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术史中的“巴别塔”意象及其现实意义

2021-09-11

大众文艺 2021年16期
关键词:巴别圣经画家

江 山

(佛山市艺术创作院,广东佛山 528000)

《剑桥百科全书》有这样的解释:“BABEL巴别塔:可能是巴比伦古城一重要庙宇胜地的遗址。在《圣经》(《创世纪》第十一章第九节)中讲到建设巴别塔导致了语言的混乱和各族人民的分歧,这是上帝对人类骄傲的惩罚。”

关于“巴别塔”,在《旧约•创世记》中,讲述了大洪水过后,人们向东迁徙到示拉地的平原并定居下来。于是他们开始讨论要建一座城和一座通天的高塔,方便人们在一个地方生活而不是分散到各个地方去。他们用土烧制砖块结合石漆开始修建。随着塔修建得越来越高,使得耶和华看到人们共同建塔的能力,将来必然达到无所不能的程度。于是,耶和华让人们无法听懂他人的语言,高塔再也无法修建下去,人们也随之四散而去。“巴别”(就是变乱的意思)也就成了未能建成的高塔的名字。按照圣经的观点,上帝规定的秩序和等级是不可逾越的,正是人类的骄傲与胆大妄为让上帝不安,因此,在圣经所列七大罪中,骄傲被摆在了首位。不过,在巴比伦语中,“巴别塔”是“神之门”的意思,意即是人与神交流的地方。

作为画家想象的依据,“巴别塔”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那么究竟有没有巴别塔的实物或相应的原型呢?一些不确定的记载充实了我们的想象,有代表性的是希罗多德和科尔德维地记录,还有来自墨西哥的传说。虽然巴别塔究竟在哪里已难以做出确证,但重要的是它为后人提示的信念和意义。也许巴别塔正因为难觅其踪而长存于人们的精神视界之中。

一、美术史上对巴别塔的各种描绘

离开历史的猜测和传说的演绎,我们来看看历代美术家如何用想象去表达一座也许是幻想中的古代建筑和其寓意。图1中的《巴别塔》是13世纪威尼斯镶嵌壁画现存于威尼斯圣马克大教堂前厅。画中,“巴别通天塔”显得有点过于简单了,人们安静而机械地工作着。建筑、人物造型呆板,几乎所有的人都是四分之三侧面或全侧面。16世纪印第安大师胡安·格松(JUAN.GERSON)的湿壁画。属于墨西哥弗朗西斯教堂特卡玛莎罗中的穹顶画部分。画中的巴别塔还只是两个简单的石柱而已,类似滑轮的机械运用是其特色。(图2)的作品出自尼德兰画家之手,这张约作于1510年的作品作者是画家多勒瓦伊阿尼-多里马尼,现藏于威尼斯圣马可图书馆。画中也描述了众多的人物和机械以及极其复杂的建筑物,从中可以窥见尼德兰人对生活的细微观察和对细节的偏爱。图3中的巴别塔是尼德兰画家卢卡斯·封·瓦尔肯波斯的作品(约1530--1599年 LUCAS.VON.VALCKENBORCH)现藏于海德堡库尔瓦博物馆。其创作年代不详,但根据他的另一幅《巴别塔》素描作品来猜测,它应该是1568年左右的作品,也就是在勃鲁盖尔创作巴别塔之后几年之中的事情。他与勃鲁盖尔的巴别塔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他的作品显得过于平静缺少激情,透视运用还并不准确,但他的作品可以告诉我们巴别塔的题材在那个时候是受更多人关注的。另外对巴别塔的描绘除了上述作品以外,俄国构成主义的代表符拉基米尔•塔特林的雕塑作品《第三国际纪念碑》模型也被史家认为是对“巴别塔”的演绎。依据设计完成后的纪念碑实际高度为1300英尺,在尺度上超出了原来雕塑在空间、环境中的习惯性的界定,螺旋式倾斜上升的框架,预示着向上无限生长的力量。对巴别塔的描绘还见于历代的一些插图画家的作品中。其中多雷的作品是人们比较熟悉的。其次还有德国斯若尔·卡洛斯菲尔德的圣经插图。

图1

图2

图3

从以上所举例的一系列关于巴别塔的绘画作品中,画家们借用圣经典故的寓意来描述他们的时代可谓各有特点,但今天看来,勃鲁盖尔笔下的“巴别塔”与其他相关题材的作品相比,似乎显得更能激起人们探索的兴趣。

