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教融合”视域下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实困境与消解路径

2021-09-10范金津

当代体育 2021年15期
关键词:体教融合体教后备

范金津

“体教融合”是指体育、教育两个部门对二者的教育资源给予有机的整合和利用,以培育高素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促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为目标,共同实施的创新体育教育结合机制。“体教融合”是我国的重要体育和教育政策,是对体育和教育的健康发展均具备重大意义的发展模式,其最终目标是实现体、教双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有效实施“体教融合”对于我国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十分重要和必要,要想获得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游泳后备人才,有赖于体育系统与学校系统的紧密沟通与良好协作。因而,深入而具体地分析“体教融合”在我国游泳后备人才培育中的必要性,对于统一认识,建立正确的人才培养观,促进“体教融合”的顺利实施,为我国游泳竞技体育提供有力的人才后续支持意义重大。

1 体教融合阐释

1.1 体教融合内涵

现阶段没有对“体教融合”清晰的定义。“体教融合”包含了“体育”和“教育”两个系统,“融合”有两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融解、烙化,第二层含义是调和、和洽。“体教融合”就是以新技术为支撑、教育系统为培养主体,以竞技体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桥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导向,为国家的竞技体育储备人才,为国家人才战略计划做出贡献的重要教育举措。其最终目的是克服体育和教育在运动员有限时间和精力内无法良好共生的弊端,通过多媒体、数字网络和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的运用,既可以打破运动员在常规文化课程学习与专项训练的时间冲突,也可以对专项能力进行测量、训练干预、技术动作优化提升,提高训练效率、减少运动损伤最终实现运动员在体育和教育两方面的和谐发展,帮助学生回归正常的校园生活。

1.2 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

“体教融合”的核心价值的形成与发展也经历了多个阶段,涉及很多方面。“体教融合”是体育与教育的最佳形式,体育运动只有与教育合成一体,才能够实现它的使命。“体教融合”之路存在许多困难,由单纯体育系统培养人才进入体教融合阶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体教融合”正是两大系统齐头并进的新阶段,其核心就是实现体育与教育系统创新共享共荣的管理建制与运作模式,既帮助学校提高竞技水平,又使该系统对普通生体育氛围的营造作用得以加强,培养综合素质发展的优秀学生运动员,提倡体育与教育携手并进。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融合发展与进步的基础就是解决现有问题,并以培养对象的综合发展为核心,寻找更优秀更合理的发展路径。现阶段,“体教结合”的本质问题是不能解决“学训矛盾”,主体不清晰,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共同负责的共同愿景是美好的,实际工作中却造成了权责不明,回归了成绩至上、“金牌主义”的旧思想,并不利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竞技体育后备人才,淡化了教育系统的作用,学校成了竞技体育的附属机构,成为了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后休息所。本质上是没有实现“竞赛成绩为本”到“以人的发展为本”的思想转变,“体教融合”要充分利用竞技体育的教育作用,改善体强文弱的现状,立足长久的生存能力培养。

2 游泳后备人才培养现实困境

2.1 体教融合后备人才培养环境失真

政策环境:自2008年北京奥运会后,国家和相关部委出台了一系列有关游泳项目后备人才的政策文件,各省区市也针对国家政策制订了相关指导意见,但很多地区在政策执行方面明显滞后,具体表现为缺乏具体的落地政策,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存在如激励机制、竞赛奖励机制、保障机制、参赛办法等部分政策走歪,经验主义、思想不灵活等现实问题。社会环境:学校体育观念仍旧淡薄,一味追求升学率而排斥竞技体育的现象仍然突出,学校竞技体育和开展业余訓练不受重视;同时由于体育部门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不畅通,游泳项目后备人才学业得不到保障,另外,家长对孩子从事竞技性游泳项目训练还存在偏见。训练环境:当前游泳项目竞训管理和科学训练质量仍旧较为粗放,由此导致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与当前“健康第一”的教育发展理念、社会发展目标差距较大,难以达到社会的认可。选材和输送环境:就运动员选材而言,很多地区面临生源数量匮乏、生源质量堪忧的现实困境,选材理念和方式落后;就运动员输送来看,由于体育部门和教育部门沟通不畅,协助不力,缺乏大中小学一体化全链条培养的贯通机制。

