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适应能力培养视角的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探析
2021-09-12孙中俊
孙中俊
校园体育文化对培养大学生沟通合作、竞争意识、意志品质、健全人格等社会适应能力有重要作用,通过分析校园文化运行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发挥学生主体主观能动性、强化体育竞技精神培养和增强体育参与意识等措施,发挥校园体育文化的育人作用,促进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大众学习、工作和生活都发生了重大改变,社会对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大学阶段处于走向工作岗位的准备期,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储备外,更要注重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以适应未来的职业需要。校园体育竞赛是学校体育中的体育文化载体,大学生崇尚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大学生勇于拼搏、敢于创新的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等社会适应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1 校园体育文化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载体和运行模式
校园体育文化的培养社会适应能力的主要载体表现为两类,一类是“有形”载体,另一类是“无形”载体。“有形”载体指的是运动基础设施建设情况、竞赛组织服务水平、竞赛水平、竞赛规模等物质文化,“无形”载体指的是参与意识和参与积极性等潜在意识。
从运行模式来看,体育影响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体育竞赛和终身体育理念。体育竞赛是校园体育文化的动力源、“发源地”,受运动场地设施、竞赛组织、竞赛水平、竞赛规模等物质文化影响,体育比赛的大规模开展,决定了体育文化的建设根基,有利于推广体育理念,提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水平。
2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要策略
2.1 重视校园体育文化价值,弘扬体育精神
学生从参与或关注体育竞赛过程中,开展人际交往,通过竞争激烈的体育比赛,协调人际关系,了解自己的处境,并学会公平竞争、做好情绪管理,在体育比赛规则允许下发展个性,发挥才能。学生在参与过程中,必须调试自己,适应环境变化,才能发挥个人价值,社会适应能力也随之得到了提升。
2.2 加大校园体育硬件设施投入,推进体育竞赛开展
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需要体育竞赛的动力推进,体育竞赛的数量,从一定程度上反映的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同时也影响着竞赛文化的传播,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所以,学校加大体育硬件设施投入,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可靠保证。体育竞赛开展有赖于体育场地设施的支持,硬件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学生体育参与的活动质量,参与质量达不到,不利于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养成。
2.3 建立激励机制,发展体育社团
体育社团是校园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增强体育社团的活力,才能强化校园体育文化的根基。建立激励机制,对积极参加体育比赛的学生,给予学分认定或加分认定,比如,获得某项比赛第一名可以相应的给予体育加分。从运动会到各单项赛事,从体育参与到体育竞赛,从体育教育到体育文化价值观认同,要不断的创新工作方法,开展多种多样的体育竞赛和体育活动,筑牢校园体育竞赛文化建设的基础。
3 校园体育竞赛文化建设的协调保障
3.1 管理机制保障
学校相关部门要发挥资源整合作用,激发各部门参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积极性,提高举办体育比赛的效率、数量和质量。以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为文化导向,通过举办体育比赛、组建体育社团、宣传校园体育文化,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增强运动意识,提高体育锻炼频次,形成终身体育理念。建立有效评价机制,把握发展方向,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情况进行实时评估,提高系统运行效率。
3.2 硬件设施保障
体育硬件设施是体育竞赛开展的前提,场地和器材的充足和维护直接影响体育活动参与效果,同时质量水平也影响参与程度。既要保证运动场地的数量,又要保证后期维护保养,提高场地使用时的高质量。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增加防风、防雨、防晒的室內场馆,增加运动的舒适性,使学生“可以练”“喜欢练”。
3.3 体育文化氛围保障
高校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所有参与群体共同创造的精神文化环境,具有文化导向作用。弘扬体育传统,改善人际关系,提升体育氛围,对校园竞赛文化建设有辐射作用。学校在校园竞赛文化建设中,主动参与文化氛围导向,不断影响学校内部个体,形成体育意识觉醒和体育认同,是文化氛围形成的主要动力。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体育实践中,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共同促进了校园体育文化的形成。
4 结语
强化体育竞赛价值属性,回归体育竞技本质,才能更好的发挥体育的育人功能。以生为本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重要原则,通过建设体育竞赛平台、创造更好的设施环境、建立高效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等措施,将极大推动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的形成,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目的进而得到达成。
基金项目:肇庆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835);肇庆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编号zlgc201732)。
(作者单位:肇庆学院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