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
2021-09-12周祥基
周祥基
摘要:“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对职业院校的教学效果提升明显。本文在分析“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背景、意义基础上,提出了“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即创建合适的实施环境、培训达标的教学主体和提供整合的教学设计,对职业院校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职业院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21)06C-0041-04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来源于“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教学做合一”教学模式为陶行知先生提出,他倡导在教学中,“做”是核心,主张在做上教,做上学。“做学教合一”是对“教学做合一”的继承与发展,强调要先“做”后“教”,要“做”字当头,“学”贯始终,择机而“教”,要用“做”来体现职业性,用“学”来体现主动性,用“教”来体现主导性。从而把“做学教”三件事合为一件事,在知识內容的掌握上合为一,也就是说,“做、学、教”都是为了知识技能掌握这个“一”来服务的。由此可见,“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更适合职业教育教学工作。
一、“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背景
职业教育经过40年的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有了显著的提升。但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院校改革还不够深入,学生个体发展的综合素养培养不足,使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难以形成迁移。
(一)产业工人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制造走向高端,以前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低的企业在整个经济中所占份额不断下降,因此出现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力下岗现象。另一方面,我国广大农村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他们本身文化程度不高,也缺少必要的劳动技能。这两类劳动力剩余我们称之为剩余劳动力,就是零值劳动力和不充分就业劳动力的总和[1]。因为剩余劳动力的存在,造成了我国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的现象。在国家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缺少技术含量高、技能操作水平高、具备工匠精神的技术工人队伍。产业工人队伍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二)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起步时间比较晚,但职业教育改革步伐却从未停止,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办学模式改革、人才培养理念更新、课程教材改革等方面一直在探索实践。职业院校在教学改革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然而,依然存在教学大纲制订与课程标准不衔接、教学理念不符合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教学计划未考虑学生可持续发展需要等问题。因此,教学改革效果不太理想,教学质量提升不显著,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发展。
(三)学生掌握知识技能难以迁移
在传统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是教材的复制者,照本宣科,导致学生兴趣缺失,没有学习的动力。在缺乏创新的教师、没有实践的教学、传统僵化的教法共同作用下,学生只能接受生硬的理论知识,综合素养难以提升。有学者认为,职业教育中有两类知识,一是经验性知识,可以简单对应“技能”;二是科学理论知识,可以简单地对应本文中的“知识”。这两种知识(即“知识”与“技能”)都有其优点和片面性[2]。而教学工作如何开展才能使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正迁移,则成为当下职业院校需要研究的一个课题。
二、“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意义
(一)有效提高技能人才培养质量
“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利于国家高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我国在经历经济高速增长的40年后,面临着资源红利消失,人口红利消失,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体企业技术升级,劳动力成本剧增等复杂情况。要解决这些问题,有赖于产业工人队伍技术技能水平的提高。国家在“十四五”规划中提出,要加大人力资本投入,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深化普职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而大力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就落在职业院校的身上。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对提升课堂教学效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工匠精神,提高学生技术技能水平,从而最终提高我国产业工人队伍的整体质量,具有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二)深化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
传统的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按照教学计划进行的,先进行文化理论课程学习,然后是专业理论课程学习,最后才是技能课程的学习。而在专业技能课程学习时,也是先讲理论,然后才是实习操作。这样的教学对基础水平较差的职业院校的学生而言,难以实现教学目的。茅以升先生说过:“先习实践课程,后学理论课程,由‘知其然达‘知其所以然,是‘学而时习之的大翻身。”[3]所以,针对职业院校学生而言,先实践,后理论,可能是一个比较合适的教学路径。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先做后教,先做后学,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把“做”“学”“教”三者有机融合。
(三)有利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职业院校的教学工作应面向生活实践,要高度关注课程内容、课程目标,围绕学生禀赋而展开,密切联系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的培育要求,深耕教学改革实践,主动适应“做学教合一”的学生观、教师观、学习观[4]。在很多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科学习目标的达成,而忽视了学生的核心素养、职业素养、工匠精神培育等目标的达成。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探索精神与创新精神,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高。
三、“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实施的策略
