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与时代意蕴
2021-09-13解超洪向华
解超 洪向华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回顾党的百年奋斗征程,高度概括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首次对伟大建党精神进行了概括,指出:“一百年前,中国共产党的先驱们创建了中国共产党,形成了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伟大建党精神,这是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①正是在伟大建党精神的引领和鼓舞下,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辟伟大道路,创造伟大事业,取得伟大成就,向历史和人民交出了一份优异的答卷,为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塑造奠定了基础。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延续发展的内在基因。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人的血脉所在。党的百年发展史,是一部党从革命、建设、改革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奋斗史,更是一部革命精神的发展传承史。在伟大建党精神的指引下,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在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团结带领全体人民不断取得了伟大成就。厘清伟大建党精神的生成逻辑,有利于把握其实质与内核,在实践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更好地提供指引。
(一)早期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一个“外来”与“自发”双重合力的结果。从外部来讲,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从内部来讲,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为救亡图存而选择的新道路、新方法。1918年11月,李大钊基于马克思主义立场,在《Bolshevism的胜利》与《庶民的胜利》两篇文章中,对有关中国革命对象、道路、方向与阶级的情况作出了科学判断。五四运动后,他通过《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系统阐释了唯物史观、政治经济学与科学社会主义。陈独秀通过《谈政治》《社会主义批判》《和区声白谈论无政府主义》等文章,提出中国要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新青年》《东方杂志》《星期评论》等杂志也为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一定的媒介支持。正是这些先进思想火炬的传递,在风雨如晦的中国点燃了马克思主义的赤火,使中国革命走向了新征程。早期共产主义者作为建党主体,在对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蕴涵了对未来理想社会的愿景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初心,并以此为内核形成了具有强大感召力、创造力、战斗力与凝聚力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共产党早期组织的建立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
鸦片战争后,中国战乱频发,国内积贫积弱,民生凋敝,山河破碎。面对三座大山的压迫,中国各阶级开始奋起反抗。农民阶级自身的脆弱性与局限性决定了其不能扭转中华民族的命运。地主阶级开启的自救运动,终究是中兴幻梦一场空。资产阶级改良派以满腔热血进行的改良运动,但仍是山颓海啸始茫然。在孙中山等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领导下,辛亥革命彻底敲响了腐朽不堪的清王朝的丧钟,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进程。1918年12月,李大钊写下了“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②此后,各地工农组织或共产党早期组织陆续成立,积极担负起研究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重任,并同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乃至反马克思主义思潮开展论战。早期共产党人在工人群众中积极开展宣传与组织工作,成立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为建立全国统一的共产党组织储备了基本条件。这些革命举措以新思维引领救亡运动,以新组织汇聚革命力量,逐步构成了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根”。在这种“根”与“魂”的激励下,中国共产党在嘉兴红船上播下革命的火种,并在百年征程中,逐渐成长为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巍巍巨轮,书写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留下了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形成奠定了文化基础
中华文明有着极强的凝聚性与包容性。对于中华民族而言,“大一统”观念早已成为一种文化意识与政治认同。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礼记·礼运》)的理想设计到“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礼记·中庸》)的制度实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凝聚性的深刻体现。进入近代以来,不论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都在一番尝试中以失败告终。究其原因,正是缺乏一个社会民众共同认可的强有力的领导力量。于是中国共产党作为凝聚中国民众力量的核心,应运而生。早期共产党人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与发展过程中,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转化,并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思想武器。中华传统文化中建立大同社会的终极理想、强烈的人道主义、服务现实世界的实践智慧、朴素唯物主义等价值理念都与马克思主义高度契合、相融相通。③共产党人的初心与使命正是在这种实践与探索中得到了巩固与加强。广大共产党人在革命实践中,逐渐将开天辟地、不畏艰难、求同存异、艰苦奋斗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熔铸入共产党的伟大建党精神。
二、深入理解伟大建党精神的基本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共产党人在建党过程中自觉形成的精神意识成果,其基本内涵既源自建党创党的历史经验,也从整体上涵盖了该议题所处的时代语境,回答了党“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等问题。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的精神之源,是党为人民服务初心的深刻体现,是党在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时永葆先进性与纯洁性的精神指引。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政治品质,科学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时代议题。践行初心、担当使命的责任本色,科学解答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的主体秘密。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意志品格,深刻揭示了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内生逻辑。对党忠诚、不负人民的价值立场,全面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立场、决心和信心。
(一)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是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根本支柱,是一代代共产党人共同的思想追求和安身立命的根本。作为伟大建党精神的首要内涵,鲜明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与科学性。一百年前,中国先进分子高举马克思主义思想火炬,在山河破碎的中国点燃了一片赤色之火。由此,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在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这也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燃起了希望之火。事实证明,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能”。中国共产党人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理论武器,坚持以辩证思维与唯物主义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向往为追求,在推进伟大事业过程中,将远大理想与现实实践相结合,不断带领人民創造历史伟业,充分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与实践性。
