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美术的高效课堂教学
2021-09-10王雪霜
王雪霜
摘 要:对一节课进行教学设计时,往往可以根据教学目标的不同,而有不同的上法,学生在不同的课型中所感所得也不一样。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同一节课采取不同的上法,比较、观察到学生的前后情绪表现不一,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主动性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反差。在本文中,笔者立足于学生视角,就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进行了反思。
关键词:学情;知识生成;精神成长;高效课堂
《耕牛战马》是初中七年级上册的一节综合探究课,笔者曾上过一节公开课。从公开课的时长、展示效果来考虑,练习阶段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绘画体验,因此课上不适合让学生绘画操作,为了公开课能尽可能展示师生闪亮的一面,于是练习就设计成:学习如何文字书写自己的观画感,也即欣赏评述。这个设计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因为课上不要准备绘画工具,省了很多麻烦不说,时间上还更好把控。在课上,刚提出这一任务时,学生的反应是“好难”,然而,随着范作的解析,分步骤由浅入深的指导,学生安下心来,似乎对写评述更得心应手了。这一练习设计,使公开课波澜不惊地在规定的40分钟内顺利结束了。
但是在平时,笔者再尝试这一上法时,也许是没有公开课的拘束,学生直接就表达了不满的情绪。说来也是,在开学初的第一节欣赏评述课中刚做过评述作业,现在又要写,习惯了小学阶段多绘画的学生就不满足了,上下来的效果也是普普通通。兴趣是美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保持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课堂教学必须改变这一现状。
再后来笔者又尝试着换个方法,用临摹的方式,让学生绘画体验线条的表现力。当学生听说下周将要运用笔墨纸砚来画国画,十分激动,奔走相告。当工具要求布置下去后,大家积极响应。上课时,学生也特别愿意遵照老师的要求,努力调整自己的状态,与评述写作时相比,学生主动学习的劲头特别足。
课标认为教材可以有不同的解读,而且“写”、“画”这两种练习方式对学生的学习也确实有着不同的积极意义,但它们在学生中引起的不同反响,学生前后情绪的反差,以及课堂学习的实效,还是引起了笔者的思考。在教学中,教师采取了哪些有效措施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攻克难关,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获得了成就感呢?笔者进行了以下尝试。
一、精准定位学生的不同学情,为高效课堂做好必要的前期铺垫。
要临摹好一幅画,光凭一腔热情是不够的。根据学生学情的不同,找准切入点,做好前期准备工作,为学生能全情投入、获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做铺垫。
初中七年级学生的心智水平,决定着他们对学科的学习进入理性分析探究的阶段,在美术教学上,要求专业性更强一些。本课没有采用教参上的素描纸工具临摹,而是用传统的国画工具来实现绘画临摹,因为从工具上更贴近古代画家创作实际,可以让学生更近距离地从行为动作、心理认知、审美感受等方面走近经典作品,进而快速体会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
为了使课堂教学效率更高,学生学有所得,笔者采取了一定的举措:
(一)后备工具的支撑,保障了所有学生的体验学習
由于我校学生来自不同的城镇乡村,购买绘画工具的条件不均衡,有的乡镇学生在当地可能买不到需要的工具,考虑到每个班级学生的这种实际情况,教师课前准备了几十支小白云,还裁切好了所需的熟宣,以备不时之需。果然,课上就有学生没有毛笔,有学生带来的毛笔太大,怎么调整都无法画出工细的线条,这时教师准备的材料就派上用场了。学生可以到老师这里报上自己的学号借毛笔,下课时再凭学号来还笔消号。这样的措施避免了毛笔越用越少的局面,更保证了下一个班级学生对工具的正常借用。没有宣纸或者熟宣不合格的,直接上讲台领取一小张。个别没有墨、水的,前后左右相互借一借。在这种相互的补充支撑下,没有人有理由消极观望,所有学生的体验活动得以顺利开展。而教师对工具的预先准备,保障了班上每一位学生都能在相似的条件下试一试、画一画,体验传统美术的精彩与独特之处。
