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初中语文“再建构”教学

2021-09-13吴凡

语文天地·高中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陋室铭陋室爱莲说

吴凡

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中,逐步建构起对外部世界的认知,从而使自身得到发展。“周围环境”涵盖甚广,尤指在学习过程中影响学习者习惯、认知、思想、心理等情感品质。建构主义提倡学习者掌握建构的主动权,学习者是主体,基于原有的知识经验生成新的意义,建构新的理解,既重视周围环境,又挖掘自身学习潜能,对知识进行整合,形成自己的思维。这种促进学生“自主构建”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得到大力推行。

建构主义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重视周围环境的搭建,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能主动探索、发现、分享建构知识的意义,提出各种可能,与已有认知进行联系、比较、思考,扩大知识半径。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参与者、促进者,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建构,调动学习者的主动性,创设和谐互动的探究氛围,促进学生与外界环境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自主欣赏、合作学习,重视学生感悟生成,进行知识的建构与再建构。

《陋室铭》《爱莲说》是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编订在第四单元,该单元旨在展现中华美德以及时代对这些美德的呼唤,既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又使人追求道德修养的更高境界。这样的“单元启示录”,帮助教师在单元整体教学时把握好角度,找到突破点,也让师生在认知建构上有了方向。人,生而有涯,然知无涯,文章可成“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引有涯致无涯。《陋室铭》《爱莲说》指导师生为人处世的态度,滋养风骨与操守。以《陋室铭》《爱莲说》为例,师生憧憬并实践认知再建构、意趣再探究。

一、爱君子之德

《陋室铭》《爱莲说》两文都勾勒出意蕴丰富的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教师有意识地启发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次地阅读与解析,将自己的疑问与观点分享出来。黄宗羲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更无别法。”学生建立合作小组,比较阅读两文的主客观世界,从多个角度对文本及思想进行拓展、挖掘,寻找作者说什么,作者还想表达什么,构建自己对作者的世界与写作方法的理解,形成自己的认知,并在课堂上展示。学生在形、质等方面挖掘,自主发现:两文中,“陋室”与“莲”是客观叙述,传递了作者追求的高洁情操。陋室之形见于“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苔痕蔓延到台阶上,使台阶都绿了,居室本身简陋,也可推测门前冷落车马稀,屋主不善经营,为人甘于淡泊;草色映入竹帘,使室内染上青色,可见陋室简朴,不叠加于外物,也可见屋主内心充盈,以自然为主,别有雅趣。莲花之形见于“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莲柄内部贯通外部笔直,香气越远越清芬,均是莲花的本色。这些形,是世人眼中的陋室与莲,是客观世界。但我们又能透过外形体察到作者内心的追求,以陋室比有仙之山、有龙之水,充满智慧,又与诸葛庐、子云亭类比,弥漫了人文。陋室何陋?此陋恰恰是一种标识,区别于庸常,彰显了风骨。莲花与菊花相衬,与牡丹作比,表明作者爱之有理。刘禹锡与周敦颐构建了自己追求的理想世界——居陋室独爱莲,慕君子忧天下,这也成为了中国文人挚爱的精神家园:安贫乐道、不为物役、甘于淡泊、高洁傲岸。这是质,是文人勾勒的主观世界,是文人的情怀。以形探质,师生能体会到文以载道、托物言志、言为心声之妙用。

通过两文的比较阅读,师生发现:文学的世界不外乎两个世界,一个是人以外的客观世界,一个是人以内的主观世界,社会、自然、战争等都是客观世界,喜怒哀乐、志趣追求等都是人的主观世界。客观世界中寄托的主观情感,可以探索出作者的所思所想所爱所求。

二、育文化之美

建构主义还主张新知识的自主建构,每个人都能对原有的知识产生新的问题和新的理解。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知识产生的动态性,注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丰富性,注重在情境中探寻与建构新的知识。在《陋室铭》《爱莲说》学习中,学生产生兴趣:刘禹锡、周敦颐喜欢托物言志,其他文人又喜歡什么事物,为什么。教师鼓励学生搜集素材,做一个同类型的小研究,并适当延伸与文化再建构。

学生小组合作,建立学习小档案:古人喜欢借助哪些客观事物表达主观追求。这个过程中,团队合作对再建构意义重大,南宋哲学家、教育家陆九渊说过:“自为之,不若与人为之;与少为之,不若与众为之,此不易之理也。”因为资料的整合、角度的多样、思维的碰撞与分享的快乐,都能激发学生的热爱,能力的培养逐渐形成认知情感。经过小组讨论,学生发现中国古人喜欢什么,跟他的性格、爱好、志趣、情感是有很大关系的。以时间为轴,战国屈原喜欢橘树,载以《橘颂》,橘树“受命不迁”“深固难徙”,只肯生长在南国,一心一意,极其坚贞和忠诚,“苏世独立,横而不流”能坚定操守,保持公正无私的品格。树如其人,橘树外在美丽内在高洁的形象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屈原借此表达了对祖国的爱,对真理的追求。屈原名句:“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饮纯洁的露,吃纯洁的花,洁身自好,守住自我,形质兼美,这何尝不是一种自喻与佐证?东晋陶渊明爱菊,有诗:“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松菊同逸峰一样,贞秀奇绝,如同那些孤高傲世的古代幽人,千百年来以高风亮节贞洁自守,值得后人慨叹、学习。疾风知劲草,菊是冲秋霜而怒放的,菊花也就成了陶渊明的化身,是他内在品格的一种显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俯仰之间,我采撷所爱,南山扑进了我的眼底,又有意外的收获与所指,这不就是人生的另一种情趣吗?宋代陆游深爱梅花,有诗云:“何方可化身千亿,一树梅花一放翁”,一棵梅花树前就有一个陆放翁在赏梅,因为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吸引诗人的仍然是梅花凌寒而开的品格。陆游还有一首著名的《卜算子·咏梅》,词云:“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是陆游所欣赏的境界,世道艰辛,仍然坚守自我。而时间和历史将是最公正的裁判,处境困窘的陆游在文学史上和民族品质的养成上得到了后世的褒奖。从《陋室铭》《爱莲说》延伸开去,学生有意识地搜集、讨论、整理并分享了几位著名文人对花木的寄托,既积累了文化知识,又锻炼了思维,更是对知识体系的一种再建构。

教师在学生建构的基础上,可以带领他们进行深度思考与再建构。文学作品中的物象,能通过它们感天地草木之灵,见流彩华章之美,物象一旦进入作品就成了意象,即使是普通的树与花,也有了文人的内在精神养分,有了巨大的感发人心的力量。《陋室铭》《爱莲说》等作品,彰显了古人的智慧、品格与胸襟,蕴含着他们对生命的感动和召唤,对精神领域的建设。优秀的古文或重情趣或重理趣,便于学生积累自己的认知,对文学兴趣点的关联、比较与追寻,从中可汲取智慧,进行认知的建构与再建构,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人格根基,实现对心灵和品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市启秀中学

猜你喜欢

陋室铭陋室爱莲说
爱莲说
陋室铭(行书)
母 校
大名鼎鼎的《陋室铭》,作者到底是谁
爱莲说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绍兴市上虞区夏丏尊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