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答好“时间之问”
2021-09-13惜时
惜时
今年初,有网民通过中国政府网“我向总理说句话”栏目留言称:“作为科研国家队的一名成员,我非常热爱科研工作,但在实际工作中,不得不拿出大部分时间来干一些与科研无关的杂事,大部分时间都用在了争取科研项目、找经费、应对各种考核、报销等。在这种工作状态下,科技成果的产出率很低。”这一留言,道出了不少科技工作者开展科研创新的“时间之问”。
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时代,时间成为发展创新的一种重要资源。各国的竞争就是综合实力的竞争,其中一个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力。科技创新已成为一个国家走向繁荣富强的立身之本,是在国际竞争中纵横捭阖的制胜之道,谁能在科技创新上占据先机谁就能占据主动和优势。因此,科技人员的时间尤为宝贵,特别是在我国不少领域落后于人的情况下,抢时间就是抢机遇,争速度就是争发展。
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习近平总书记情真意切的话语,道出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心声,在会场内外引发强烈共鸣。
古人云:“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所欲求者尔。”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只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自己的主业上,才可能有所成就、在事业上出彩。重大科研成果的产出和高素质科研人才的培养,这一目标达成的前提条件,就是要保障科技工作者参与科研活动的时间。如果科技工作者为了不必要的表格、检查、评审而奔波,疲于应付各类会议、评比、迎来送往等活动,心思游离于工作之外,就难以集中精力搞科研,投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事实也证明,科技创新是一个需要精力高度集中、智慧时刻聚焦的工作,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往往需要有“十年磨一剑”的埋头苦干,也需要有“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心無旁骛,来不得半点三心二意和分心走神。
“守少则固,力专则强。”创新,源于潜心。唯有厚积,才能薄发。这一切,都需要有时间来打底,需要有机制来保证。我们不能一方面喊着解决“卡脖子”问题,一方面又人为制造创新的障碍。这就要求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斗争,改革科研评价和项目管理办法,坚决破除“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评价导向,减少不必要的应景性和站台性活动,让科研人员不再为编制、身份、资历所困,不为评估、检查、报销、填表等所累,真正从繁杂事务中解放出来,有充足的时间聚焦主业,专注创新。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从“科学工作十四条”提出的“保证科技人员每周有5天时间搞科研工作”到新一届科技大会要求的“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都是对科研创新的极大尊重和保护,也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沉心科学报国、不懈追求真理、勇于攀登高峰,把宝贵的时间用在科技创新上,与对手比拼,与时间赛跑,努力推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从点的攻关向系统能力提升,不断实现重大科技领域从“0”到“1”的原创性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