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

2021-09-10刘蕊

科技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防治对策生态环境

摘要:农业生产环节中,农药是必然生产资料,与农作物生长有密切关系,随着近些年农产品需求日渐提升,产业规模也正在逐步扩大,农药用量也明显增加。推进农药减量增效,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提倡农药科学合理使用对保障粮食生产、食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至关重要。因此,本文对当前农药使用现状、农药污染原因、及农药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进行分析,并有针对性提出防预对策,促进农业经济和谐发展同时有效改善自然环境,防止农药污染范围扩大。

关键词:农药污染;生态环境;防治对策

引言:农业经济是我国重要经济支柱,且农业发展对社会经济效益有着重要影响,据调查表明,农作物生长状态与农药使用有密切关系,合理、科学的使用农药保障每年农业物产量都有明显上升。近些年,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农药生产质量有明显提高,农药生产呈多样化发展趋势,中国一跃成为全球重要农药生产国家,影响力重大。尽管农药可有效促进农产品生产效率及质量,但对人类身体及自然环境也造成一定影响,基于此,应对农药的主要影响进行全面了解和分析,进行综合治理和改进。

一、当前农药使用现状

因农业经济发展迅速,我国已然成为农药使用及生产的主要国家,并且每年的农药使用量及使用面积逐步增长,山东、浙江、江苏、天津等地的农药生产较为集中,广东、上海、江苏、山东等地则使用量较大。为提高农作物产量,农民大量使用农药在防治靶标杂草、病害或昆虫的同时,亦可能对环境生态中的非靶标生物和水生态系统等环境造成一定暴露风险和危害。但环境中的暴露量多少与农药实际使用量直接相关,随着使用年限增加及使用量增大,以及施药人员的不合理使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不同环境介质中的农药残留量的增加,从而形成立体式污染,扩大了影响范围。

二、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主要影响

(一)大气污染

农药对大气环境污染因素众多,农药残留挥发、喷洒扩散、农药生产废气排放等都是常见影响因素。大气污染中,农药生产废气排放则属重要污染原因,情况尤为严重,农药生产环节,对废气进行质量检测难度较大,与水体不同,该污染情况发现较为缓慢。为有效缓解和降低大气污染问题,部分国家对空气中农药扩散浓度已有明确规定,但该问题落实执行力度及监督力度有所欠缺。除农药生产外,剩余残留农药挥发污染程度也比较严重,综合分析,农药残留气体会随大气运动进一步扩散,污染范围也随之增加,以有机氯农药为例,农业生产中大范围使用扩散,而残留农药被飘尘吸附或以气体状态存于空气中,而此时传播能力会有明显增强,并导致污染范围全面扩大,生态环境自然会受到严重负面影响[1]。

(二)水体污染

水体污染常见原因有:水体施药、农药生产、废水排放等,农作物生产环节中,因受灌溉及降雨量影响,则会导致农药通过地表径流等途径进入水体而导致含有农药残留,以此对自然水体造成严重污染。此外,除水体直接受到农药污染外,大气中农药堆积和残留、农药工具清洗均可造成水体污染。地表用水污染较重,地下水污染同样不容忽视,农药从进入水体开始,则会因在水体中迁移而造成污染范围扩散,负面影响较重。水体不同则农药污染度存在明显差异,以农药影响程度从低排名,海水危害程度最低,而农田用水危害最高,自来水、流水及深层地下水危害较弱。以水中生物角度加以分析,若水体污染未及时处理,则会造成生物减少,严重破坏水生态平衡,一旦地下水受到农药污染,部分农药还可能形成持久性污染,难以进行降解,若将其当作生活用水,对人类健康有直接危害。

(三)土壤污染

農药施用、气体沉降、农药生产企业废液排放、运输泄露等因素是造成土壤污染的主要原因。农药生产环节,则有大量残存农药储存在土壤环境中,从而导致土壤是农药残留的集中地区,此外,因农药成分及自身性质差异性较大,因此土壤存留时间也大有不同。改革初期,农药生产技术落后,汞和砷是当时农药生产的主要元素,危害程度及持久性较高,如今土壤中依然有部分残留。一旦土壤被农药侵害,则对该地域土壤结构及物理性状造成巨大改变,渗水能力较弱、土壤结构板结、无法满足农作物生长要求等都是农药残留的主要体现,其影响力重大,若污染情况严重,污染程度增加,则土壤养分会明显减少,且部分土壤污染长久影响下会发生重金属污染情况,从而使土壤生态环境更难修复[2]。