(一)创建合适的实施环境
环境文化是职业学校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职业院校要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首先需要创建一个合适的实施环境,包括软环境和硬环境。合适的环境是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前提。
1.软环境。这里所说的软环境,是指职业院校为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政策制度等文化环境。实施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必须有充分的软环境做支撑。当下的职业教育目标,更多地陷入了知识与技能、理论与实践、升学与就业等二元困境之中[5]。因此,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改革,一是学校要统一所有教师的思想,更新教师教学理念。二是要制订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所需的保障政策。三是要有相应的考核评价制度。四是要及时推广成功实施经验。
2.硬环境。这里所说的硬环境,是指职业院校为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所提供的教学设备设施、实训场所、互联网等实体环境。要实施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必须有支撑实施的硬环境。教学硬件条件是顺利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改革的有力保障。先“做”需要有合适的“做”的场所与条件,有相关的安全设备设施,能够确保学生的安全。唯有如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才会被充分调动起来。后“学”,需要有“学”的场所与条件,能够让学生沉浸其中,让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反思,形成知识的巩固与迁移。再“教”需要有“教”的场所与条件,要让教者有的放矢地教、示范地教、巡回指导地教。从而实现“做”“学”“教”三者的有机统一。
(二)培训达标的教学主体
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关键在于教师。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教师需经过系统的培训,具备实施“做学教”的基本素养。
1.线上线下培训融合。传统的教师培训多以线下培训为主,培训形式多为培训专家“一言堂”“灌输式”,缺少有效的交流互动。这种培训的效果往往并不理想,所以我们要积极推行线上培训,线下线上相结合,提高培训效率。与线下培训相比,线上培训有诸多优点。一是时间灵活。线上培训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开展培训,教师可以自行安排时间,便于教师参加培训。二是资源共享。远程平台上有各种各样的资源,通过培训,可以补齐教师的短板。三是形式多样。线上培训可以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可以在线培训,也可以下载资源进行离线培训,还可以进行混合式培训等。四是费用节约。由于线上培训不需要教师走出校门,可以为学校节省一笔出差费用,降低培训支出成本。
2.教育培训与企业培训并举。职业院校教师的培训基本是以教育培训为主,开展企业培训的并不多。而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做”的环节不仅要求学生做,还要求教师做,若教师自己都不能做,学生的做就无从谈起。教师做,一是教师示范做。示范做是先做,教师需要示范给学生应该如何做。二是指导做。当学生做得不对、没有掌握要领时,教师要指导做,让学生学习,指导做又是后做。这个“做”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需要教师掌握企业岗位工种的规范操作要求。而职业院校的教师大多是从学校到学校,往往缺少实际的操作技能和企业一线的实际经验,所以必须注重教师的企业培训。通过教育培训与企业培训的融合,实现学生与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
(三)提供整合的教学设计
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重点要提供整合的教学设计。不仅要对课程资源进行整合,把学校和企业进行深度融合,还要进行优化的教学设计,将课前、课中和课后进行系统设计,才能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1.整合课程资源。课程是一种通过教师、方案、学生三者互动以实现学生能力培养的专业活动,它至少包含目标、内容、实施、评价四个要素[6]。职业院校实施“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需确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采取有效的课堂组织方式,研究课程实施过程中如何保证充分“合”,有效整合课程资源。要采取“五环节”的整合策略,即课程环境整合——车间与教室合一, 课程内容整合——教学与工作过程合一,课程组织整合——认知规律与能力生成规律的合一,课程实施整合——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合一,课程评价整合——样本与学习态度评价合一[7]。融合课程实施的基本要素,实现“做学教”的有效教学。
2.优化教学设计。“做学教合一”教学模式的顺利实施,取决于教学设计的优化。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对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学生状况等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建立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材料、制订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评价教学设计成果、执行与反思教学设计方案[8]。只有把各个环节都考虑到了,进行优化的设计,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这就要求教学设计时对知识进行系统化处理、结构化处理、教育化处理和学习化处理[9]。系统化处理更符合知识内在逻辑和学生认知规律,结构化处理可使学生在学习中同时调用多种知识,教育化处理是使知识处理适应教学方法从而便于教者施教,学习化处理是使知识处理适应学生学习并培养学生终身学习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杨天宇.判断劳动力短缺的两种理论之区别——马克思产业后备军理论与刘易斯二元经济理论的比较[J].贵州社会科学,2018(10).
[2]刘磊.知识迁移和技能養成:对现代职业教育中知识与技能关系的思考 [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12).
[3]王迎,魏顺平.近十五年我国职业教育政策文本计量分析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2).
[4]张劲松.浅谈职业教育“做学教合一”教学实践的发展向度[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2).
[5]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29-30.
[6]马成荣.职业学校文化:蕴涵、构建与表达——基于江苏职业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2(1).
[7]张健,论“做学教合一”课程模式的整合[J].职教论坛,2014(3).
[8]王晓琼 .简述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操作[J]. 教育科学论坛,2019(24).
[9]王璐,徐国庆.从工作过程到知识导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的新发展[J].职教论坛,2020(11).
责任编辑:章跃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