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环境下高校学报的改革转型之路

2021-09-10石易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科技期刊融媒体

摘要:本文结合当前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为例,分析展示高校学报在融媒体环境下采取的转型改革措施,提出高校学报未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建议,以期为同类期刊提供可行经验。

关键词:科技期刊;高校学报;改革转型;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01-0028-03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期刊发展研究项目成果,项目编号:QK-Z-2020-007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指出,“要办好一流学术期刊和各类学术平台,加强国内国际学术交流”。而早在2019年,为认真落实《关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下称《意见》),中国科协、财政部、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七部门决定联合实施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该计划以5年为周期,面向全国科技期刊系统构建支持体系,是迄今为止我国在科技期刊领域实施的力度最大、资金最多、范围最广的重大支持专项,旨在贯彻落实《意见》,推动我国科技期刊高质量发展,服务科技强国建设[1]。

作为学术期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高校学报有着其他学术期刊所不具备的特殊属性[2]。第一,为高校师生的学术交流、学术研究、学术传播提供一个展示的平台;第二,着力于学科服务,培育高校“科研写作新手”[3];第三,与高校的学科建设相辅相成,高校学报的影响力与高校的学术声誉密不可分[4]。鉴于此,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下称《交大学报》)目前正在探索的改革转型之路为例,分析探讨在当前融媒体大环境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可能突破口,以期为同类期刊提供可行经验。

一、高校学报发展现状

《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5]指出,2018年在所有中国科技论文的发文机构中,高等院校占35.53%,超过科研机构(9.68%)、企业(12.27%)、医疗机构(29.69%)等其他机构。此外,2009—2018年中国高被引论文数量机构前20排名中,有18个机构均为高等院校。综上可知,高等院校目前仍为科技期刊论文的发文与被引主体机构。高校学报作为高校主办的科技期刊,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反映高校的科研学术水平。然而这些年来,由于科技论文的评价体系、传统高校期刊编辑部的运作模式、新媒体技术融合发展困难等因素,高校学术研究一流成果的首要发表地通常不会选在本校学报,优质稿源外流现象严重。这也导致了大部分高校学报往往无法承担起展示高校学术成果的担子。在国内,中文科技论文比英文科技论文更具有传播优势[4],这是高校学报在未来办好、办大、办强的根本信心所在。结合当前国家战略与社会发展需求,科技期刊的发展环境正在逐步改善,高校学报更应乘着这股改革的东风,探索如何在适当的时机发展转型,积极探索自身可持续发展之路。高校学报的发展应与其他科技期刊的发展并肩前行、相得益彰,早日实现我国科技期刊的跨越式发展。

二、擁抱改革,砥砺前行

《交大学报》积极响应科技强国建设的号召,设立期刊建设专项规划项目,探索适合交大学报未来发展的路径以及转型改革举措。近两年,《交大学报》已经实施的改革举措如下:

(一)特色专栏

交大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上海交通大学主办的自然科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刊登内容主要包括船舶与海洋工程、土木与环境工程、机械与动力工程、电子信息及电气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以及生物医学工程等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综合类学报的一大弱点为所刊登的文章重点不突出,内容涉及广而杂,无法突显自身的学术特色,发展方向不确定[6-7]。为提高学术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交大学报》经过调研、分析与探讨,着力于本校的优势学科与重点学科,有针对性地向学科带头人约稿、组稿,推出特色专栏,以期通过重点栏目、特色栏目带动整个期刊的发展。综合类科技期刊虽然重点学科不突出,无法像专业刊那样走专业学术型路线,但是其学科众多的特点也为各方向的组稿约稿带来了契机。目前,已经推出的专栏有设计科学专栏和制导、导航与控制专栏。在未来若能联合其他优势学科相似的兄弟高校,进一步推出强强联合的学科专栏,将有助于进一步提升高校学报的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

(二)微信公众号推广

科技的发展给当今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以数字为基础的新兴媒体在传统媒体界掀起了滔天巨浪。传统纸质媒介已不能满足当今世界对信息的快速获取需求。新媒体发布平台的阅读量已远远超过纸质出版物的发行量[1]。在融媒体大环境下,高校学报应有效利用新媒体的传播力、影响力以及传播效率,以应对融媒体时代的数字化竞争。《交大学报》在前几年就开通了微信公众号,并定时推送每期刊登的文章。除此之外,微信公众号还提供投稿指南、过刊浏览、网络首发、在线查稿等服务,旨在为读者、作者、审稿专家提供更便捷高效的服务。为了尽快融入新媒体环境,高校学报开始探索推送每期精品导读推广帖。每一期选择一篇或两篇学术创新性较高的论文,将论文的亮点、主要的图表及其结论通过重新编排版面,以较为简洁明了的形式推送给微信公众号的受众,以期通过点带动面,以单篇精品推动整本期刊的良性发展。