(二)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践行精神信仰、服务人民的责任担当。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和对全人类解放事业的执着追求,造就了中国共产党肩负使命、不忘初心的伟大建党精神。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不忘来时路,从精神之源出发,承载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历史重任。一代代共产党人历经革命的炮火与洗礼,建设的决心与信心,改革的澎湃与激情,为立国兴国强国提供了丰厚的滋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领导全体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跨越,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特有的精神谱系的指引,离不开其不忘初心、担当使命的高尚情操。初心易得,始终难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④百年风华峥嵘,初心始终不易。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奋斗中铸就了初创时期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抗战精神,探索期的大庆精神、青藏铁路精神、红旗渠精神,全面推进期的小岗精神、特区精神、奥运精神、上海精神、改革开放精神、载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等。归根到底,上述精神皆与伟大建党精神一脉相承,是中国共产党人勇于担当、敢于担当的使命精神体现。
(三)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不怕牺牲、英勇斗争”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革命性与斗争性的深刻体现。无论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理论传播过程,还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中国的建立过程,都离不开无数共产党人前赴后继的流血牺牲。中国共产党诞生于中华民族最为危难之际,面对内忧外患、各类救国方案纷纷失败之境,以李大钊、陈独秀为代表的早期共产党人并没有畏惧困难,而是勇敢站了出来,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依靠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探索在中国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从学校讲坛到工厂工地,从青年学生到工农群众,早期共产党人不惧风险、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经历重重艰难险阻,历经层层生死考验,付出无数血泪代价,建立并不断发展壮大了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并没有坐享成果,抛弃斗争精神,而是自力更生、发愤图强,继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消灭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封建剥削压迫制度,成功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战胜帝国主义、霸权主义的颠覆破坏和武装挑衅,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保持居安思危意识,传承伟大斗争精神,直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各类风险,探索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英勇顽强的斗争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取得了诸多历史性成就和突破,中华民族和广大人民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四)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从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层次和话语逻辑来看,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是伟大建党精神之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⑤。从党成立之日起,便将自身的命运与广大人民、中华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结在一起,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中国共产党人并非是脱离于广大人民的独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人民、生长于人民之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秉承人民至上、人民利益至上的初心理念,自身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权势团体或特权阶层的利益,与人民之间不存在任何利益冲突或矛盾问题。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过程中,无论经历多大磨难与困难,中国共产党始终没有改变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对于所有共产党人而言,是否始终坚持人民立场,是否做到不负人民,是考核共产党员身份品质的基本标准。从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纳入党的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再到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在初心使命的探寻中,对党忠诚、不负人民成为新时代全体党员的价值共识与道路导引。
三、伟大建党精神形成的时代意蕴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之源,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精神血脉。传承伟大建党精神,应在深入把握伟大建党精神深刻内涵的基础上,丰富与完善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探索新时代建党精神话语叙事的时代脉络。
(一)深厚鲜明的人民性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立的重要思想来源和精神动力,是党带领全体人民从山河破碎的新民主主义时期走向繁荣富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强大动力。共产党的价值目标、价值信念与价值追求是为人民谋幸福,人民性是伟大建党精神的鲜明主线。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便将人民的利益置于最高处,将为人民服务作为毕生的价值追求,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根本诉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人民立场的重要性。“我将无我,不负人民”⑥,更是体现了新时代共产党人对人民立场的重视与坚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时代的创新者。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要积极传承伟大建党精神,贯彻群众路线,将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保持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凝聚众志成城的磅礴伟力,努力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长期夙愿。
(二)深邃厚重的实践性
伟大建党精神形成于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建党创党实践活动中,与中国共产党相伴而生,在整个建党时期发挥了精神凝聚的重要作用。党从成立之日起,便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确立为自己的初心使命,并在演化为伟大建党精神的同时,熔铸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血脉力量。伟大建党精神缔造了一个崭新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确立了一个科学的指导理论——马克思列宁主义,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奋斗之路——革命、建设、改革。新时代传承伟大建党精神深邃厚重的实践性,就要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国内环境和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挑战,在实践中坚守理想,践行初心,对党忠诚,不懈奋斗,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将伟大建党精神发扬光大。
(三)深刻高远的时代性
伟大建党精神在与时代融合过程中,树起了一座体现时代特征与社会发展方向的精神丰碑。在传承过程中,作为党奋力实现伟大目标所凝聚的磅礴力量和砥砺前行的精神动能,已经融入中华民族伟大斗争的血脉之中,成为不断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子,为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征程树立了鲜明的精神旗帜。大道康庄,行者无疆。在奔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上,要始终坚持以伟大建党精神为导引,立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与时俱进,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赓续红色血脉,书写更加绚丽恢宏的社会主义史诗。
[本文作者 山东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督学组督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注释:
① ⑤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21年7月2日。
②李大钊:《Bolshevism的胜利》,《新青年》第5卷第5号(1918年10月15日)。
③郭国祥、喻越:《近代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必然性》,《毛泽东思想研究》2018年第5期。
④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7年10月28日。
⑥杜尚泽:《“欢迎你到中国去”(习近平主席访问欧洲微镜头)》,《人民日报》2019年3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