(二)传统描摹的运用,重塑了暂时学差生的学习信心。
古代画家韩滉所画的五牛图,虽然用笔精简,线条不多,但却十分准确、传神地表现出了牛强健的筋骨、老成持重的性情。学生临摹时,首先要解决的是画出牛准确的形体比例,对于学生而言,画一节课只怕也是画不好的,而我们这节练习课的重点是用笔墨工具体验、感受作品线条的丰富多变,如果让学生从打形开始临摹,势必会浪费很多时间,重点得不到突显。因此,笔者影印了几十张牛图一人一张发给学生,用传统的描摹方式,把作品用铅笔描摹到熟宣上。为了达到又快又好的效果,教师示范在窗户玻璃上描画,学生依样很快就获得了较理想的铅笔稿,看着手中漂亮的牛图,一些绘画底子薄的学生不但不觉得难,还很有成就感,对于进一步的临摹学习有了信心,慢慢地兴趣也产生了。
二、高度重视学生的知识生成,为高效课堂打造有效的攻坚利器。
中国工笔画中的线条丰富多变,不但有粗细、干湿、浓淡变化,还有运笔速度快慢变化,这都是为了表现牛的皮毛之感和性情,这一特质在作品中清晰可见。要把握这一特质,首先要使学生理解画家为什么要这么画,然后才能进一步探究怎么画。如果能使学生从心灵深处受到触动,把握线条变化的本质,学生临摹时才可能把握核心要领,创生出有特点的生动画面。
(一)联系生活实际,感受质感表现
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对牛并不熟悉,更不用说对牛皮毛质感的感受了,因此,教师利用图片、视频向学生介绍耕牛的辛勤劳作、厚茧的形成,让学生辨别牛身上粗糙的部分与细腻柔软的部分,进一步比较发现粗糙部分线条是干涩的起伏变化多端,有的地方甚至有飞白;而柔软部分的线条比较流畅,一根线的起笔和收笔部分较细。牛毛更是一根一根精细柔软、纤毫毕现。听完介绍,学生无不为牛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品格所感叹,瞬间就理解了牛皮肤的质感区别,进而理解了线条缘何会有这些各不相同的表现,不由得暗暗佩服画家的细心观察,与高超的绘画技巧。
(二)直观有效示范,理解线条的变化
中国画书画同源,中国工笔画中的线条变化,与书法的行笔运笔相类,因此,要使学生理解何为“书法般”的线条,直观清晰的示范是十分重要的,说万语不如看上一眼。
在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一根线条的变化特点(见例图1),接着在投影仪下示范如何运笔:藏锋起笔,行笔至关节转折处减速稍停顿,捻笔调整笔锋、轻提收笔,用一根线一笔就表现出了关节筋骨的形体解剖结构。
画流畅的线条,(见例图2),应笔墨润泽,起笔时不藏锋,笔尖落纸后不做停留,一气呵成,以表现柔软的颈部皮肤质感。
而对于长线条(见例图3),学生一般都会以为是一笔画成,然而这样做往往会流于表面现象,线条越画越软,越画越失去了应该表现出来的形体特点。在课上,笔者引入书法中断笔、接笔概念,用示范来说明如何断笔与接笔,正因为分段画,保证了所画牛的肌肉强健不变形;也因为自然的接笔,线条更富有变化,对形体的表现更准确。
对于看不清动作的学生,教师再用粉笔在黑板上放大示范运笔时的动作变化,这样,可以使班上所有学生都能清晰看到一根变化多端的线条是怎样画出来的,书本中所说的“书法般特质”的线条是怎样“写”画出来的,中国画“简淡”的特质是怎么一回事。学生观摩后恍然大悟。
对于本课而言,最难的是学生要能自己看出线条的变化,并能自己用笔墨工具画出来,这对于没有一点书画基础的人来说是很难的。课上,教师分解演示软笔画法,又演示一遍硬笔动作,高度重视学生学习的基础,从贴近学生技能现实的起点出发,步步展开进行指导,使学生清晰了解表现方法的同时,还能深入理解中国画线条对质感的表现力,发展学生人文关怀的情感。
三、切实助力学生的精神成长,为高效课堂奠定长效的发展基石。
观察学生的课堂行为与心理状态,可以判断他们对于课堂所学知识是否走心。要使课堂教学发挥长效的价值,必须重视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发展。
现代的学生在课堂上有时候是比较浮躁的,练习时只求速度,不求质量。有的学生没有充分的工具准备,会离开位置借工具等;也有学生临摹时比较随意,爱边画边跟同学交流。如果带着浮躁的情绪画中国画,立刻就会在线条状态中表现出来:线条容易画粗蠢不说,还容易脏。边画边说,不利于用心仔细的观察;而走动的人容易把别人桌上的水或墨汁打翻,影响他人作画。针对课堂上的这些现象,教师做了以下方面的引导。
(一)创设文化情境,感染学生宁心静神
语境一:中国古代画家对绘画的意境以及精神气质的要求极高,对工笔画而言,一笔画错即是满盘皆输,一笔画脏即是满纸丑陋污浊不堪。若要画出精致细腻的工笔画、体现清清爽爽的风骨,画者必然要宁心静气,凝神敛息。试想,当你绘画时说说笑笑,你的心是否安定,握毛笔的手是否稳定?画出来的线条还能干净利落吗?