(三)线上培训讲座

高校学报在成立之初,除了肩负着促进校内外、国内外学术交流与传播的责任外,还承担着协助高校引导、培育科研人才的作用[8]。与其他科技期刊相比,高校学报的投稿主体大多为高校研究生与博士生,高校学报因此常常成为其“科研首秀”的发表地。在研究生持续几年扩招的大环境下,许多高校学生投稿的论文可能未与导师进行充分的讨论或推敲,或是在某些新兴学科,在知识更迭较快的大背景下,对科技论文写作规范的要求不是很明确,所投稿的论文在文章结构、前后文逻辑关系、规范表达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欠缺。高校学报应充分发挥对高校学科建设的支撑作用,服务高校学科的教研工作。

鉴于此,《交大学报》与科研院联合推出科研学术写作指南系列课程,课程共分为六个部分:写作前期准备,摘要写作和审稿意见回复,避免科技论文中的常见语病,引言、讨论与结论,量、单位及图表,英文写作细节。课程指南系列针对写作共性问题,为广大师生的期刊写作与发表助力,全方位剖析科技论文的写作技巧与方法,全面帮助广大师生提升论文质量。开展线上培训讲座,可以让《交大学报》真正参与到学校的教学环节中,更好地发挥高校学报的育人功能,为高校的学科建设培养优秀的后备人才[2]。同时在课程结束后,邀请听课的师生填写调查问卷,并集中进行答疑解惑,在广大师生作者群体中形成良好的互动,为学报的潜在作者、潜在审稿专家提供联系的通道。

(四)官网建设与印刷改版

为了更好地突出自身特色,《交大学报》在2019年对官网重新进行了调整,旨在通过官网的设计、板块内容的调整,吸引更多的作者与读者。目前,《交大学报》官网拥有过刊浏览、下载中心、新闻板块、在线期刊等网站板块,可以为作者和读者提供更有效的期刊信息。除此之外,官网上还会不时发布新的专辑研究主题、约稿函等内容,通过网站主动凝聚优质作者。除了在官网上进行适当调整,《交大学报》还对纸质出版刊物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优化,将原来的黑白印刷改为彩色印刷,使各种科研数据以更丰富立体的形态呈现在读者面前,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感。

(五)网络优先发表

网络的快速发展对科技论文发表的时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缩短期刊的整体投稿时间可以极大优化作者的投稿体验,吸引更多优质稿源。在第一时间发表创新性较高的科技论文,能够进一步提高期刊的影响力与核心竞争力。《交大学报》于2019年开通知网网络首发。一旦论文被录用,作者提出优先发表的要求,经编辑审核后即可上线中国知网,以提高传播力与传播效率。

三、乘风破浪,未来可期

虽然《交大学报》目前已经从期刊、编辑、平台等几个方面推出了创新举措,但在融媒体时代背景下,这些举措还远远不够。考虑到《交大学报》的可持续长远发展,建议还应采取如下措施大力推进转型改革:

(一)改进展示页面

虽然,目前《交大学报》的官网与微信公众号已经正式上线开始运行,但版面过于单调,不能在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的眼球。建议对每篇论文的展示形式稍作变动,如让每篇论文的作者提供一张最能代表本文创新性的图片或一段动画,以及一段精简版的摘要,作为展示窗口。这样既能让读者快速了解每篇文章的创新点与中心立意,还能通过各种色彩与文字的组合丰富版面、优化视觉效果、彰显新媒体特色,给浏览网站与公众号的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多平台、多渠道宣传

在融媒体时代,高校学报应尽可能拓展信息传播渠道,不能止步于官网、微信的网络传播,还应在微博、超星、今日头条、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上提供学术展示窗口,多渠道、全方位地进行宣传与推广[1]。多平台、多渠道宣传不仅仅意味着将所发表的论文简单地复制粘贴到不同平台上,还可以对同一篇论文进行多次编辑、多次加工,以面向不同读者群体[9]。如在学术性展示平台上,可以更侧重于发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而在科普性展示平台,则侧重于将专业知识科普化,使更多的普通民众能够从中找到兴趣点,从而获得更多的关注。除此之外,通過多平台、多渠道展示平台,能够建立与读者之间的多途径互动形式,在更大范围内收集读者的阅读信息及阅读反馈[10]。当读者群越来越庞大时,期刊的关注量自然会有所上升,继而能获得更多的作者及审稿人群体,凝聚更多的学术力量,为《交大学报》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

