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拟乐府《白头吟》思想内容初探
2021-09-10成玲
成玲
摘要:本辞《白头吟》是一首汉乐府民歌,从汉至唐,历代文士拟旧题而作新诗,因其历史时期、社会状况、历史文化的积淀及诗人际遇不同而各有其创作特色。宋代郭茂倩所编的《乐府诗集》收录了本辞《白头吟》,鲍照、张正见、刘希夷、李白、张籍和白居易等诗人的拟乐府《白头吟》,本文将从思想内容方面比较分析这些拟作对本辞的继承与创新,来纵观乐府诗《白头吟》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白头吟 ;分析比较; 思想内容 ;发展变化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1)-11-268
(一)古辞《白头吟》的思想内容
晋葛洪《西京杂记》说:“司马相如将聘茂陵人女为妾,卓文君作《白头吟》以自绝,相如乃止。”但《晋书·乐志》指出:“凡乐章古辞,今之存者,并汉世街陌谣讴,《江南可采莲》、《乌生十五子》、《白头吟》之属。”清人冯舒《诗记匡谬》也作了相关论述,认为此诗非卓文君所作,陈沉《诗比兴笺》说与此略同,认为此诗“盖弃友逐妇之诗”。今人多以此诗为汉代一位弃妇对负心人表示决绝的民歌。
诗首先以高山白雪、云间皎月起兴,以明净素洁的形象自誓并点明决绝原因,亦点出了题旨为“决绝”。正面写决绝之后再写女子对纯真爱情的憧憬,最后对只重金钱不重爱情的男子进行谴责。此诗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她既坚贞执著果断坚强,又温柔委婉自伤情多,却遭遇遗弃,哀怨无穷。本辞反映了存在于男权社会的一种广泛的女性困境。
(二)继承中寓新意
前文已述《乐府解题》中的相关观点,“若宋鲍照‘直如朱丝绳’、陈张正见‘平生怀直道’,皆自伤清直芬馥,而遭铄金钻玉之谤,君恩以薄,与古文近焉。”南朝鲍照和张正见的《白头吟》继承了本辞的题旨,代弃妇言但又隐射出诗人自身的人生哀怨。这与诗人所处的历史时期以及他们的人生际遇密切相关。
1. 宋鲍照的《代白头吟》
《古诗赏析》评道:“此拟弃妇自伤之诗,与卓文君原辞同意,前四就丝冰为比,以己无惭德,猜恨何心,自诘而起。‘人情’八句,揣猜恨之故,在于人心厌故,因而得进谗言,顿生嫌隙。随叠用四比,以申明之。后八正说弃妇怜新之痛,却又援古为此,醒出赏貌恭之不可凭恃,自来如此,不必拊膺收住。”显然,其认为旨与原辞相近。但诗中“人情贱恩旧,世议逐衰兴。毫发一为瑕,丘山不可胜”的议论之语流露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慨,足见此诗之新变。它“另创一格,一变《白头吟》原辞凄楚哀怨的情调,对世道人心作更为深刻的揭示与讥刺,诗中更深层的含义未尝不是诗人不幸身世的自况,寓有对执政者的讥刺和对腐朽官僚的斥责〔1〕。
鲍照出身寒微,却是一位胸怀大志的才士。他不甘于自己低下的地位,迫切的想凭自己的才智在上层社会找到一席之地,但在豪门士族的压抑下,他蹀躞羽翼,有志难伸,自步入仕途后就一直沉沦下僚,常常是在贫病交迫中艰难度日,正如钟嵘所说“才秀入微,故取湮當代”(《诗品》卷中)。他将满腔的悲愁苦闷之情和怨愤不平之气发而为诗,因而其诗常常抒发寒士倍遭压抑的痛苦,其中充满对门阀社会的不满情绪与抗争精神,代表着寒士的强烈呼声。此《代白头吟》当是他见闻弃妇之悲惨遭遇又念及自己的不幸命运而作的拟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对弃妇的深切同情,亦抒发了诗人的自伤与愤懑之情。
2.陈代张正见的《白头吟》