(四)生物影响

在自然生态系统中,农药属外来入侵物质,施用后可能对非靶标生物的生存环境带来影响,进而导致物种生存和发育的潜在威胁。尽管随着时间推移,生态环境中的农药残留浓度会有所降低,但长久以往,会在动物体内形成堆积,势必会对动物健康造成影响。以生物链发展角度分析,农药残留威胁与生物链等级有直接关系,等级越高的生物农药残留越多,威胁越大,而人类处于生物链顶端,因此,受农药伤害及威胁最为严重。人体受农药侵害主要由两种情况构成,急性危害和慢性危害。而急性危害较为严重,受重视程度也较高,却对慢性危害有所忽略。但农业生产近些年大量、大范围使用农药,导致抗性问题时有发生,对病虫害防预及治疗带来一定难度。

三、产生农药污染的重要原因

(一)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差

农民环保意识较差、且随意性较强,对农药的具体使用情况没有明确准则及标准,对农药的成分构成也并未充分了解,常见部分农民为提高农作物生产量,增加经济收益,过度重视病虫害预防效果,未按照农药操作说明进行施药,盲目认为施药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3]。部分地区农民为提升除草及杀虫、杀菌效果,大量使用毒性较强的农作物用药,从而导致农田土壤残留严重超出标准,或擅自增加农药浓度及用药次数,如此操作则对生态环境形成严重污染,导致人与牲畜常有中毒事件发生,与此同时过度使用农药对农作物生长有负面影响。

(二)农药生产技术滞后

尽管我国处于世界农药生产大国,但在农药产品构成上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世界型农药产业发展趋势呈低毒、低残留、高效、多选择,但我国农药产业生产依然将高毒农药产品作为主要生产手段,低毒高效的农药种类较少。除产品性质外,杀菌剂、除草剂的产量与发达国家也相差较远,但从品种生产结构上看,杀虫剂占比较大,而高毒农药占比则占杀虫类农药的70%以上,产品结构配比极为不合理。此外,农药剂型创新与开发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为明显,国外的原药加工延展较大,剂型研发较多,而国内多以粉剂、乳油、颗粒剂、可湿性粉剂为主,剂型研发拓展较为落后,且国内农药剂型多以乳油为主,该类剂型对生态环境极易造成污染。农药生产技术较为落后,生产企业规模小且分散,且农药质量无法满足农业生产需求是造成自然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

(三)使用量过大且管理力度不够

传统农药生产目标主要以药效持久、灭杀性强、生产广谱为主,对自然生态环境影响并未充分重视。因此过于追求杀虫、除草等效果,大量提升农药浓度及用量,尤其传统农药多以高毒、“三致性”、及国家已禁止使用的甲胺磷为主,从而导致生态环境污染严重,至今无法全面降解。与发达国家进行对比,单位面积农药使用量多出2-3倍,且仍有上涨趋势。而广东、福建、上海等部分地区农药使用量又大大高于全国平均农药用量。针对以上问题,尽管我国已有明确的相关条例及法规进行制约,但对农药的企业生产、经营及使用并未有效监督,缺乏系统性的科学管理,监督范围不够广泛、执法力度不够严格,对乱用农药现象并未有高效制约,甚至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日渐严重。

四、农药污染高效防治对策

(一)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意识

近些年,自然生态环境保护深入人心,将可持续发展战略一直作为国家进步根本。而农业经济是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构成部分,需要与时俱进,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而农民过于重视经济收益,所造成的农业污染则严重违背持续发展战略,使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破坏,并对群众身体健康带来重大危害。因此为改善这一问题,需从根源入手,减少农药使用量,从而避免对生态环境持续造成污染,首先应提升农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及农药使用知识,确保农药使用过程中更为科学、合理,避免出现滥用、过用情况发生。为全面落实该目标,各地政府应加大农药使用教育,拓宽宣传范围,将农药、农作物生长、生态环境间的利害关系进行分析,增加群众认知,并对农民的操作行为加以规范,推动农民融入农药治理工作中[4]。

