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时代高校开展微思政的路径创新

2021-09-10马松

传播与版权 2021年1期
关键词:路径创新微时代高校

马松

[摘要]微时代各类微平台传播的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也为高校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如何充分利用微媒介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优势,化危为机,趋利避害,是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文章首先阐述了在微时代开展微思政的重要意义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然后立足学生工作实践,从创新微思维,唱响微旋律;打造微平台,传播微理念;运用微载体,开展微教育;形成微合力,净化微环境四个方面积极探索微时代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实效性的路径。

[关键词]微时代;高校;微思政;路径创新

伴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微信、微博等移动社交软件以及抖音、快手等短视频App层出不穷,微电影、微视频、微课等以“微”著称的微产品充斥网络空间,标志着微时代的到来。微时代逐渐摒弃传统“求全求大”的传播理念,转而崇尚“微言大义”“微言微语”,力求以精、短、小见长,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微力量,挤占大学生大量的碎片化时间,在诸多方面对大学生产生深刻影响。在新媒体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双重叠加影响下,利用钉钉、腾讯会议、微信、QQ等微媒介开展教育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频率显著提升,为高校教师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了技术平台保障。大思政时代,高校全体教师要顺应微时代的发展潮流,牢固树立“互联网+”思维,在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狠下苦功,善于从微处着眼,在细处落实,推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深入开展。

一、微时代开展微思政的重要意义

(一)有助于高校筑牢主流意识形态防线

微时代各类微平台传播的网络多元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大影响,也为高校开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巨大挑战。2020年世界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我国在疫情防控方面取得的成效与西方国家形成了鲜明对比。在疫情防控期间,高校充分利用微信公众号、抖音、钉钉等网络平台,以抗疫感人故事的视频展播、网络主题教育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挖掘身边故事,引导大学生“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在后疫情时期,高校要更加重视网络微平台对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结合新媒体平台和技术手段,加强线上教育和线下教育的深度融合,创造更加优质的网络教育内容,讲好中国好故事,积极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坚定“四个自信”,增强爱党爱国情怀,提升民族自豪感。

(二)有助于引导大学生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今大学生大多是90后、00后,从小就生活在网络时代,学习能力强,接受新事物快,但也极易受到网络不良信息和网络产品的影响。而网络微媒介可以在第一时间传递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和故事,并以多样化的形式呈现给受众,让广大青年学生在润物无声之中接受思想教育。微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甚至“把关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必须把握传播新特点,适应新的传播规律[1]。这就要求思政工作者要根据大学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习特点,树立互联网思维,从微处着眼,创新开展网络微思政教育的方法和手段,以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易于接受的方式,积极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引导大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微时代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有利影响

微时代以其自由、个性、草根、青春的独特魅力和强大的功能成为大学生丰富知识、开阔眼界的资料库。微博、微信、抖音、哔哩哔哩、快手等社交网络平台,依靠大数据算法技术的不断成熟,为网民精准提供其喜欢阅读和观看的视听内容,极大满足了青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这些社交网络平台让大学生足不出户就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最新发生的新闻资讯,随时随地查阅学习资料,搜索自己喜欢观看的影视剧,与不同的人群交流互动,还可以用极简的文图或微视频在微博、抖音、快手等平台发心情、晒生活,以轻松自由的方式分享快乐,释放压力。可以说,各类微媒介集视听合一,不仅让大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和便捷化,也极大丰富了大学生网络文化生活。

(二)不利影响

微时代各类微元素的滥用,占据了大学生大量的时间,不利于大学生深度思考习惯的养成,也影响大学生的学业发展和健康成长。网络平台内容良莠不齐,一些“三俗”短视频屡见不鲜,多元价值思潮暗流涌动以及泛娱乐化现象的泛滥,对青年一代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审美情趣带来诸多不利影响。一些大学生沉溺于刷抖音、看视频和网络游戏之中,影响了学业成绩和职业技能提升。在微时代中的各种微产品各类信息的狂轰滥炸下,人们的精神已然逐渐趋于一种“饥渴”状态,渴望充实、正能量的精神食粮填补精神的空虚,希望有纯粹厚重的经典文化借以放缓生活的节奏,沉淀内心的浮躁[2]。

