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文本英译汉中的应用
2021-09-10袁丽花刘书亮
袁丽花 刘书亮
【摘要】随着信息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迫切需要交流与合作,吸收前沿信息为已用。科学技术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日益频繁,英语作为构建各国科技成果传播的桥梁,再次彰显了它的重要性。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以牺牲形式对等,而重视语义对等的原则,与科技文本翻译对“内容高于形式”的要求相契合。本文运用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以“Technical EIA Guidance Manual for Metallurgical Industry(Excerpt)”为例,着重分析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文本英译汉中的运用,为译者的翻译工作提供新的视角。
【关键词】冶金工业科技英语;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翻译策略
1引言
何为翻译?英国翻译理论学家卡特福德认为:“把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替换为另一种语言(译入语)中的对等文本材料”(Catford,1965,P.20);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认为:“从语义到文本用贴近的自然对等语在接受语言中再现原语信息”(Nida& Taber,1969,P.12)。他们指出翻译目的是尽可能实现原语和译入语信息上對等,实现语义、句法和语用上对等,达到对等的最佳状态。
冶金工业科技英语属于科技文本,含大量专业术语、被动句和长难句。过分强调英汉形式对等,就会造成词不达意、扭曲原意的后果(王佐良、丁往道,1987)。科技文本用词准确、结构严谨和逻辑性强,旨在通过精确的内容传递、规范的语言表达来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
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从词汇、句法和表达等基本层面出发,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具体分析,客观、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层面的转换(如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为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
2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概述
卡特福德独辟蹊径,从语言学的角度探讨翻译各个层次的对等,揭开了翻译研究新的一页,为传统翻译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途径,留下了深远的影响。1965年,英国翻译理论家John C.Catford基于M.A.K.Halliday和John Rupert Firth语言学理论,在其名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的专著中第一次提出“翻译转换”理念,该理念更加注重译文和原文语义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一致。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建立在弗斯和韩礼德的语言模式之上,借用韩礼德的系统语法及其对语言“层次”的分类来说明翻译转换现象。转换是指“原语进入意义过程中离开形式的对应”(卡特福德,1991),即翻译过程中语言形式发生变化的现象。所以“翻译转换”注重译文和原文语义对等,而不是形式上的一致,最后,提出将“转换”细化为层次转换与范畴转换。
3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科技文本英译汉中的运用
3.1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指“处于一种语言层次上的原语单位,具有处于不同语言层次上的译语翻译等值成分”(卡特福德,1991),即语法层次和词汇层次间的转换。“汉语语法是隐含性,它的语法功能很难辨别,时态、语态及语气都隐藏在句子里;而英语语法是外显性,它的语法功能易于辨别,词性也显而易见”(陈宏薇,2000)。
例1 By 2020, it is expected that the industry, comprising of aluminum, copper, lead and zinc sectors, will be completely privatised, and India will grow to become a global player in the non-ferrous metals industry.
译文:预计到2020年,铝、铜、铅和锌行业将完全私有化,印度将成为有色金属工业的全球参与者。
分析:原文用“ will be completely privatised ”和“will grow to become”的语法形式来表述将要发生的事情,而在英译汉中,要用词汇“将完全私有化”和“将成为”来描述这一时间范畴。英语中,通常会出现动词的时态变化,而汉语则无法体现时态的变化。译者需要通过认知储备来判断汉语语句中能明确表达时态的词,将其翻译为对应的体现语法关系的汉语表达,而这一过程则实现了层次转换即语法到词汇的层次转换。
例2 India has been growing at a steady and sustained average growth rate of 5.6% for the past 20 years.
译文:20年以来,印度一直保持着5.6%稳定而持续的平均增长率。
分析:为表述一个从过去开始但仍在进行的动作,原文用“has been growing”的语法形式来表述,而在译文中则用“一直保持着...增长”来体现这一时间范畴。因此,为了准确地传递原文的时间概念和语义,发生层次转换也是必然。
3.2范畴转换
范畴转换,即翻译过程中形式的脱离,不同级阶之间的自由转换。范畴转换常见形式包括4种类型:单位转换、类别转换、结构转换、内部体系转换(Cartford,1965,PP.76-79)。
3.2.1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是指,把源语言某个单位级别的内容在译文中采用另外一个单位级别的内容,相对于形式更注重内容的对等。根据实际情况,译者可以灵活地选择翻译单位,比如,英文单词翻译为汉语短语,英文子句翻译为汉语句子,英文从句翻译为汉语词组等。
例1 Ferrous metals are those metals which contain iron.
译文:黑色金属是指含铁的金属。
分析:原文中“ which contain iron”是修饰“metals”的定语从句。英文中,既有前置定语,也有后置定语,而汉语中,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前。所以,译者在翻译时,不仅要根据汉语的行文习惯将语序进行调整,还要将原文中的句子译为短语,即名词的前置定语,这实现了句子与短语之间的转换。这样既简化了译文,又便于目的语读者理解。
例2 Nickel and lead have widespread applications as copper does, which is often chosen for its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
译文:镍和铅与铜一样有着广泛的应用,铜通常因其高导热性和高导电性而被广泛运用。
分析:原文中“which is often chosen for its high thermal and electrical conductivity”是一个定语从句,译者对其进行了单位转换,将原文的子句译为一个完整的句子。所以,英译汉时,进行适当的单位转换,简化原文結构,可以更加准确、清晰地传递原文信息,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学术交流。
3.2.2类别转换
卡特福德指出,当译文的等值单位成分与原文单位成分不同时,便运用了类别转换。所谓类别转换,类似于英译汉过程中的词性转换。
例1 Ample availability and potential growth in key factors of production provide the right stimulus for India’s metal sector to grow and become globally competitive.