语境二:同学们没有特别重要的事,尽量不要离开座位走动,有问题尽量找前后左右的同学解决,或者举手示意找老师来为你服务。因为走动容易碰翻墨汁与水,还可能会碰到别人作画的手肘,毁了别人的作品,再者,衣服上沾到墨汁也洗不掉。
当教室里安静下来时,教师又不忘赞许:这才是画中国工笔画该有的心境,只有心静,你的画面才有可能干净、磊落。
对学生而言,模仿古人的作画方式,是值得一学,也是十分有意义的行为,学生十分乐意遵从。文化情境的渲染,帮助学生习得传统文化心理,因为谁都愿意做一个风骨卓然的中国人。学生在文化自律中约束好自己的行为,这是成功画好工笔画应有的态度基础。
(二)注重方法过程,引导学生沉着应对
情形一:在临摹过程中,对于画得极快的学生,教师强调要注重观察,应该看准一根线条的起笔行笔收笔三部分的不同变化,默默记下,落笔时尽量不要再停下来看范作,以免影响线条的流畅感。正是因为国画不可更改的特性,所以落墨时更要笔笔慎重,尽可能一笔画成。
情形二:针对学生画错后的沮丧之情,教师建议由于这是大家第一张练习稿,画错后不用重画,应继续画下去,一般来说会越画越顺手,越画越好。这节课我们重在感受线条的变化,只要在作业中目的达成了,就算是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情形三:《五牛图》原作中,线条的变化是多方面的,有干湿浓淡变化,有粗细轻重变化,行笔有快慢顿挫的变化,当一些追求完美的学生看到自己无法临摹出与原作一模一样的线条状态,容易焦虑着急。因此,教师针对这一现象的办法是,引导学生守住底线:画出线条的流畅感,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寻求其它更丰富的变化,若能表现出它的一成特质,就可以说你画得很好,若能表现出它二三成特质,那就太棒了。
通过课堂指导的因势利导,学生在临摹过程中产生的负面情绪,很快就得到了排解。虽然学生时不时地会因为墨没调好,画成墨团了,这笔画错了,那笔画粗了状况百出,但没有人因此而手忙脚乱,没人沮丧赌气不画,多的是心平气和地淡定面对,这一笔画砸了,下一笔尽量画好就行。心态影响高度,学生在绘画时观察更用心细致,情绪更稳定平静。练习時,学生努力感受并体验着经典作品的线条特质:有的学生收获了工笔线条的工细利落;有的学生收获了流畅与准确的造型;有的学生体悟到了线条的利落与虚实变化……学生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造型表现课的教学活动中,不管是绘画技能,还是个人发展、传统文化习得方面,学生都获得了多层面的体验与收获,对学生而言,《耕牛战马》一课,临摹学习较之评述学习更有启发与收获。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的观察也意识到:教师进行练习设计时,应从学生实际需求出发,从多种表现形式中,尽可能选择对学生有更多获利空间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使学生在有限的美术课堂中,有效了解、体验美术的独特魅力,并使之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