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辅导员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发展的路径研究

2021-09-12张瑞琪

海外文摘·学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能力建设提升路径高校辅导员

张瑞琪

摘要:新时代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呈现新的特点。高校辅导员作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肩负着促进高校大学生人格完善和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当前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距离专业化、职业化、专家化等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本文重点研究辅导员能力建设提升路径,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心理育人;能力建设;提升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1)08-0074-02

1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新特点

通过梳理高校心理育人发展历程,可以发现心理育人工作存在几个特点:(1)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重视程度在加强;(2)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规范化在提升[1];(3)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育人合力在提高。

我国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呈现了新的特点,而高校心理育人工作的主要受体——大学生,新时代背景下他们的心理健康特点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从新时代大学生的年龄来看,大学生已全面步入“00”后时代。2019腾讯“00”后研究报告——《进取的00后》中将“00”后的特点总结为“积极向上、追求成长、关怀社会及他人的价值观,更关注自我超越、更关注成长”。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高校应当在学业发展、生活、人际交往等等各方面为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护航,这也为高校心理育人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新的要求。

从新时代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来看,他们有着丰富、强烈而又复杂的感情世界。他们有时热情、奔放、容易冲动,情绪就像“暴风雨”,说来就来;有时容易大悲大喜,情绪出现两极性;有时还会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让人捉摸不透他们的真实情感。总而言之,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复杂多变的特点,亟需高校根据其新的特点有针对性地、精准地开展心理育人工作,在其成长的关键时期予以教育,引导其健康成长[2]。

2辅导员能力建设对高校心理育人工作存在的问题

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目前主要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班主任等育人主体组成。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的配比大多在1:4000,且对于专职教师的要求比较高,一般是要求具有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资质。而高校辅导员的配比一般是1:200,辅导员队伍庞大、人员众多,因此,高校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基本形成辅导员为主,专职心理教师为辅的现实局面。

高校辅导员队伍能力建设距离职业化、专业化、专家化等要求仍存在一定距离,特别是心理育人工作能力建设方面,存在缺乏心理辅导知识与技能等诸多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2.1辅导员队伍结构有待优化

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由专、兼职辅导员组成。兼职辅导员主要有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研究生等,他们除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外,还有教学科研等压力,而部分专职辅导员诸如院(系)党委副书记、团委书记等,他们同时还承担着学院行政管理、活动开展等事务,这些专兼职辅导员因其精力有限,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心理问题排查和疏导、危机干预能力等方面投入严重不足。相较之下,扎根学生工作第一线的专职辅导员要承担更多的心理排查与问题疏导工作,人员队伍无法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需要。

2.2辅导员专业技能有待增强

目前,高校心理育人工作仍以“解决问题”为主,但大多数辅导员由于其专业背景差异,心理育人学科背景薄弱,专业化培训较少,开展谈心谈话的针对性、时效性等心理育人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此外,辅导员大多数是由各高校面向应届毕业生招聘,新进辅导员常因缺乏实践性培训而造成专业能力、危机应急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

2.3辅导员职业专注度有待提升

辅导员肩负着九大职责,日常工作强度大、内容多、责任重,很多辅导员抱着“不出事即可”的心态开展心理育人工作,不能够主动、潜心的专注于大学生心理育人工作。再加之目前国家取消了心理咨询资格证,辅导员提升心理育人能力的培训途径有限,严重影响了辅导员个人职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3]。

2.4辅导员自身心理状态亟待关注

辅导员日常工作琐碎繁杂,极易造成自身心理压力过大、心理建设崩塌甚至职业倦怠。辅导员如因情绪不佳、身心不调而造成消极情绪和消极认知,不仅无法充分发挥专业技能,更会产生消极行为,进而影响到学生的心理状态,也就无法较好地完成大学生心理教育管理和服务工作。

3加强辅导员能力建设,高质量推动高校心理育人工作

3.1开展辅导员心理健康关注计划

辅导员不断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处理好个人情绪,调整好个人身心状态,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将有利于更好地发挥自身能力、知识和技术水平;在面对压力或危机时,能拥有更加积极的心态、认识和表现;在面对未知或困难时,能更主动、积极、灵活地适应、调整和解决;进而能更好地做好大学生情感疏导,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解决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难题,科学做好人生规划,顺利走向社会。