二、勃鲁盖尔和巴别塔

勃鲁盖尔创作《巴别塔》的时代正是尼德兰文艺复兴时代。尼德兰括现在的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及法国的一些地方。尼德兰在文艺复兴时期,在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下,新的艺术给中世纪禁欲主义艺术以有力的冲击。然而,各种原因致使尼德兰的美术与意大利的美术有着明显不同的特点:意大利绘画气魄宏伟,而尼德兰绘画在整体上显得纤细、精巧甚至琐碎;尼德兰绘画人物比较写实,不追求理想化的形象。这也是北欧的与南欧审美趣味不同的显现。

勃鲁盖尔是尼德兰文艺复兴繁荣时期的最重要的画家,他1563年创作的《巴别塔》(图4)现藏于维也纳艺术史博物馆,画中,天然的岩石构筑的巨塔直插云霄。作品体现出勃鲁盖尔对空间的追求和当时科学对绘画的影响,巨大的阴影投射在海面上,透视学和明暗法的运用,表现出塔身的完美的均衡。塔内部的结构透过缺口得以显现,其特征让人联想到罗马的大斗兽场。不过他也用一条略为倾斜的中轴线来预示“通天塔”生长过程中暗藏的不安与危机。这是一种与文艺复兴盛期,其他地域的美术作品不同的更不稳定,更世俗化且具有更复杂的艺术特质。

图4 《巴别塔》

三、“巴别塔”概念的当代演绎

笔者自2003年开始进行城市建筑题材的创作,主要有“老城系列”“大工厂系列”“浮生系列”和“新巴别塔系列”四组画作,基于对建筑元素的解构和重构是这几组画的共同特点。《新巴别塔》系列作品的创作,始于我在一组比以往创作更复杂的建筑题材作品完后对古老典故“巴别塔”概念的一次偶然的借用。2005年,我搬进广州美院研究生画室进行创作,立即为窗外的巨大的城市景观所震撼——数不清的高大建筑,一直延伸到视线不可及的天边,瞬间便把人的感觉带到无限之中去。在这样的城市,人们也许并不曾互告自己的愿望,却在一种无语的状态下做着相同的事情——他们将自身似乎是与生俱来的愿望和欲望化作一种动力,绕过言语的“巴别”,使城市得以无限地延伸!无限多的零星的碎片不断地无意识地累积形成一具巨大的仿佛蠕动着的肌体,呈现出一道异样的风景——人们按照一些法律或者一些超自然的规则日夜不停地运行,不断地制造碎片并堆积,似乎已经忘却那个更无限的自然:那个遥远的上帝。

在这种感受的驱使下,我开始在画布上模仿城市的累积的过程——这样的画面没有完整而精确的草图,我只是不断地把一个个建筑元素画到画面上去,然后再用另一个建筑元素来遮盖、穿越甚至彻底破坏它,我试图用这种方式去追寻城市在生长的过程中所经历过的一些事。当我不断地重复,不断地努力,无限多的建筑的碎片在画面上堆积,它确实带给我“无限”的感觉。当作品接近完成为作品命名时,“巴别塔”的典故从记忆的深处浮现,仿佛瞬间建立起了一种与远古的交流,我为这种联系兴奋不已,在随后多年的创作中,“巴别塔”概念的创作成为我最重要的创作主题之一。在后期的检索中,发现更多与“巴别塔”相关联的艺术再现,丰富了这一经典传说的内涵并构成颇具意味的艺术表现体系。

四、结语

“巴别塔”带给人们太多的探索和创想的空间:有人认为“巴别塔”揭示了人为与天意的矛盾以及人类为新生活的付出的悲情的代价;有人说是对人们不切实际的幻想的讽刺;还有人认为它寓意着人类要实现理想就必须有一致的努力的方向,虽然“巴别塔”的故事中是“上帝”变乱了人的语言,而事实上人类的不一致性是与生俱来的,那么如何才能有接近至善值得探讨。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的演绎,都体现着人们从不同层面和角度对“巴别塔”这一典故的思考。本文所列举的对巴别塔意象的艺术再现只是其中的一部分,未来必将有更多新的表现形式令人期待!当人们透过“巴别塔”的意象,以一种冷静的旁观者的态度来审视当下,或许能窥见更深刻的现实。

注释:

①湿壁画:FRESCO PAINTING用在清水中研磨的颜色粉末,在刚抹好的湿灰泥墙壁上作画的方法。

②构成主义(Constructivism)是20世纪初俄国的艺术思潮之一。符拉基米尔•塔特林(Vladimir Tatlin)1885--1953乌克兰雕塑家和画家。

③多雷: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E)1832—1883 十九世纪法国著名插图画家。

④德国 斯若尔.卡洛斯菲尔德的圣经插图。陈科方编译(《圣经的故事》P30中国妇女儿童出版社,2005年1月版).

猜你喜欢

巴别圣经画家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酷炫小画家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仪式感
生死巴别尔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巴别尔在1927
我的巴别尔情结
夜莺为何歌唱:谈雪莱对圣经的讽刺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