译文:关键生产要素充足的可用性和潜在增长为印度金属行业的增长和全球竞争力提供了适当的刺激。
分析:词性转换在科技文本英译汉中很常见,当译文选择与原文相同词性却无法准确传达原文信息时,通过转换译文词性的方式完成翻译。例如原文中“globally competitive”(副词+形容词短语)转换为名词短语“全球竞争力”。由此可见,词性转换可以译文更加通顺、地道,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2 Silicon metal is important as alloying element in aluminum and for the production of chemicals and electronic equipment.
译文:金属硅是铝中重要的合金元素,用于生产化学品和电子设备。
分析:英语是典型的以动词为核心的“静态”语言,汉语则相反,一个句子里可以含有多个动词,是典型的依赖动词的“动态”语言。在翻译实践中,经常要根据语境将含有动作的名词短语或抽象名词转换为动词短语或动词。如原文中“the production of”,就是含有动作的名词词组,则译为动词“生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根据汉语表达习惯,进行适当的类别转换,打破原文词句结构束缚,可使译文更加通顺、自然、地道。
3.2.3结构转换
结构转换涉及所有语言层次,指语言结构的变化。英译汉难点在于中西方思维的巨大差异,相对于个体、局部,东方更注重整体协调、系统性,西方注重逻辑推理和实证经验,因此,英译汉过程中,在梳理英语复杂长句结构和含义的基础上,根据汉语思维模式和表达方式,运用结构转换对英文长句进行“解剖”手术,使译文流畅,且更符合汉语表述习惯。
例1 Metals 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ories,‘ferrous’ and ‘non-ferrous’ metals based on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y of metal.
译文:根据金属的特性和质量,金属可大致分为两类,“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
分析:原文中的“can be broadly classified into”并没有译为“被字句”,而是根据汉语表达习惯,分析该句子语义逻辑关系后,将其译为“...可大致分为...”,这样可以提高译文质量,便于目标读者理解。
例2 The metallurgical processes of ferrous and non-ferrous metals can be broadly divided into primary and secondary based on the raw materials and the method of processing.
译文:根据原材料和加工方法,黑色金属和有色金属的冶金过程大致可分为一次加工和二次加工。
分析:原文中“based on the raw materials and the method of processing”属于整个句子的次要信息。英文的行文习惯为:先说主要信息,后说次要信息;先表态,后称述事实;而汉语则恰恰相反。所以,在英译汉时,要将其转换成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对句子进行适当的语序调整,即先说次要信息,后说主要信息。
3.2.4内部系统转换
内部系统转换,是指基于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相似的结构形式,翻译时目标语言选用一个或一些与源语言不一致的“术语”。由于英汉语言系统差异明显,在英译汉过程中,运用内部系统转换的频率比较低。
例1 Specific gravities of heavy non-ferrous metals range between 7 and 11(in round figures) while in light metals is below 4.
译文:重有色金屬的比重在7到11之间(大约值),而轻金属的比重在4以下。
例2 Cadmium, tin, and zinc are often used as coatings, electrical applications, and for bearing surfaces.
译文:镉、锡和锌通常用作涂料、电气应用和轴承表面。
分析:科技英语中含有许多次技术词汇。一些人们日常熟知的普通英语单词,在某一特定领域,被赋予新的意义,成了特定的专业术语。例如:“Specific gravities ”和“bearing surfaces”分别译为“比重”和“承轴表面”。科技文本英译汉中,在目标语找不到对应词时,往往会发生内部体系转换。
4结语
英语与汉语在语言结构上的差异,给译者翻译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为科技文本翻译提供了新的思路。卡特福德从词汇、句法和表达等基本层面出发,通过对原文和译文具体分析,客观、详细地描述了翻译过程中各个层面的转换(如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为科技文本的翻译实践工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值得广大译者借鉴。冶金工业科技文本属于信息型文本,重在达意,以传递信息为主,正好与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相契合。但是,转换理论并不是万能的,它仅停留在句子及以下层次的研究,对于超出句子的段落、语篇层次的翻译则有一定局限性。因此,译者科技文本英译汉中,不仅要熟悉卡特福德翻译转换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合理应用,还要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翻译理论,并结合实际对其灵活运用,对翻译理论不断改革创新,进而保障科技英语翻译的质量与水平,促进科技翻译理论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Catford,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Nida,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Brill: Leyden,1969.
[3]陈宏薇.新实用汉译英教程[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4]卡特福德著,穆雷译.翻译的语言学理论[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1.
[5]王佐良,丁往道.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278.
作者简介:袁丽花(1985-11),女,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笔译。
通讯作者:刘书亮(1970-10),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二语习得,翻译,英语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