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
2021-09-10乔自成
摘 要:在近年来教学改革和课程标准中,逻辑性和综合性较强的学科逐渐侧重于学生思维认知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高中地理为例,教学要突出学科特点,借助优越的现实案例丰富教学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通过数字化学习资源和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強化学生的学科思维与核心素养。文章基于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中的地理实践力展开论述,探讨相关必要性意义,分析教学现状问题,探讨教学策略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提出几点意见和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策略;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
为响应党十八大提出的“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政策,高中教学逐渐深入素质教育,以核心素养为基础,重视学生知识实践应用,强化学科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地理学科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其他学科知识既联系密切,又独为一体。最重要的是,地理学科有丰富全面的教学实例,有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知识点,教师通过思维导图,能够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高中地理教学与核心素养培养的关系概述
(一)高中地理核心素养概述
高中地理核心素养包含四个方面: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分析以及地理实践力。不同学生基于思维逻辑和知识储备的差异,在学习地理的过程中会出现各类问题,地理核心素养对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理知识有着正向影响,每一部分都对学生不同能力养成有着促进作用,比如地理知识讲演、信息资料整理收集、识图制图、辩论分析、地理实验调查等。
人地协调观是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是一种抽象的理论概念,也是一种人类社会活动与地理环境和谐相处的一个理念,基于相关问题展开的深入探讨。例如对人口、资源、能源、环境保护、自然灾害、生态发展等问题的地理思维认知。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既包括自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综合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综合研究,也包括地貌水文气候植被土壤人口聚落工业交通等要素之间的综合研究。地理综合思维通俗来说就是一种多角度、多立场的综合考量,是知识迁移过程中整合思考,结合地理事物特征以及相关知识要素,从整体性、独立性、现实性等多种角度解析地理问题,是分析地理综合问题的必要知识基础,也是学习地理时思考的基本方法。
区域认知分析是地理学科的一种认知概念,也是学习地理一种思维认知,一般指对人类活动与地域特征的联系,从地理学的角度看待一些自然现象问题,分析成因,解释过程,预测或判断等能力。区域认知是地理学习进行推断和逻辑论证的依据,也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根本前提。比如运用区域综合分析、区域比较等方式,可认识区域特征和区域人地关系问题,进行区域开发的观念,通常所说的因地制宜理念就是指这一内容。
地理实践力是指人们在地理户外考察、社会调查、模拟实验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具备的行动能力和品质。可使人运用适当的地理工具完成既定的实践活动,对地理探究活动充满兴趣与激情,并会用地理眼光认识和欣赏地理环境。地理实践力既是一种学习方式,也是一类学习成果。地理实践力能够帮助人们在真实生活中发现、观察、感悟地理知识,理解地理学,对人地关系的认知发展有促进作用。
(二)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必要性意义
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以及区域认知分析是理论层面的一种学科思维,而地理实践力则是知识运用实践的一种多元形式。前者是思考和分析问题的标准,后者则是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手段。虽然地理核心素养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但每一部分都起到不同作用。在地理实践教学中,地理实践力起到丰富认知,强化思维,巩固知识基础的作用,地理实践力是核心素养的实质体现,与理论概念不同,代表了学生真正掌握并能够熟练运用地理知识。不仅如此,地理实践力对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地理调查能力、地理写作能力、地理分析能力以及地理实验能力都有积极影响[1]。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现状问题
(一)学生层面
学生对于地理实践力的认识不足是主要问题,很多学生对于地理实践力这一概念知之甚微,部分学生甚至无法将一些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与地理核心素养对应。对地理实践力素养的了解不足,使得学生无法系统性、全面性地掌握这一能力素养。这就导致学生在学习地理经常处于被动阶段,很多学生通过背诵理论知识概念,在遇到相关问题时能够形成知识条件反射,有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但是如果让学生就理论概念或知识点进行推演或讲解,并举例说明,则缺乏思路,无法完成相关要求[2]。一方面是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没有相应的习惯,缺少对于地理问题的反思和质疑,实验探究教学较少,思维僵化;另一方面是应试教育主导的教学理念使得学生过度注重结果,而忽视过程,从而在思维认知方面缺少一些创造性或逻辑性的想法。
(二)教师层面
为了更好地解决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多教师往往采取题海战术来帮助学生构建地理知识体系,通过大量笔记和例题讲解让学生形成思维定式,以提高学习效率。这一教学策略的劣势在于如果缺乏认知引导,在未坚持复习巩固的情况下,学生很难理解问题的本质,只知道照本宣科,生搬硬套,在实践应用时仅仅是纸上谈兵,没有真正掌握相关的知识点。再者就是,地理学科由于内容复杂,知识面涵盖广,在紧张的课时进度下,学生学习精力有限,很难通过实践探究活动来强化学生的地理实践力。从现实因素考虑,学校出于地理实践活动经费不足、教学课时有限、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对地理实践活动关注度不足,投入较少,使得地理实践教学仅能通过学生自主社会调查或案例分析进行,缺少真实经历和真情实感[3]。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论述
(一)促进家校共育,创设实践探究情境
