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有效数学课堂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2021-09-10黄秀梅
黄秀梅
摘 要:21世纪的新型人才观,是具有适应社会能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很强的新型的社会人才。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不再以传授知识作为唯一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为重要。各种各样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科学教学原则的遵循,通过教育工作者有耐心、有恒心的加以培养,以至不断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新课程新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效的思维启发学生,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发展了学生的智能。在教学过程中,要以思维训练为主,注意对学生思维兴趣大力激发,引导学生学会思维的方法,造就良好思维的逐步形成。
关键词:唤醒;促成;推动;培养;把握;思维
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是新世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在课堂上既要学习基础知识,又要提高思维能力,存在联系又各有不同,贯穿于整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始终。提高和培养小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离不开数学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学生学习知识、能力的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主要渠道在于课堂教学。“对教育而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获取知识,而是训练思维,点燃学生头脑中创新思维的火把”。这是中国新课程的新理念,也是新课改的新目标。所以我们要在数学课堂教学的各个方面把思维训练贯穿。那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新课堂教学中,怎样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唤醒思维意识
思维的灵魂是情境,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能较好地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塑造有效的数学课堂,首要任务是如何激发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是否有了想学习的兴趣,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否产生了。怎样让学生对新知识的學习感兴趣,迫切想学、想问,学习处于主动状态?主要在于老师是怎样把新知识和学过的知识进行有效地连接,并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情境,在数学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地活动起来,这时提高学习的兴趣、灵感的激发,教师多样化的语言是非常必须的。“谁的眼睛最亮,能最快地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吗?”“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想与老师或同学说说吗?”……诸如此类口语化、多样化的语言,能使老师显得更加随和亲切、课堂气氛更加融洽活跃,师生间好像是在共同讨论解题的办法。学生兴趣来了,更加爱动脑了,思维的灵活性更高了,对于新知的理解和学习都达到教学效果上的最好状态。
二、设置悬念,促成思维定向
悬念是一种让人迫切想知道事情的真相、结果或者其中的缘由,让学生产生一种心理的迫切需求。在让很多人认为枯燥无味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有了教师悬念的巧妙设置,可以让学生在顷刻间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被点燃了。怎样促成学生的思维定向?教师应该根据教材的内容特点,从中挖掘出多种多样的方式方法巧妙的设计悬念;可以在大部分学生共同发现的问题后及时的引导学生思考;也可以在不同的学生把持不同的观点时,思维形成定向;甚至可以在一节课即将接近尾声时,提出的课后延伸与思考。
悬念的设置要让学生感受到“跳一跳摘果子”的乐趣,到达了学生思维的最接近的思维区域出发,“度”的把握要恰当。不够“悬”,学生的兴趣不好激发,学生的思维不能集中定向;太过“悬”,学生怎么想也找不到答案,找不到解题方法。索性就不想了,根本无从谈起对思考能力加以定向引导。
三、多种感官,提高思维训练
掌握知识怎样才能比较牢固呢?是古人、前辈得到的概念结论进行熟背呢?还是通过自己动手操作,深入探究而得出的结论而掌握的呢?应用第一种方法,学生可能会记住知识点,但是不能熟练地应用,因为对知识本身的认识不够深入所以并不能长久的记忆。应用第二种方法,结果就不一样了,学生经过自主探究、分析比较,最后发现的知识点,这样的知识点存在与学生的脑子是深刻的记忆,永久性的记忆。例如:教学圆的周长时,老师只让学生知道它的计算公式,应用公式会解题目的就达到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会慢慢忘记,不如让学生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探究,由此得出的结论,用起计算公式起来更加得心应手。
四、整体训练,培养思维发散
很多知识都具有可逆性,特别是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实际中的现实问题,含有的条件、问题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因此完整的理解一道题,应该是从问题出发到条件,再从条件出发到问题,目的是一样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却是完全相反的。在课堂教学中,因让学生从顺向到逆向的理解,再从逆向到顺向的理解,对比,学生可以对题目较全面较深刻的理解,还可以养成检验的习惯,并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多向性,自然地培养了学生的从中求异的思维方式。例如:实践活动“确定起跑线”,以400米赛跑为例,让你选择跑道,你会选择那一条?为什么?怎么办?不一样长,那他们之间相差多少?你可以让学生一道一道的算出来,每一条跑道的长度再比较,从中发现规律?还是让学生先冷静思考一下,每条跑道之所以不一样长,主要是差在哪里?很显然用后面那种方法,很好让学生从中训练了求同和求异的思考方法的应用,不但事半功倍,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的知识体系的完整构建,当然更加重要的是学生思维能力的分散训练。
五、发挥主导,推动思维深入
新的课程标准是以学生为主体,但是并不是说教师就没有用处,教师的主导作用更加的重要。解题中,是要从条件出发,还是要从问题出发,还是两者都可以,这时教师的主导就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引导学生自己从事物之间去发现他们的联系,建立起知识的重新认识。是从题目中已有的条件分析理解,到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从认识的条件中理解分析创造出新的条件,再与其它条件之间又有什么新的联系,这些新的条件,新的联系,并不是盲目地臆想,而是针对所求的问题来分析、思考、创造、再创造,最终找到要解决的问题的条件和方法。在解题过程中,学生的思考方向,思考过程,教师要及时的发现,及时的捕捉信息,并进行引导、解惑;在巡视过程中发现学生并不按照普通的方法解答应用题时,应该给予肯定,进一步对学生在思考方法上进行引导,点拨拓开思路,调动他们思维的积极性。
总之,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塑造有效课堂,及时的了解学生在课堂中所表现出来的信息,善于捕捉学生的思维动向,进行关键处的引导,需要处的疏导,主要处的点拨,思维深处的激发,做到正确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