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背景下高职学生体适能体系的研究
2021-09-10蔡田田
蔡田田
摘要:在“工匠精神”的背景下,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进行技术学习和参赛的过程中,需要有健康的身体为基础,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能力,敏锐的观察能力和持久的耐力等作为支撑。但教学人员在开展教学活动时,都以理论教学为主,忽略了技能人才的体适能发展;在目前我国的整个教育系统中,学生群体的爆发力、耐力和持久力等身体素质有所下降。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如果体适能不得到同步的提高,那么技术再好也无济于事。在“工匠精神”教育的背景下,从体育意识的培养角度出发,本文简单分析了目前高职学生体适能的现状,并针对职业学校各专业需要的体适能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旨在为各专业在提升学生技能时,培养学生的体适能提供参考。
关键词:工匠精神;体适能;技能;体育课程
1概念的界定
体适能是指通过多种方法训练,如速度训练、力量训练、爆发训练,强化身体体能等,使人体具备充足的精力从事日常工作而不感觉疲劳,同时有余力享受休闲活动的乐趣,能够具有适应突发状况的能力[1]。
2目前高职学生体适能发展的现状
笔者长期从事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并从事体育教学工作和担任班主任工作长达10年,掌握了丰富的数据资料,通过参照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评分标准,对1000名学生连续三年的体质数据动态监测分析得出,以下结论。
2.1学生体质总体状况下滑
学生综合评定达标率高,占总人数的93%左右,但男女优秀率总体水平不高,在2%之下,绝大多数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都处于良好的中等水平,男生的体质健康水平明显优于女生,不及格人数女生高于男生,女生不及格,占总人数的4%左右,男生不及格,占总人数的3%左右。
2.2形态机能上呈两级分化
男女生偏轻过轻和超重肥胖的比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现两极分布,这种两极分化的趋势,随着年龄的增加越来越明。
男女学生偏轻过轻的比率占10%左右,女生超重肥胖学生人数较多,重点是男生肥胖比率占8%左右,相对比较大。
2.3身体素质耐力偏低
高职院校学生耐力身体素质各项合格指标和去年全国平均及格线相比差异不大,肺活量指跟去年相比偏低,呼吸系统免疫机能相对不强,而对高中长跑者的耐力身体素质相对也比较差,800米和1000米耐力优秀率分别在18%和15%左右,其中男生低于不及格线的人数大约占5%,不及格率明显高于女生。
3高职院校不同专业方向所需体适能分析
在“工匠精神”的大力推动下,社会对高职人才的需求是供不应求,而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同时,培养好学生的体质是至关重要的。高职院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通过配套科学化的课程,设计丰富适合高职院校学生的体育教学内容,满足不同专业和不同阶段学生的职业体适能发展。根据高职院校专业的要求,可将高职专科院校职业体育发展方向可划分为以下几类:
3.1静态坐姿类
高職院校此类学生主要分布于多媒体专业、行政管理专业、计算机网络专业、财务管理等相关专业,此类职业脑力劳动大于体力劳动,其特点为长期伏案工作,容易导致人体久坐及腰椎僵硬肌肉弱化骨质疏松等问题,该类职业对于体适能没有那么高的要求,可以概括为“腰以上的劳动”。其体适能主要包括上肢及肩,手部的灵活性,眼部肌肉的灵活性以及肩背部分的肌肉耐力训练等。
3.2静态站姿类
高职院校此类学生主要分布于市场营销酒店管理、轨道交通乘务专业等相关专业,此类学生主要有站立时间长,保持某一姿态静立,由于长时间站立导致下肢静脉曲张,腰腿肌肉僵硬协调性下降等问题,该类体适能不仅包括腿部静力性耐力外,同时还要求腰部耐力肌肉耐力给予配合。
3.3流动行走类
高职院校此类学生主要分布于市场营销、旅游管理、高铁乘务等相关专业,此类职业主要有站立行走强度大社会交往频繁等特点,体适能方面则应增强腰腿肌肉的锻炼,并多到空气新鲜的郊外进行心肺呼吸的练习。
3.4流动体能类
高职院校此类人员主要分布于楼宇自动化、机器人制造与设计、机械设计制造数控机床等相关专业,由于高度高强度劳动,容易加重器官与心肺负担,肌肉损伤关节损伤等问题,因此该类职业体适能要求相对较高。不仅需要强健的体魄,高度的肌肉耐力,同时还需要人体的灵敏度协调能力等相配合,在高职体育教学中,应强化快、强、稳交换跳跃等运动,同时还可通过跑步、篮球等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
4改进高职学生体适能的对策及建议
在“工匠精神”的推行下,高职学生的体质健康不容忽视,学生的的体适能主要依靠体育课程来进行培养和提升。学生体适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社会人力资源的优劣,从业人员的身体素质在面临岗位需求职业能力发展时会面临巨大挑战,这不仅影响到自身职业的发展,对行业产业等方面的发展也会受到一定限制,需要引起政府教育主管部门高职院校的重视。
4.1构建具有职业特色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模式
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模式的构建,应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结合起来,以未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依归,充分体现高职院校职业教育的特点。
4.2探索评价与处方相结合的体制健康管理网络
高职院校应根据学生体质测试信息体质评价运动处方等,建立体质健康管理网络系统,结合本校的教学特点,形成特色的管理模式。
4.3进一步完善高职体育教学的过程性评价机制
教学综合评价法是依据高校体育运动教学评价原则和体育教学评价目标,从学生力量、速度、敏捷、观察等各种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价的教学方式,促进广大学生的身体全面进步与整体发展,评价学生应激,激发广大学生的全身运动性与兴趣。
4.4充分发挥高职学生体育健康锻炼主观能动性
高职院校体育运动教学机构应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和加强培养广大学生的体育运动学习兴趣,使广大学生在高职体育运动学习中亲身体验并得到成功和快乐,逐步培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项体育运动的健康意识和运动习惯。
参考文献:
[1]刘红梅.构建中学生体适能自主管理体系的实践研究.体育与教学.[J]2019.06
[2]史银珍、张艺宏等.四川省幼儿体质2014年与2000年纵向比较分析。四川体育科学.G804.492017.02.15
[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国务院1995.06.20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
[5]张磊.高职院校体适能课程体系的构建.[J]辽宁师专学报G807.4.20200625
[6]王燕.高职体育教学中体适能概念的引入与实践运用探析.[J]齐齐哈尔高等师范学校学报G807.420191125
[7]吴义钦.体适能视角下高职公共体育课程改革探究.[J]拳击与格斗G807.420200205
[8]曾忠文.关于提高学生职业体适能的研究.[J]青年与社会.2019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