由于高中学生的课堂学习时间和精力有限,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地理实践教学以新奇趣味的活动形式介绍给学生,让他们在课后或日常生活中以一种休闲娱乐的心态对研究问题,不仅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让学生从生活的角度看待地理知识。因此,促进家校共育,联合家长告知地理实践力素养的教学理念,让家长利用可调配的资金或时间、精力,与学生一同参与到地理实践探究活动中。比如在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的作用的探究中,可以让家长和学生自制两个木盒,具体大小可以根据家中闲置的纸箱或外卖盒子。一般大小为40-60cm长,宽度根据实际待定,高度约为10-15cm。网购或小区内挖取一些泥土,一个种植杂草或生存能力强的绿植花卉,一个什么都不种,在木盒中用泥土堆砌成一个有高度差的平面,在生长稳定后进行缓慢浇水模仿地表径流,或是通过扎孔的塑料板封顶模仿降雨,观察流出的水中含的泥沙量和流水冲刷对地表造成的不同影响,进行简易的地理实验,观察和记录相关内容[4]。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更加真切地认识相关地理知识,通过地理观测和实验增强地理实践力,而且能够借助家长的帮助,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学生地理学科思维的养成。
(二)丰富教学形式,开展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探究
在讲解高中地理必修二人口的合理容量内容时, 组织学生讨论未来世界的人口能否超过地球环境人口容量。教师可以让学生就这一主题畅所欲言,分析可能出现的相关情况,随后教师结合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组织地理辩论,让学生收集相应的资料或实际案例去探讨。比如随着社会的发展, 科学会更加发达,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所发展,在保持供需关系稳定的情况下,对环境和资源的消耗量会逐渐降低。亦或是从理性的角度看待,分析现实的资源和能源发展情况,探讨人类活动与社会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5]。再或者,教师可以联系当下,就今年疫情问题,探讨中美疫情传播与防治的相关地理问题,如传播路径、防治措施、疫情蔓延及发展趋势分析等等,让学生代入其中,寻找并发现地域特征对相关问题的影响。教师在这过程中必须要加以引导,强化地理实践力的认知和阐述,否则学生在前期学习中会由于缺乏意识,很难调动思维。比如做一个人文地理调查,很多人在制定路线时会自然而然形成询问路人、尋找地理标识牌、使用地图软件进行导航等习惯。 很少学生会基于地域特征分析一些常识问题,结合人类活动与地区环境,合理规划调查线路。要是按照城镇化水平、土地利用类型、人口等指标来明确调查目的,会更具有整体性和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地理实践力的培养更加突出对学生地理认知的刷新和学科知识的二次解构,让学生深入了解理论概念的本质,真正弄懂相关内容的含义[6]。通过一些地球仪、地图、地域模型或是多媒体软件下的投影沙盘、三维建模来丰富教学实践形式,增强教学趣味性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更加投入进知识学习中。
(三)丰富作业和评价形式,强化地理实践力素养
前文提到高中地理教学实践力是一种学习成果,这就意味着与教学反馈相结合,是教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课后作业的设计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优化,教师能够直观感受到学生的能力素养。首先,教师要打破传统教学题海战术的局限性,在必要的复习巩固之后,适当引入实践探究题,让学生根据某一主题自主探究,应用思维导图串联起所学知识,比如以潮汐举例,通过月球应力导入内容,在月球引力的作用下,海水产生周期性运动。让学生判断涨潮与退潮除了与天体运动相关,还包含了哪些地理知识(气压场、大气风场、地球磁场),并简单概况或说明[7]。又如教师可以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收集资料,查找当地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就商业区或城区的发展变化进行简要论述并阐明原因。在地理实践性作业的评价方式上,教师可以适当放权,评价者由教师向全员转移,组织自评、互评、小组评、家长评、教师整合评价,综合考量的制度,形成较为灵活且开放的评价机制协调并完善地理核心素养的能力评价体系。让评估的过程成为学生相互启发、互相学习、共同提高[8]。
结语:地理是一个综合性的学科,跨“自然”和“人文”两大科学领域,所以课堂外的自然和社会环境不仅可以成为地理课堂的延伸,也可以成为学生实践探究的现实情境。在我国教育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中地理的学习目标也不断的丰富和优化,重点注重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培养,对于核心素养的教育也越加重视,,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中,也必须要中学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核心素养问题,尽可能的让学生养成自主探究能力,培养学习兴趣,全方位的整体提升地理学科的知识水平与应用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曹黔生.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文渊(中学版) 2019(5):686.
[2]洪志坚.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实践力的培养策略[J].考试周刊 2019(30):152.
[3]胡琳琳.浅议高中地理教学中实践能力的培养[J].教师 2011(30):94-94.
[4]阚莲芳.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地理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探析[J].考试周刊 2020(57):144-145.
[5]张学会、鲍莹.地理核心素养下初高中地理教学衔接探讨[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7):27.
[6]贺泽红.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高中地理教学模式探究[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8):19.
[7]黄英.高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中地理实践力培养策略[J].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20(7):72-73.
[8]陈龙.高中地理核心素养与课堂深度融合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 2020(53):139-140.
注本文系,甘肃省“十三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高中地理实践力的培育》G S [2019]GHB 1873
作者简历:乔自成 男 汉族 生于1973年2月 甘肃临夏 高级教师 专业:地理 教师资格证号:20086214041000442,高中 邮编:73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