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柴可夫斯基《六月——船歌》的和声艺术特色

2021-09-10刘心瑜

江苏广播电视报·新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船歌和声

摘要:作为十九世纪俄罗斯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柴科夫斯基先生在其作品的创作中将俄罗斯当代民间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并且使用东西方相融的方法打造出独特鲜明的艺术特征。本文将通过对《六月——船歌》曲式结构、和声等方面的剖析论证,让人们更加深入的了解音乐天赋,进一步学习到他的和声艺术手法和创作技巧。

关键词:柴科夫斯基;船歌;和声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十九世纪俄罗斯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他继承了格林卡先生的音乐理想,在俄罗斯音乐艺术中脱颖而出,并且他所从事的创作领域及其广泛,囊括了大部分音乐体裁。其中《六月——船歌》以优美的旋律、细腻的和声手法为大众所熟知,本文从其作曲技法入手,分析该作品中的创作特色。

一、曲式结构

曲式结构采用的是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为A、B、A1三个部分构成的单三部曲式;第二部分则是通过C、D组成的插部;最后的第三部分与第一部分相同。详细情况如下:

引子(1-2),行板,g小调,主要通过左手节奏性的分解和弦,运用平缓、舒适的语气共同烘托出气氛的祥和感。

第一部分(3-32):

A部分为g 和声小调,3-6小节通过两个双小节的组合乐节构成,7-12小节是由两个小乐句构成,末尾的几个小节通過向平行大调降 B 大调离调,最终依靠第12小节实现在主调上终止收拢。另外在此部分当中也体现出三个各异的声部:高声部是线条轻柔且明朗的旋律;低声部的歌唱线条好似笛音乐器持续拉奏,从而保持作品整体一贯的流畅性;最后衔接中间声部和声伴奏部分的旋律则是使用精短的周期性声音与高声部遥相呼应。

B部分(13-22),主体构成为降 B 大调,但是在第22小节时又回到 g 和声小调当中。B部分的乐段是A乐段相同内容主体的延续部分,通过连续升高了四度模进 A 段主题形成与之相匹配的平行乐句,用以确保在音乐色彩上与A乐段保持一致。经由第22小节回到 g小调,从严格意义上来说 A1段(23-31)的这一乐段,重现了A段的g小调和声,在末尾又回到了G大调上。

第二部分(32-53):

C乐段(32-39)的主要构成部分是平行的四个小节乐句,通过速度逐渐的提升,旋律将欢快、明晰的场面展现的淋漓尽致,随后左手分解和弦伴奏的加入使得整个乐段的气氛逐步转向热烈。从36小节开始,该乐段的中间声部开始通过细小的旋律片段与右手主体旋律的线条相互交融呼应,进而将D乐段的节奏推向了高潮。

D 乐段(40-53)则是通过五个小节和七个小节两个平行乐句共同构成。简洁明朗的快板节奏,推进音乐整体完全进入高潮,旋律越发的铿锵有力,与此之前轻缓、愉快的主题形成了强烈鲜明的对比,让整个乐段更引人入胜。在第42小节中,通过速度递进,将乐句反复模进了四次,迸发出的情感也愈演愈烈。第48-50小节先是通过运用副属导七和弦连续性构成离调,通过调性的不稳定,为后续小节的八次减和弦琶音做好基础,最终将音乐推向高潮。在短暂休息之后的第52小节,直接回到了g小调的属功能和弦上来,半连音断奏的连接句出现如同清风激荡出的涟漪一样紧接着转瞬即逝。随后第53小节通过第二拍的和弦延长音,运用了渐弱的转接方式,为再现出 A’段做足了情感准备。

再现部 A’乐段(54-83):

旋律线条重新回到了之前的A乐段,有所不同的是在这里作者不仅将左手的中间声部做出了扩展,把原本左手的伴奏改成了分解和弦,又融合呼应了右手旋律声部,使人的感受似曾相识却又充满了起伏感。通过左手的复调呼应声部和右手的旋律声部相互结合,让观众更能体会到乐段中的情感表达。因此相对于A段,在这里的左手中间声部较之更加着重,在保证右手旋律线条完整的情况下,左手的中间声部更加连贯、流畅。

