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时代下的新媒体运营对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效果研究
2021-09-10余惠婷许志坚吴棉绵
余惠婷 许志坚 吴棉绵
【摘 要】快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使得网络诈骗层出不穷,而大学生作为特殊的一种群体,很容易成为诈骗分子的目标。基于这种情况,本文将分析网络诈骗的形式、特点、大学生受骗的原因,最后总结出在信息化时代下,新媒体面对网络诈骗能呈现出来的效果,并从多角度分析应该如何更好地预防网络诈骗。
【关键词】网络诈骗;新媒体;大学生;网络安全
一、背景分析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范围的扩大,人们的生活渐渐离不开网络。网络的使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存在安全隐患。大学生是使用网络最频繁的主体,因好奇心强、易轻信他人、防范意识不足等问题,使得校园网络安全问题频频发生,尽管学校和国家加大相关的工作,但是每年学生群体被网络诈骗的事件还是频频发生,而且高校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不完善,导致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因此,开展新媒体运营对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活动研究,加强高校大学生对网络诈骗认知和提高其防范意识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的原因
(一)缺乏社会经验,防范意识不足。大部分大学生为减少家庭经济负担,同时想锻炼自身的能力,会通过互联网平台寻找兼职信息。由于大学生的社会阅历不足,甄别能力弱,单纯易骗,不法分子正是利用这一特点,在相关平台发布虚假信息,设下圈套,引诱大学生上当受骗。
(二)攀比、虚荣心理作祟。大学校园是一个小型社会,大学生心理年纪较为稚嫩,自控能力弱,物欲横流的社会现象会加大其虚荣心,盲目攀比更是常态。不少大学生为了所谓的名牌手机、鞋子、化妆品等商品或者其他攀比行为,超前消费而使用信用卡或者进行贷款,往往会求助于所谓的“校园贷”,主动钻进不法分子的圈套中,从而被欺诈。
(三)法律意识淡薄,网络安全教育相对滞后。大学生对于网络安全知识的了解不足,当遭遇诈骗后,他们害怕告知父母老师,只愿求助于朋友同学,更不愿意报警求助,这无疑加大了警方的工作难度,也给不法分子更多的可乘之机。高校对于防诈骗的教育普遍是通过开设讲座、主题班会等传统形式来开展的,无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提高其防范意识,预防警示作用不足。
三、大学生常面临的网络诈骗的形式
(一)贷款诈骗。不法分子通过互联网发布贷款信息,以无抵押、无担保、易申请为诱饵,利用表面所谓的优惠条件,诱骗受害人进行贷款,获取受害者的详细个人信息,之后利用各种理由要求先收取费用,比如“利息、律师费、保险费、手续费、保证金”等,以实施诈骗。
(二)网络购物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在社交平台发布虚假的演唱会门票、手机、化妆品、游戏账号等商品信息,诱惑受害人与其联系,当受害人有意购买时,不法分子便会让受害人用二维码付款或其他直接付款到账的支付方式,待受害人付款成功后,便将其拉黑。
(三)假冒客服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冒充淘宝、京东、拼多多等购物平台客服人员给受害人发信息或打电话,谎称由于系统故障或商品存在质量问题等,需要受害人进行其他操作,通过登录注册钓鱼网站、关注微信公众号等,诱骗受害人填写相关有效信息,如验证码、账户名、银行卡号及密码等信息后,以实施诈骗。
(四)网络刷单诈骗。不法分子通过兼职网站、QQ群、邮箱等网络渠道大规模发布兼职招聘信息,以简单操作高收入、且无需承担风险为由来诱惑受害人上当。一开始,不法分子会发派低价位的商品任务,待受害人完成后,不法分子会及时返还款项以骗取信任;后会加大刷单物品金额,加大刷单次数才可返本金为由,欺骗受害人继续消费刷单,最后骗取相关的费用。
四、新媒体运营对大学生预防网络诈骗的效果
(一)信息实时化。新媒体的使用使得信息传播变得实时化。当新型诈骗的手段出现,新媒体的传播可以与时俱进更新新型诈骗手段传递给大学生。
(二)内容丰富化。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最大的变化体现在传播内容的丰富化。传统媒体的传播借助报纸和期刊等展示文字信息、图片信息让人们了解网络诈骗信息,内容方式单一,关注度低下。而如今,借助新媒体了解的网络诈骗信息不仅有文字和图片信息,还可以观看视频,从而提高了人们对网络诈骗的关注度,也提升了信息的广度。