(三)增强服务意识

科研人才是高校学报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里的人才包括作者、读者以及审稿专家。在处理日常稿件时,编辑需要与作者、读者、审稿专家进行高效、良性的互动,最大限度地提升稿件的编校质量。尊重作者、读者、审稿专家对文章的合理观点,在满足出版规范的前提下,尽可能听取其修改意见。此外,多与作者、审稿人、读者交流,发现潜在作者、潜在投稿论文,为学报争取到更多的优质稿源,也是编辑的职责。高校学报还可为高校的科研人才提供增值服务,如为研究生提供论文一对一指导,为导师和研究人员提供相关学术会议信息等[9]。

(四)构建期刊共同体

高校学报的学科分布范围较广,优势不突出,且各高校学报间均为独立经营、规模较小,因此难以提升高校学报的整体影响力[11]。但多年来高等院校一直是科技期刊发文机构类型中占比最高的机构[5],高校是学术领域集中出成果的领地。若《交大学报》可以联合其他优势学科类似或相同的高校学报合办特色专栏,或举办系列会议、系列讲座推广优势学科,强强联手、联合策划、整合资源,共享优秀作者与优秀审稿人,探索集群化发展,打造高校学报的期刊共同体,将更利于提升高校学报的整体水平与影响力,进而将高校学报打造为一个高校学术成果转化的权威平台。

(五)建立合适的评价体系

稿件质量一直以来都是期刊的生命线。多年来,科研评价体系以SCI为评价依据,导致优质稿源纷纷流入国外SCI高分期刊。2020年,教育部、科技部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了明确要求。高校学报应抓住此契机,围绕学科热门领域组织专辑、紧密跟踪热点与前沿研究、重视本校高水平研究成果,吸纳优质稿源与校内外优秀专家学者,提升学术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我国高校学报约1500种,占整体科技期刊的1/4[11]。如此数量庞大的科技期刊群体,需要高校学报根据自身的特点构建一套合适的评价体系。不同的期刊肩负着不同的职责,高校学报既具有服务性又具有学术性[12]。这种特殊的属性奠定了高校学报在我国科技期刊中的特殊地位。只有认清高校学报与一般社会团体主办的科技期刊的不同之处,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适用于高校学报的评价体系,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学报发展与壮大。此外,各高校应制定合理的政策[13],通过打分、申请项目成果规定等学校政策措施,鼓励本校科研人员将学术成果发表在本校学报上,从而更好地展示本校的科研水平。

四、结语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科技创新的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坚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期刊是展示国家科技竞争力最关键的成果展示平台之一。而高校学报从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本校的科研成果和学术水平,在全面实施“双一流”建设中,高校学报要抓住机遇,紧跟新时代发展的步伐,与高校学科建设紧密结合,探索适合自身的发展道路,促进学报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科技强国作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俞敏,吴逊眉,武瑾媛.基于移动端的科技期刊新媒体内容多平台发布策略研究——以“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计划”梯队期刊的100个中文刊为例[J].编辑学报,2020,32(3):307-313.

[2] 刘明寿.论高校自然科学学报在学科建设与发展中的作用[J].编辑学报,2012,24(3):210-213.

[3] 陈春平,周田惠.高校学报服务于本校研究生培养工作的思考[J].编辑学报,2019,31(1):102-105.

[4] 姚志昌,段瑞云,曹召丹,等. SCI效应下高校学报发展的启示[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2):102-112.

[5]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0)[M].北京:科学出版社,2020:121-136.

[6] 邓英,夏书林,叶超,等.地方高校学报特色栏目建设思考——以《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先进材料及能源”栏目为例[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9(3):57-62.

[7] 李克永.用特色栏目打造高校学报的鲜明个性——以《西安科技大学学报》为例[J].编辑学报,2019,31(2):220-222.

[8] 蒋霞,方华,黃伟,等.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培养的初步调查——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为例[J].学报编辑论丛,2019:227-230.

[9] 武亮.关于高校学报媒体融合发展的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0(1):114-116.

[10] 刘茵,姚顺.高校学报在融媒体建设中的挑战和发展途径探析[J].传播与版权,2020(5):145-146+151.

[11] 史小丽.高校科技期刊影响力现状及提升途径——高校、中科院及中科协主板期刊的比较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5):137-140.

[12] 许莲华.高校社科学报如何构建合理的评价体系[J].编辑之友,2010(6):66-68.

[13] 蒋湘莲,丁炳丽,朱雯霞,等.高校科技期刊稿源质量的现状调查及提升措施——以《中南医学科学杂志》为例[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5(7):153-155.

作者简介:石易文(1987—),女,上海人,博士,研究方向:高校学报的改革转型。

猜你喜欢

科技期刊融媒体
培育世界一流背景下普通科技期刊的发展策略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一流编辑学会和一流科技期刊融合发展
移动互联网时代科技期刊的机遇和挑战
传统媒体在融媒体时代内容增值策略分析
融媒体时代如何践行基层群众文化自信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