这里需要特别注意一下马歇尔计划出台的背景。

材料八    现在的欧洲是什么?它是一堆废墟,是一切不安因素的发源地。

——齐世荣《世界史》

材料九    133 亿美元援助,供给16个欧洲国家。阻止苏联和共产主义势力在欧洲的进一步渗透和扩张的,只可能是面包和选票,而不是子弹。

——齐世荣《世界史》

师:美国前国务卿鲍威尔说过,在“冷战”时期,没有一件事情是孤立的,要把它放到“冷战”的大背景中去考虑。我希望同学们在学习这节课时也能运用这个思维。美国为什么要对西欧进行经济援助呢?直观上看,能帮助西欧恢复经济,那有没有政治上的考虑?可以拉拢西欧,对吧?还有其他方面吗?如果西欧的经济老是处于半死不活的状态,那么社会矛盾会如何?人民生活陷入困苦,那他们会如何抉择?

生:社会矛盾会激化,进而会影响西欧资产阶级专政,甚至有可能会变成社会主义!

师:太对了,美国是绝对不希望看到西欧盟国被苏联“赤化”的,所以马歇尔计划的出台是必然的。美苏之间还有一个重要的对抗是什么呢?

生:美国1949年成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苏联1955年成立华沙条约组织。

师:当时世界上两个最强大的国家之间的这种对抗,给国际关系带来了什么样的影响呢?是稳定,还是动荡?是缓和,还是紧张?

生:动荡和稳定、紧张和缓和并存。

立足小处,着眼大处,教师必须具有驾驭史料和进行历史解释的能力。起初,通过材料六和材料七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美国政府当时的意图。接着,通过材料八和材料九这两则史料,帮助学生理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的态度。教师需要有宏观视野和微观洞察力,探析问题时要循序渐进、步步深入,不仅要彰显实证意识,还要以历史的眼光辩证看问题。

三、拨开“云雾”,注重史料的批判思辨

“论从史出”,有了充分的史料和史实作为依托,得出的认识就会有说服力。学生此时已经对“冷战”阴影下的国际关系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但是如果能通过更多的史料帮助学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提升其历史思维能力,何乐而不为呢?

师:在欧洲,我们看到了德国分裂;在亚洲,我们看到了朝鲜分裂;在美洲,我们看到了古巴导弹危机,这些都是“冷战”影响的表现。我们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史料更深入地认识“冷战”背后美苏两国的诡异。

师:当时美苏双方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但是同学们有没有发现,他们都是有原则的?

生:美苏都有一条底线,那就是不打。没有直接正面的军事冲突,只是开展军事演习。美苏最后还是会相互妥协,维持“冷战”。

师:这看似是一种很诡异的状态。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古巴导弹危机。

材料十    10月14日,美国U-2侦察机发现苏联往古巴运输导弹。

10月28日,全世界渴望的广播,赫鲁晓夫“为了和平”,宣布撤走导弹。

四个月后,美国秘密撤回土耳其的导弹。

——齐世荣《世界史》

师:从古巴导弹危机最终的结局来看,是很有玄机的。表面上苏联撤走了在古巴的核导弹,但是苏联也达到了其目的,美国也秘密撤走了土耳其的导弹。这是一种默契,利用核弹较量,战略讹诈,但是又保持理性。

师:我们再来看局部地区热战中美苏两国的表现吧,是不是也能从中发现一些不寻常呢?

材料十一    苏联空军穿着中国军服,只保护中国领空,只保护后方补给线。虽然美国很清楚,中共方面其实足足有150架由苏联飞行员驾驶的飞机,可是这项情报却秘而不宣……

——霍布斯鲍姆《极端的年代》

材料十二    北越空军基地多位于中国境内,美国始终未袭击。苏联援助大量军事物资,苏联报纸毫无报道。美国也没有攻击运输船只。苏联飞行员乔装打扮,辗转多国,以个人身份援助北越。

——摘编自《尼克松“疯子战略”初探》

师:美国是朝鲜、越南战争的直接参与者,但是他好多时候对苏联的间接参与好像视而不见,那是为什么呢?

生:保持克制,避免事态恶化。

师:还有一点同学们也应该注意,朝鲜、越南都在亚洲,远离美国,美国只是在边缘逐利,因此跟苏联起正面冲突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美苏双方的军事力量是比较均衡的,就好像民主政治制度,它强调权力的互相制衡,国际政治也需要国家力量的均衡。这对今天的世界有什么启示呢?

生:要有政治妥协的智慧,暂时搁置分歧。要“多极”,避免“单极”;要“对话”,不要“对抗”。

材料十三    美国随军记者问一个士兵:“假如现在是圣诞节,而我就是上帝。那么你想要得到什么呢?”那个士兵说道:“给我明天吧。”

——约翰托兰《漫长的战斗——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

师:这个士兵没有把记者的问题当作一句玩笑话。我想不光是这个年轻的美国士兵需要明天,我们人类更需要明天,需要一个更美好、更和谐的明天!

赵亚夫教授说过,批判性思维是决定历史教学质量的关键。笔者深以为然。历史课堂应引导学生运用甄别、假设、论证等逻辑推理方式探析史料。在教学中,我们感触最深的就是美蘇在“冷战”期间的剑拔弩张,但是通过分析上述史料发现,其实“冷战”背景下,美苏都有明确的底线,又有彼此的默契。这就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是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如果仅仅指的是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这会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当教师的“教”忽视了批判性思维,学生也就远离了历史教育的本真追求,因此历史课堂特别需要引入批判性思维。

历史理论实际上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关于历史本体的理论;二是关于历史认识的理论。没有史料就难以提升历史教学质量。高中历史教师要重视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对于重大历史问题的探析,不光要立足于教材,也要充分挖掘更多史料,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全面地认识历史问题。

[   参   考   文   献   ]

[1]  赵亚夫.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杨玉东.“课堂观察”的回顾、反思与构建[J].上海教育科研,2011(11):17-20.

[3]  普传芳.历史的虚构性:谈海登·怀特的历史诗学[J].社会科学论坛,2009(12):94-101.

(责任编辑    袁   妮)

猜你喜欢

历史解释
“历史解释”应与时代价值相结合
浅谈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历史解释中的覆盖定律模型概述
“历史解释”素养的养成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实践与反思
从小组辩论到历史解释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史料实证”素养论析
从官商关系角度解读民族资本主义兴衰
我们解释一个奇迹的时候,不必害怕奇迹失踪
学生历史解释素养的培育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