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医融合理念下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研究

2021-09-10刘媛媛牛建军

科技研究 2021年11期
关键词:体医融合健康素养大学生

刘媛媛 牛建军

摘要:基于“体医融合”健康大环境,提升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从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制定配套政策执行方案;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等方面展开实施,从而进一步改善当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

关键词:体医融合;大学生;健康素养

据2017年中国居民健康素养调查显示,青少年年龄段(15-24岁)健康素养水平为15.58%,大学生健康素养尚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在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和慢性病防治知识方面较差。大学生健康素养整体水平不佳,俨然成为制约我国青少年健康发展的关键因素,也成为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方位落实《“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战略部署不协调音符。因此,从健康中国视角出发,探究“体医融合”的大学生健康素养促进途径,积极引导、促进大学生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参与体育锻炼,促进大学生健康素养快速生成,将大学生疾病预防“关口”前移,这不仅是改善大学生健康状况最具有成本效益的手段,也是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关键举措。

1.大学生健康素养现实状况

国家卫健委发布2019年我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显示,居民健康素养整体水平已达到19.17%,在3方面健康素养和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均有不同程度提升。[1]而目前国内对于部分省市研究显示,各地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差异较大,且整体水平一般,尤其是行为和生活方式更不容乐观。如2016年北京市为44.62%[2],中国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总体水平较低,2016年为12.08%[3],仅高于当年全国居民健康素养水平0.5个百分点(2016年全国居民为11.58%)。《“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将全民健康作为建设健康中国的根本目标,全民健康意味要惠及全人群,使全体人民享有所需要的、有质量的、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当代大学生由于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不佳,导致其身体、心理及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出现不同程度问题。面对大学生不同学业阶段出现主要健康问题及影响因素,确定若干优先领域,实施强化干预,实现大学生全程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障,是高等教育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强高校健康教育,充分发掘高校健康教育资源,将促进健康教育理念融入所有学科课程体系建设之中,探索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创新健康教育方式和方法,提升高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促进其形成文明、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

2.国家提升公众健康素养重要举措

2005年郭欣等人在《健康素养研究进展》一文中首次引入“健康素养”概念;同年,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健康教育所(现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在国家科技部公益基金资助下,着手健康素养研究工作,拉开国内相关健康素养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帷幕。通过系统梳理,近些年在提升公众健康素养方面国家在积极推行一系列行动,包括重要政策颁布和重大实践。如2018年1月颁布《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试行)》明确,为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所具备基本知识和技能,促进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提高,界定包括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等公民健康素养基本内容;2009年7月颁布《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明确包括居民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及健康素养促进行动在内的14项内容;2012年7月颁布《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明确包括居民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及健康素養促进行动在内的14项内容;2016年10月,《“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建立健全健康促进与教育体系,提高健康教育服务能力;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国家相关政策颁布和实施,对于促进大学生健康素质生成提供了纲领性文件,成为实施大学生健康素养提升重要抓手,使得大学生健康促进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

3.大学生健康素促进实施策略

3.1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制定配套政策执行方案。国家政策颁布是为社会活动指明了发展方向,具体政策是否能有效落地并产生良好社会效果,则离不开实施主体配套政策执行。早在1999年在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切实抓好学校体育工作,确保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但时至今天,我们发现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改善仍不容乐观,肥胖、流行性高血压,慢性疾病等检出率还在攀升,除去某些不可控因素外,实施部门或单位缺乏相应配套措施也难辞其咎。大学生体质健康提升,离不开体育锻炼技能、方法、原则等体育所赋予知识,同时也需要包括疾病预防、运动处方、康复促进与治理等医疗监督等相关医学知识。在当前大力提倡体医融合现实环境下,高校应结合学生体质健康状况情况,制定执行与国家宏观政策想适应的具体实施方法,以确保国家政策能落到实处,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带来有效实际利益。

3.2体育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不断提升自身健康教育能力。大学生健康知识获得、技能掌握、习惯养成等具有多元性特征,除受到社会环境熏陶、家庭引导、身边同学影响与帮扶外,学校体育健康教育将起到至关重要作用,而作为学校体育健康教育传道、授业、解惑的主体,体育教师健康教育观念、教育教学能力又将影响到大学生健康教育受教育程度。因此,体育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突破单纯学科本位、知识本位、技术本位的思维,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以促进学生健康能力提升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将促进体质健康技术、方法与健康能力维护、提升一并传授于学生,让学生真正理解体育健康教育价值和功能,系统了解健康价值真谛。这就明确体育教师抛开健康理念去教学设计是行不通的,体育教师除了具备传授运动知识和技术传授能力、引导和帮扶学生体育学习能力、塑造人格和锤炼学生意识能力等外,还应具有还要具备健康知识与技能传授、健康生活方式引导、科学健身方法讲授、健康能力提升、健康环境塑造等方面的能力。[5]

3.3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完善体育与健康课程结构体系。虽然为迎合当前高等教育课程改革需求,适应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入融合的适时诉求,大多数高校将大学体育课程名称改为例如“大学体育与健康”、“大学体育健康”、“大学生体育与健康”等称谓。作为大学体育健康教育主要载体,体育与健康课程称谓的改变难以掩饰其内容分离、目标分散、思想分裂的困境。所以说实现体育与健康教育实质性融合,必要要完善体育健康课程体系。首先,在教学目标上,体育与健康教育课程不应以传授运动技术、知识、技能,提升体育锻炼能力,养成终身体育锻炼习惯为主要目标,还应将传授健康知识、健康技能,促进学生健康素养生成与提升为主要目标,改变单维度教育教学目标。其次,在教学内容选择上,应增加健康教育知识比重,将运动中的健康要素作为核心内容与体育实践相结合,切切实实地告诉每一个青少年如何通过科学锻炼 促进身体健康。[6]最后,课程实施方面,应加强学校与医疗机构合作,邀请医疗保健、康复治理等领域专家走入校园,走进课堂,通过健康讲座形式,向学生讲授如何锻炼才能有利于促进健康,如何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对于处于疾病状态的学生,如何通过锻炼提升健康水平;将大学生体质健康达标测试纳入医疗保障体系中,通过医疗结构较为先进、专业地检测设备及科学健康评价标准和体系,从医学角度诠释每位大学生个体健康状况,进而让大学生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健康重要性,以到达健康教育的目的。

参考文献:

[1].http://www.nhc.gov.cn/xcs/s3582/202004/df8d7c746e664ad783d1c1cf5ce849d5.sht

[2].许丽娜等.2016年北京市大学生健康素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9(27)8:601-604

[3].赵跃媛等.中国在校大学生健康素养水平的Meta分析[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6(20)3:290-298

[4].程传银等.基于学生健康素养生成的体育教师教育范式转变[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20(36)1:56-61

[5].向宇宏 李承伟.“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J].体育学刊,2017(24)5:76-79

猜你喜欢

体医融合健康素养大学生
关于体医融合人才培养的探析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体医融合”下我国学校体育的发展
体医融合背景下社区医疗与体育健康产业协同发展模式研究
体医融合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基于文献计量的国际健康信息素养评估研究
以健康共治实现全民健康管理
优化护理首诊宣教内容对心血管患者阶段性掌握宣教内容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