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栻“传道济民”教育宗旨及现代价值
2021-09-12朱汉民
朱汉民
岳麓书院创建于北宋初期,作为一种新型高等学府应该如何办?最初的创办者还没有能够表达出其独特的认识。他们似乎关心的是“使里人有必葺之志,学者无将落之忧”[1](P551),即如何使士子们有机会读书,然后通过科举考试顺利取得做官的资格。直到南宋初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张栻主教岳麓书院时,才开始明确提出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张栻在《潭州重修岳麓书院记》一文中,旗帜鲜明地反对以科举考试为目的的办学。他对岳麓书院的师生提出:“侯之为是举也,岂将使子群居族谈,但为决科利禄计乎?抑岂使子习为言语文词之工而已乎?盖欲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也。”[2](P900)
史实证明,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教学后,一直坚持这一基本教育宗旨,故而推动了岳麓书院在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的全面改革,导致书院学风、人才培养方面的新气象。此后,岳麓书院不仅成为南宋时期最有地位和影响的高等学府,同时也是全国书院教育的典范。岳麓书院学术地位高,尤其是人才培养成果显著。黄宗羲、全祖望编的《宋元学案》专列《岳麓诸儒学案》,包括在当时声誉很高的“岳麓巨子”,他们成为南宋时期政治、军事、经济、学术、教育方面的优秀人才,实现了张栻期望的“得时行道,事业满天下”[2](P901)的教育理想。
为什么张栻“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确立后,会在岳麓书院历史上产生这么重大的影响呢?应该说,这一教育宗旨的提出,其实是确立了岳麓书院三个基本功能,具有突出的现代价值。
其一,人才培养。张栻明确了书院作为一所高等教育机构,必须以人才培养作为主要目标,这是创办高等教育机构的最核心功能。这必须联系宋代教育背景与历史条件来考察。相比于唐朝而言,宋代科举制进一步发达和完善,并且更加强化了其人才的选拔功能。分科考试以取士,本来是一种衡量、选拔人才的手段,但是,由于科举考试与功名利禄联系在一起,功名利禄的巨大诱惑,使科举考试由办学手段变成了教育目的,使各级学校往往以科举之学作为培养人才的唯一目标。张栻重申创办书院的基本宗旨是“成就人才”,并且在否定科举利禄、言语文词的外在标准前提下讲到“人才”问题,可见他心目中道德教育永远是第一位的,故而批判了科举制度下学校教育出现的许多以利禄为目的、教书不育人的种种弊端。
其二,传承道学。“传道”本来是对“师”的要求,韩愈《师说》指出:“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由于“道”与“学”是一个整体,张栻在此所讲的传道,无疑还包括学子对师道的传承。张栻曾经特别指明复兴“师道”的重要意义:“师道之不可不立也久矣!良才美质,何世无之,而后世之人才所以不古如者,以夫师道之不立故也。”[2](P917-918)岳麓书院人才的大量涌现,既是这一师道的杰出成果,同时也是这一师道精神的继承。张栻特别赞扬宋代教育能够开创出“秦汉以来师道之立,宜莫盛于今也”的局面,也是从教育成果与师道传承两个方面来考察的。
其三,经世济民。北宋胡瑗的“苏湖教法”强调“明体达用”的教育理念,“明体”是传道的价值教育和人格教育,而“达用”则是知识与技艺的经世济民教育。张栻继承了这一重要教育理念,认为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具有经世济民的能力。这一教育宗旨,主要体现为学者应该具有经世济民的知识、能力。张栻一直保持对经世济民之学的要求,他曾经说:“世之兴废,生民之大本存焉,其可忽而不讲哉!”[2](P1281)可见张栻将传授经世济民知识技能看作是书院的重要任务。