尾声(84-99):

从84-86小节的尾声部分开始,左手通过缓慢持续的下行和弦演奏,继续与中间声部相呼应,自此三声部交织出一副虚幻相融的奇异色彩。87-91小节,就像之前的三小节一样的技法,左手的中间声部和右手的切分节奏共同构筑出一副扁舟摇桨的轻快场景。92-96小节,着重展现了整个乐曲中最后一次渐强,通过琶音的转强,使得低声部一直能与右手和弦的最高音部时刻保持着紧密联系,相互呼应,一直到音乐渐弱直至消失。第99小节最后一个和弦则是通过音乐的持续渐弱来营造画像,借以表达曲终人散的氛围,全曲在安静中结束。

二、和声特色

1.海量运用的重属和弦

柴科夫斯基先生在《六月——船歌》中为了增加音乐的欣赏性和和声色彩,采用了大量的重属和弦。比如在乐曲的A部分,重属和弦解决到属和弦的运用;中间部分连续的重属和弦及相同和弦的不断转换。当然,重属和弦的运用时间和技巧也是柴科夫斯基民族乐派的特点。

2.交替出现的主、属持续音

通常为了增加音乐的稳定性,很多作曲家往往会采用主持续音、属持续音的方式来处理乐曲。在《六月——船歌》的尾篇当中,柴科夫斯基先生就是采用了主持续音的手法,通过G音的连续出现在低声部的处理方法,不仅突出了乐曲还稳定了音乐,并且随着主持续音的运用,也让音乐的情绪整体趋于平缓。

3.终止式的运用及变体

作曲家在本曲中大量运用了属七和弦(Ⅴ7)到主和弦(Ⅰ)的进行,比如A段的5-6小节、11-12小节均是如此。在此基础上,作曲家为了更好的营造气氛,对终止式的使用进行了一些变体。如在40-41小节当中,通过属功能的Ⅲ级和弦进行到下属功能降Ⅵ和弦,形成的阻碍终止进行,为全篇最高潮部分做了充足的铺垫。

4.调式交替手法

在本曲中作曲家也运用了大小调式相互交替的手法。比如A部分以g小调开始,在后续的B段当中又转为降B大调,A1段则又重回到了主调g小调上。随后的中间部分则开始以G大调开始,结尾部分则又转为g小调。这种相互对调并列对置的布局,让音乐的张力表现得更加充分,情感色彩的对比也愈加强烈。

三、结语

柴科夫斯基先生在创作中所运用的和声手法,不仅仅是对古典传统和声的传承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在此历史的基础上做出了革新,通过大量的和声技巧表现音乐特色的情绪和颜色,使得音乐的张力更加凸显,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和声色彩。

在《六月——船歌》这部作品中,作曲家的笔下如同将一幅绝美的画卷展现到听众眼前,让人们如同亲眼目睹六月的俄罗斯,在那宽广清澈的河面上,三五一船怡然自得,好不快活,那微风激起的朵朵涟漪打碎映在河面上的月亮。通过对此曲的分析,希望对作者的和声技巧有进一步更深层次的认识,也希望通过个人简短的分析,能为以后的音乐创作和和声技巧使用提供一些灵感。

参考文献:

[1]吴祖强.曲式与作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2]毛宇宽.俄罗斯音乐之魂-柴科夫斯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刘心瑜,女,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周口职业技术学院教师。

猜你喜欢

船歌和声
熊轲
往事
从拉赫玛尼诺夫双钢琴作品《船歌》看浪漫主义音乐特征表现
威尼斯水乡诗画——肖邦《升F大调船歌》的音乐语言分析
《风之谷》配乐作品中和声与画面的融合分析
浅析电子制作MIDI音乐
解析歌曲《大江之歌》的管弦乐配器
浅析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第一乐章
钢琴曲《六月——船歌》浅析
听听那船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