2.2 游泳后备人才培养体制融合不畅

目前竞技游泳后备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还是“举国体制”指导下的“政府管理模式”为主导,以政府集中管理和社会分散管理相结合的方式相结合的方式,金字塔式层层向上输送的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及政治背景下,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历史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的改变,这样的管理体制的弊端也在日益的暴露,很难适应目前的发展状况。虽然当前竞技游泳体制也开始发生了相应的改变,也在积极探索体教融合发展的时代特点,但是目前是个转轨的特殊时期,多种体制还将存在一定的时期,所以竞技游泳的多元化人才培养体系还处于初级的发展阶段。竞技游泳总体发展战略相结合“体教融合”模式的后备人才培养机制和运行体制还没有真正的建立起来。这一时期融合机制不畅通现象时有发生主要表现在,教育部门和体育部门之间思想不统一,行动不一致,缺乏对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在政策引导,经费下拨、学制衔接、监督落实等方面的协同设计;学校游泳教学和竞技游泳训练之间普及与提高的关系不明,没有把竞技游泳训练的发展置身于学校教学的基础之上;游泳运动员文化学习和业余训练的矛盾突出,体校学校共建、创办游泳特色学校的学训机制不畅通。竞技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待于进行创新及发展成为一整套的符合游泳项目特色的管理模式。

3 游泳后备人才培养消解路径

3.1 深化融合,营造环境

落实人才强体战略,以建设游泳人才培养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统筹游泳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以“创新机制、整体开发、高端引领”的指导方针,进一步健全管理规章制度,创新后备人才培养工作机制,以重点项目、高水平运动员为重点,推进实施后备人才培养专项计划。加强对下属各级体育管理部门与培训机构对游泳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领导,做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的指标分解与执行落实,指导各级体育部门制定切合自身实际的游泳后备人才发展规划,做好地方人才储备,并遵循体育人才培养、成长发展规律。创新高水平运动队的培训管理与组织结构,推进“体能+智能+德能”的复合型游泳团队建设,有效发挥后备人才的系统效应。加大资金支持力度,为培养工作开展提供保障。一方面可申请提高财政补贴,强化政府主导作用,另一方面鼓励社会资源参与人才培养,充分调动积极性。在经费使用方面,可通过设立后备人才专项经费,制定专项使用计划,确保每一笔训练费用都能真正落到实处,真正发挥对优秀运动员培养的支持与激励作用。在训练机制、政策方面,要进一步落实竞赛奖励政策,完善全运会、对带队训练成绩突出的教练员予以物质奖励、评优评先挂钩,对取得突出成绩的运动员予以相应的物质和加分奖励,对落实体教融合较好或做出贡献的训练单位予以表彰奖励。

3.2 推动资源融合,畅通培养机制

要从运动员全面、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完善训练教学的顶层设计,优化现有项目布局,实现差异化、针对性发展,对现有训练体制实行按水平层级划分、按训练队划分,进一步补齐短板,扩大优势。另一方面,要坚持完善国家集训、省队训练的两级专业竞训体制,重视科学理论、方法在训练中的作用,改变陈旧的训练观念,发挥科研指导作用,实现培训精细化。加强对规划指导,制定教学大纲并严格执行,合理安排学习、训练时间,实现对运动员文化学习的同步推进、同步督导,实现学训结合理念的落地。

(作者单位:无锡市体育运动学校)

猜你喜欢

体教融合体教后备
后备制动系统可在紧急情况下为轮胎放气
后备母猪的选择和培育
中国特色体教融合发展思考——对《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意见》的诠释
我国冰球“贯通化”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
体教融合模式下体育专业学生人才培养探究
体教融合的实践探索与难点分析
体育运动学校如何落实体教结合办学模式
体教结合的完美典范——英国拉夫堡大学
无后备灵敏度的220kV变压器后备保护整定
浅谈体教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