与鲍照同处南朝的张正见何年作此诗不可考证,但从其诗作和诗人的生平事迹可约略看出这首拟作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与鲍照的《代白头吟》相近。
《陈书》本传中有记载,张正见家世地位较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在朝廷任高官。他自幼好学有清才,十三岁便深受萧纲赞赏。梁时历任通直散骑侍郎、彭泽令。后来陈霸先代梁建陈,“除镇东鄱阳王府墨曹行参军,兼衡阳王府长史”,还“历宜都王限外记室、撰史著士、带寻阳郡丞,累迁尚书度支郎、通直散骑侍郎”。可见诗人长期身处谗谄倾轧遍布的官场,又因常出入皇宫,多见闻“宫女见弃”之事,也深知其间哀怨故事,故作《白头吟》代遭弃宫女抒发哀怨之情。
3.中唐张籍的《白头吟》
张籍是元白诗派的代表诗人,他致力于通俗晓畅、指事明切的乐府诗创作。从主体表现而论,张籍乐府诗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眼沿用古题敷衍古意者,二是沿用古题另创新意者,三是另制新题表现新意者。其拟作《白头吟》显然属于第一类。他完全继承了了本辞题旨,代“弃我不待白头时”的深切哀怨。但此诗“人心回互自无穷,眼前好恶哪能定”表现出来的对黑暗社会和负心男子的强烈讽刺却是一种创新。
其实这种讽喻性正是唐代乐府诗尤其是元白诗派的乐府诗的显著特征。因此,我们当注意到,张籍乐府诗即使是旧题也有风雅比兴之旨,“为时而著”、“为事而作”并且“专以道得人心中事为工”,强烈关注社会问题,深具讽喻性质,广泛包含各种民间生活内涵,拥有深广的社会基础。
4.盛唐李白的《白头吟》
李白认为本辞《白头吟》乃卓文君誓与司马相如决绝的诗作。他拟本辞而自创新辞但节节隐括本辞的思想内容。“锦水”句起至“落花”句共十六句为上片,述《白头吟》本事始末,“锦水”六句隐括相如与文君相悦,成婚后迁居长安,誓同生死事。“此时”以下十句述及陈皇后向相如千金买赋士以及相如富贵而变心,文君作《白头吟》以决绝之事,隐括本辞上半“沟水东西流”句意以开下篇片。“菟丝”两句至最后计十四句为下片,即事生叹,以文君口吻演化《白头吟》本辞下半之意。
此诗与李白的蜀中初学和“相如情结”密切相关。李白本是四川绵州人,五岁时随父迁居蜀中。秀丽奇崛的巴山蜀水产育的民歌以其自然清丽之风将他熏染,于是古今乐府民歌和古诗成为李白诗学的重要根基。
另外,那位以铺张扬厉、瑰奇夸谈的大赋著名的乡贤司马相如便是蜀郡成都人。司马相如其人其赋连同他琴挑卓文君,通过狗监献赋得官的传奇经历对夸张尚奇的李白无疑具有莫大的吸引力。李白不仅常以相如自比,还凭吊过他的遗踪,效法他求官入仕的门径。李白对相如的仰慕甚至影响到他的气质,开元八年,当时文坛巨擘苏颋见到他时就惊叹道:“若广之以学,可以相如比肩。”在这种心态情境下,李白游成都见到相如遗迹感其事而作歌咏之,当是极可能的。
结论
总体来说,自汉至唐,历代文士对汉乐府民歌《白头吟》的拟作在思想内容上皆有继承和新变,继承体现了汉乐府文化的传承,新变体现了乐府文化的发展变化。不同时代,不同社会风气,不同诗人,不同人生际遇,不同的作诗情境,拟古之作也就特色各异。从乐府诗《白头吟》的发展变化痕迹中,我们可以寻见我国某些历史文化的踪影,对乐府诗的也流变亦可见一斑。
参考文献
〔1〕郭茂倩.乐府诗集〔M〕.西苑出版社,2003.
〔2〕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5.
〔3〕麻守中.汉乐府〔M〕. 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
湖北省武汉市江夏区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