(三)方式双向化。传统媒体信息传播在特定的时间将特定的信息向受众者发布,受众者被动接受信息,缺少信息的反馈,互动性弱,传播效果不佳。新媒体传播将信息发布给人们的同时可以在后台看到实时性的反馈,每个受众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同样也是信息的传播者,实现双向的信息更新,增加互动性,传播效果明显。例如,为了调查现阶段学生对于“预防网络诈骗”公众号平台这一新媒体运营的整体看法,公众号可以推送一篇调查问卷让被调查者填写,后台可实时分析出数据得出反馈。
五、如何预防网络诈骗
预防网络诈骗,不仅仅依靠新媒体的使用,单一的方式呈现的作用十分有限,所以仍需要社會各方加强合作,全方位做好预防网络诈骗的工作。
(一)学生个人方面:
1.大学生应该积极了解网络安全知识,提高对网络诈骗的警惕性。
大学生处于初入社会的阶段,他们没有足够的社会经验与阅历,在许多做法上不够成熟。长期的应试教育使得大部分的学生缺少网络诈骗相关的教育,不能辨别是非。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大学生,应该自觉地去了解和学习相关的网络安全知识,保护自己的安全,提高自己的警惕性。
2.大学生应该保护好自己的隐私,加强法律学习。
大学生是信息化时代使用互联网最为频繁的主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如果不注意保护好自己的个人隐私,就极有可能外泄给不法分子进行诱骗或者冒充亲朋好友欺诈更大数额的钱额。如有遇到诈骗分子诈骗时,不要忍声吞气,要勇于面对所发生的事实,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相关利益和权利。
(二)学校方面:
加強思想政治和心理教育,开设相关课程
高校作为育人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专业知识的传授,在社会知识与经验,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反面都应该加强教育。针对网络诈骗,学校应该加强思政课的建设,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对已经经受诈骗的学生,组织心理老师进行心理重塑,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辅导员应对所带的学生传授关于网络诈骗的相关知识,时刻留意学生的动静,针对部分学生应该采取具体的方式进行积极地干预。
(三)国家层面:
1.公安部门入驻校园,与高校达成协作
新媒体的传播使得网络诈骗变得频繁和容易,在技术层面上和个人信息的限制下,许多的工作都需要与国家公安部门达成协作,他们有更加专业的知识和工作经验,如果公安部门与高校两者之间能形成合作,对于网络诈骗的预防会有很大一步的帮助。
2.国家加强法律建设,严厉打击
近年来,世界各国对于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越来越大,在我国已经多年开展专项行动,得到了大大小小的成果,在新媒体日益发展的信息时代下,关于网络诈骗的打击力度也应该日益加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加法律的震慑力,提高惩罚大小,让诈骗分子抱有敬畏之心。
六、总结
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网络已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信息质量参差不齐,不法分子的诈骗手段也层出不穷,令人猝不及防,防不胜防。我们无法完全消灭犯罪团队,无法阻止其犯罪行为,所以只能从自身出发,做好自我防范,提高防范意识;社会及国家方面,加大网络安全教育力度,更广泛地普及反诈骗相关内容,加强法律建设,强化公众监督力度,提高法律威慑力。新媒体运营的广泛发展,可能会使大学生因此而遭受到网络诈骗的风险,但网络世界发展有利有弊,我们要趋利避害,利用其便捷、日常化趋势等优势,以警示大学生,耳濡目染下提高其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周亚萍.在校大学生新型网络诈骗应对策略研究[J].法制博览,2020(36):6-9.
[2]刘妍,郑亚光.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网络安全防范意识培养研究——以天津高校为例[J].智库时代,2020(08):93-94.
[3]吴锐.高校大学生遭受网络诈骗原因及对策 [J].法制博览,201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