(二)创新农药生产技术

农药生产环节,有大量废水、废渣、废气排出,对自然环境影响严重,因此,在农药污染治理任务中,应对农药企业生产排放充分重视,并严格掌控,为实现这一治理目标,需不断对农药生产技术进行改革和创新,对废水、废气、废渣排放的处理方式应深入研究,确保在制作阶段,将大气、土壤、水体等污染情况降到最低。此外,从事农药生产的各大企业,需对国家生产技术和模式进行研究及借鉴,引进技术先进的农药生产设备,并将设备功能与自身企业需求相结合对其进行创新和改进,从而达到对农药生产废弃物全面掌控。各政府组织部门应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扶持政策及力度,推动农药生产方向呈集中化、专业化发展,提高农药新型产品研发效率及水平,积极调整农药生产结构。

(三)优化农业栽培技术

病虫害是影响农作物生产质量及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农民对该问题极其重视,且当前我国农药产品结构也多以防治病虫害为主。农业生长过程中,病虫害现象一旦发生,却未及时进行处理,短时间则会扩大影响范围且危害程度也有明显增加,从而导致农作物整体质量及产量下降。针对该问题,农民需以预防为主,并实施综合治理,从农作物栽培初期,则提升其抗病虫害能力,可通过对栽培技术进行优化,品种改良、轮作制度实施等防预措施,减少农药使用次数及分量。对已经发生病虫危害的农作物,需坚持以生物、物理等方式加以干预,将化学用药作为辅助手段。并尽量选择无毒、低毒、无残留或低残留的化学农药,从而促进自然生态与农业经济和谐发展。

(四)研发新型农药产品

当前国内经济进步飞速,且科学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因此该发展背景为农药生产可提供充足技术支持,现阶段农药用量大,研发高效、安全、经济、实用的新式农药产品至关重要,且十分迫切,新型农药研制可促进农业经济稳定发展,为尽快落实这一发展目标,政府部门应加大财力、物力及人力多方投入力度,拓展农药研发投资渠道,并打造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知识超强的研发队伍,用不同方式吸引更多有经验的农药研发学者及专家进行加入。此外,对研发团队成员需开展培训工作,通过外部指导及教育推动实践与理论知识相融合,明确研发目标,以降低自然环境污染为主,提升研究成果转化率,为农药生产市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五)建立完善监督体系

应根据当前农药使用情况建立符合国情的农药检测标准及土壤环境质量评测准则,以此为基礎,有针对性制定农药治理及防治策略,对农药污染重点区域需加强土壤环境质量监控及检测,开展土壤及空气的农药污染风险性评估,并建立土壤安全预警系统,全方位监控农药污染情况[5]。此外,国家应加强相关法律建立,将农药及农业产品监管作为立法依据颁布农药残留标准及使用准则,以确切条例规范农药生产企业的废弃物排放,通过严格执法,对农药制造、销售、使用全过程实施高效管理,对违反规定者,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结论:综上所述,农药对自然环境存在危害,为全面促进农业经济与自然环境协同发展,需从提升农民环境保护意识开始,创新农业农药生产技术,优化农作物栽培技术,研发新型农药产品类型,并建立相关监督体系,以此为发展基础,打造绿色农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张巍,于宇,沈淑霞.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与可持续治理对策[J].价值工程,2020,39(19):103-104.

[2]彭梅,陈明策.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农家参谋,2018(10):17.

[3]庄晓露.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农家参谋,2018(02):85.

[4]杜蕙.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治理对策[J].甘肃农业科技,2010(11):24-28.

[5]肖军,赵景波.农药污染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防治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5(12):2376-2377.

作者简介:刘蕊(1988.6),女,汉族,上海人,博士研究生,农艺师,研究方向:农药残留检测、农药环境毒理学和风险评价。

猜你喜欢

防治对策生态环境
浅析露天煤矿开采环境问题及防治对策
产权视角下的西宁特钢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控制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对媒体融合生态环境中出版教育的思考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