张栻所说的岳麓书院办学宗旨就包括上述“成就人才”“传道”“济民”三个方面,它们可以看作是一个递进的关系,即书院的首要任务是“成就人才”,这些人才首先应该传道,进而能够经世济民;同时也是一个并列的关系,即书院既要关注人才培养,同时也要承担传承道学、经世济民的使命。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教育宗旨,确实是有着深刻的中国教育传统与中华文化传统的根基,故而奠定了岳麓书院的教育传统和学术传统,是岳麓书院延续千年办学、形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格局的深层思想原因。
站在现代高等教育的角度,我们会发现张栻“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其实还具有值得中国大学继承与弘扬的现代价值。特别是从现代大学的社会功能视角,能够发现张栻的教育宗旨具有明显的现代意义,值得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继承和弘扬。
从现代大学的功能来考察,西方近代大学有一个形成和演变的过程,十一世纪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主张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十九世纪德国的洪堡大学增加了科学研究,二十世纪美国的威斯康星大学又增加了服务社会。此后,人们大多肯定现代大学的功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应该说,张栻提出的“成就人才,以传斯道而济斯民”的教育宗旨,与现代大学的三大功能有十分相通的思想内涵,而且张栻的“传道济民”具有深厚的中国文化根基,体现出中国高等教育的作风与气派。
首先,张栻强调了岳麓书院的人才培养功能,与同时代的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所强调的功能非常一致。从宋元明清一直到近现代,岳麓书院一直因重视人才培养而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重镇,获得“惟楚有材、于斯为盛”的高度评价,反映了宋代教育宗旨的超時代意义。其次,张栻强调经世济民的教育宗旨,这里的经世济民,既是指岳麓书院培养的人才应该承担服务社会的任务,但同时也包涵着岳麓书院应该服务社会的思想。强调书院服务社会的功能,这一思想本来就是湖湘学派的思想传统。开创湖湘学统的胡宏最初创办碧泉书院,就提出通过书院以服务社会的教育理念。胡宏在他的《书院即事》诗中写道:“为无经济学,万里筑幽栖。”[3]他希望碧泉书院承担经世济民(经济学)的社会责任。而张栻则是直接将“济斯民”作为岳麓书院的办学宗旨,使得岳麓书院在南宋的社会生活、政治生活方面均发挥了重要历史作用。
再从张栻所谓“传道”的现代意义来分析,如果将“传道”纳入中国大学的现代价值来考察,就可以发现其学术创新、文化传承的功能非常明显和突出。张栻所讲“传道”包括“道学”与“道统”两方面,体现出书院学术研究、文化传承的双重功能。一方面,其“道学”具有学术研究的意义。在中国学术史的演变过程中,“道学”代表了两宋时期新的学术思潮,是宋儒通过知识创新而实现了中国学术史的大发展。张栻希望岳麓书院承担“传道”的功能,推动了岳麓书院成为南宋道学学术基地。可见“传道”其实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知识创新、学术研究功能的体现,与现代大学的科学研究功能是完全一致的。另一方面,张栻所讲岳麓书院的“传道”功能还有文化传承的“道统”意义,而岳麓书院能够承担“道统”,恰恰体现出书院有一个与西方大学功能不一样的地方。张栻的“传道”之道,就是将岳麓书院之道上溯到先秦的孔孟之道,并强调孔孟之道又是源于上古的尧、舜、文、武、周公之道。在宋代道学家群体中,张栻是最早提出“道统”一词的。他在《答陈平甫》中说:“欲请足下本六经、《语》、《孟》遗意,将前所举十四圣人概为作传,系以道统之传,而以国朝濓溪、河南、横渠诸先生附焉。”[2](P1228)张栻主持岳麓书院的教育,就是希望岳麓书院开创出“秦汉以来师道之立,宜莫盛于今也”的局面。张栻提出的“道统之传”,对当代中国大学如何承担文明传承功能有重要启示。关于现代中国大学的功能问题,已经有教育家提出,文化传承应该是现代大学的第四大重要功能[4]。应该说,对当代中国大学而言,张栻提出的“传道”教育宗旨,既有深厚的中国文化背景,又体现出值得借鉴与传承的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