三、微时代开展微思政的路径创新

(一)创新思维,唱响微旋律

当前,高校部分教育工作者思想保守,对新媒体研究不够,使用频率不高,注重线下教育,忽视网络交流,无法及时真实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问题,影响了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3]。教育工作者要顺应微时代的潮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熟练掌握网络操作、微信、微博等技术,并灵活运用,不断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和时代感,进一步强化育人效果。在实际工作中,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以青年的实际需求为导向,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学生、贴近实际的原则,充分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价值,以微媒体为纽带和桥梁,变传统的说教式教育为生动活泼、润物无声的网络引导,唱响微旋律,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纽扣,在学生心灵深处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及时有效地疏导和解决大学生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和难题,以无微不至的关怀赢得学生的尊重和爱戴,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效果。

(二)打造微平台,传播微理念

高校要利用好校园新媒体平台,熟练掌握新媒体运营技能,积极创作集文、图、音频、微视频为一体的高质量网络文化大餐,引导师生在朋友圈转发,扩大宣传覆盖面,增强网络育人效果。除此之外,高校还要利用“学习通”“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组织青年学生加强网络思想政治和专业文化知识学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文化知识充实内心,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更加坚定的文化自信增强广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认同,从而为实现伟大中国梦而不懈努力奋斗。在利用微平台的同时,高校要注重培养校园网络意见领袖,对颇具个人魅力和影响力的青年,要顺势利导,利用其影响力,鼓励其发声,并加强培训引导,将这些微人才为我所用,使之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得力助手,正面影响大学生群体的思想和价值取向,引导校园正确的舆论走向。

(三)运用微载体,开展微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新时代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要创新传播载体手段,积极运用微博微信、社交媒体、视频网站和手机客户端等传播平台,运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混合现实等新技术新产品,开展生动活泼的网上爱国主义教育,让爱国主义充盈网络空间[4]。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要开拓创新,充分利用新兴的微媒体,精心设计微活动,开展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线上线下主题教育活动,以满足大学生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努力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首先,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信息化教学手段,主动尝试微课、翻转课堂教育教学,并上传到网上学习空间,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5]。教师也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身边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为教育素材,通过文字、图片、视频、Vlog等多种形式,用青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述他们身边的好故事,找到思想认同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使大学生们易于接受且乐于参与,并达到自觉认同的教育效果。其次,教师要围绕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渗透到各类精心设计的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并利用微平台采用视频直播、微信摇一摇、微博有奖答题等网络形式加强线上互动和传播,吸引大学生参与到活动中来,使其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感染教育。

(四)形成微合力,净化微环境

当前,一些学生网络成瘾,沉迷于网游、直播、短视频等中,严重影响学习和身心健康。因此,首先,高校要建立全体学生管理教育工作者、任课教师、学生家长齐抓共管的联动教育机制,发挥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双重教育功能,利用课上课下、线上线下多途径加强正确使用网络的宣传教育。其次,高校要加强第二课堂建设,广泛开展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体育活动,进一步充实大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大学生的空闲时间。再次,高校要高度重视微文化的舆情工作,在利用微媒体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也要加强对校园网络舆论舆情的监督和引导,从源头上把好关。最后,高校要整合校园微媒体平台资源,形成校园官方微信、微博、抖音等融媒体矩阵,及时更新发布最新校园新闻动态,线上线下协同推进,深度融合,积极营造文明健康、情趣高雅的网络文化环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滋养人心,凝聚开展微思政的强大合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6],“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7]。面对网络各类微媒介的迭代更新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变量和新挑战,教育工作者要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思维理念,主动学习研究各类微平台的运营传播规律,提高网络媒介素养,掌握常用的新媒体技能,并将其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教育的生动实践中,不断提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丽.微媒体视域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众化传播的路径探究[J].新闻研究导刊,2020(06):102-104.

[2]李静修.文化自信与“微时代”的精神症候—兼论新时代网络文化语境下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8(05):56-58.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產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EB/OL].(2019-11-13)[2020-11-20].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19/1113/c1001-31451633.html.

[5]董珊珊.“微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载体创新研究—以浙江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17(07):78-79.

[6]习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03-19(1).

[7]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N].人民日报,2014-05-05(2).

猜你喜欢

路径创新微时代高校
从“南海仲裁案”看我国对外传播的路径创新
精准扶贫创新路径研究
新媒体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创新路径研究
微时代语境下创新高校党建工作方法探析
微时代背景下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考
“微时代”视阈下医德教育的变革、创新与坚守
地方高校社区志愿服务一体化实践路径创新问题研究
微时代文化创意类创业现状调查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