各高校应制定辅导员心理健康关注行动计划,通过开展心理学专题知识大讲堂、心理交流沙龙、心理咨询你我他、定期主题慰问、定向人员关怀等方式,以政策引导与专业指导相结合关怀行动,不断提升辅导员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其职业认同感与归属感,稳定队伍建设,持续增强辅导员队伍建设职业化发展。

当然,辅导员自身也应不斷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提升不良心理的识别接纳能力;积极参加心理沙龙,适当释放自身压力;开展有效沟通与合作,促进认知与能力提升;寻找工作意义,创造正向激励,增强辅导员职业化建设。

3.2打造辅导员队伍交流共享平台

目前,全国高校的专职辅导员人数已超13万,但各高校间以及高校内的广大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共享并不是很密切,交流形式也仅限于各高校自行组织的校内辅导员培训或辅导员素质能力大赛等,亟待打造一个互通有无的辅导员队伍交流共享平台。

各高校应首先在校内打造辅导员队伍交流共享平台,打通辅导员沟通交流壁垒,打破辅导员与心理咨询师、心理健康教师、心理专家,以及辅导员与辅导员之间的交流屏障,开设多种多样的专题座谈会、交流沙龙、案例研讨会、危机督导会等活动,在校内形成相关促进、共同提高的能力建设新局面。在此基础上破围聚能,打通高校间交流沟通渠道,形成交流共享平台网络,积极鼓励并激励辅导员跨校跨省交流学习,以交流共享带动能力建设,促进辅导员能力建设精细化发展[4]。

3.3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专项行动

辅导员知识技术层面的能力提升更有助于准确、专业地理解和把握大学生管理服务,进而更好地疏导大学生情绪和压力,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

各高校应实施辅导员能力提升行动,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能力提升专项行动,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专项知识能力提升培训班,定期邀请心理学专家、业内经验丰富专家指导、授课,开展系统性专业知识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辅导员专业知识能力。有条件的高校还可以与行业内有资质的权威机构或行业协会开展培训平台共建合作,定期开设培训班并为考核合格者颁发结业证书,为辅导员开展心理育人等专项工作提供基础保障,不断提升辅导员能力建设专业化提升。

3.4推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研究

提升科研能力是提升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专家化水平的重要手段。目前,各高校对于辅导员个人发展大多采用双线晋升渠道,并对辅导员科研产出也有一定要求。在日常繁杂多样的学生工作中,辅导员应不断提升自身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静下心来,积极探索总结学生管理工作规律,归纳总结并上升到理论研究,最终在理论研究的指导下实现工作实践再创新[5]。

各高校应推进辅导员心理育人工作研究,通过布课题、建队伍、搭平台等方式加强辅导员科研能力建设,激励更多辅导员开展课题研究、项目申报、论文发表及其他成果产出。建议各高校组建心理育人工作研究小组,对于高校普遍存在的各类问题进行科学研讨,分析总结并结合基本理论,形成研究报告或论文,提升辅导员科研水平;搭建辅导员讲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平台,建立课程设计评审机制,对于通过评审的人员,提供校内课程讲授等平台,提升辅导员科研教学能力,进而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各高校还可打造面向辅导员的谈心谈话情景示范课,编制大学生心理危机案例分析集等,以多种形式促进辅导员各项成果产出,引导辅导员能力建设专家化发展。

参考文献

[1]潘莉,董梅昊.高校心理育人面临的现实难题及其突破[J].思想理论教育,2019(3):90-94.

[2]张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 09(01).

[3]梅萍.论新时代高校全员心理育人模式的建构与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2019(12):102-106.

[4]焦佳.新时代高校輔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思想理论教育,2018(7):92-96.

[5]刘三明,祝鑫.高校辅导员与心理教师协同开展心理育人机制探索[J].高校辅导员,2019(6):56-59.

(责编:杨梅)

猜你喜欢

能力建设提升路径高校辅导员
关于新形势下提高组工干部能力的思考
浅析如何做好民生检察服务热线工作
民办高校大学生学习胜任力提升路径研究
心理学在高校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应用分析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我国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社会组织能力建设的总体方向与具体路径
审计人员职业发展与能力建设探析
浅析儒家思想对高校辅导员专业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