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径通幽
2021-09-10黄忠明
黄忠明
摘要:文章宜曲不宜直,曲径可以通幽,教学中让学生悟出这个规律,对写作文大有好处。
关键词:文章 曲折生动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观文章如游风景区,如果眼前是一条直路直通远方,前前后后一目了然,你还会继续走下去吗?如果道路曲折回还,并且每个拐弯处都提示前面有奇特景致,你能不一直往前走吗?所以曲折能让人感觉生动,有吸引力。曲径能通幽。苏东坡说过“文似看山不喜平”,下面举学生作文为例,看看写得如何?《寻找那个人》“李雅丽,初中二年级学生,前不久父亲因病去世,母亲又是腿残,家中变得十分困难。她想到了辍学帮母亲减轻经济负担,但母亲无论如何不让她辍学,说砸锅卖铁也要供她读书。腿残不能下田地干活,还可以养鸡鸭,只要她安心读书,妈再苦也值。有一天,邮局通知她取东西。到了邮局才知道是一笔汇款,因为不知道她有什么银行账号,只能用老办法给她汇款。这汇款是一千元,还有简短留言:资助读书用。她十分感激,一定要找到这个好心的人。但根据寄款人的签名根本无法查到这个人。只好去邮寄汇款的邮局,找营业员帮忙查找。因为事情只有一个星期,汇款地点离雅丽的乡镇只有50里路,星期天她乘车去到那里。又因为这个汇款方式还是老一套,所以那位营业员记忆犹新。他告诉雅丽那是一个70来岁的老爷爷,打扮象个底层百姓。但不知他家住何处。这时另一位营业员插话道,说那人他见过几次,大概住在桂香街,平时摆个叶子烟小摊子。她马上去到那里,果然有位七十來岁的老爷爷坐在门前,守着一个叶子烟摊子。她一问那事,那位老爷爷也爽快地承认了,但他说这钱不是他的,是一位认识的农村老汉托他汇出的。那老汉说他要资助一位贫困的好学生,但不知怎么汇,到哪里汇,托我帮他这个忙。雅丽问到了那老汉的住址是那个乡的王家村三组,名叫李德胜。他于是从街上打3个摩的去到那个村子,找到那位李老汉。李老汉大吃一惊,问她怎么找到这里来的。雅丽说了事情的经过。老汉也说出了事情的经过。他说他早年丧妻,他也是一个腿残的人,带着一个儿子艰难度日,儿子读书很上进,但由于家里困难,他差点辍学,多亏一位好心人每月资助他的生活费,才完成了从初中到大学的学习。现在他在省农科院工作,每月还给寄生活费回来,我还卖叶子烟挣钱,衣食无忧。一个月前我乘车到你们乡镇赶集,听说了你的事。我知道你品学兼优,要是辍学了真是可惜,于是我回报社会,也尽一点捐资助学的微薄之力。一点小意思,何必放在心上,让你一站一站地找到我,我真是太高兴了姑娘,这没什么,天下人谁不会遇到困难呢?能帮的事就帮。说完还留雅丽在家吃饭。雅丽盛情难却,在老汉家吃了午饭,千恩万谢地离开了他。走时,双方留下了电话和联系方式。她会永远记住这位农村大伯“。评析:这篇文章不是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写的,是由结果追溯原因。这样,就为事情的原因设置了一个悬念,紧紧抓住读者的好奇心,非看个结果不可。读来曲折生动,循环往复,最终达到了曲径通幽的效果。如果从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看了前面就预知了结果,就索然无味了。又例《争祖坟》,由于有条铁路规划要经过这个村子。这天,在一个树林里的空地上,有一个三十出头的男子提着香蜡钱纸,来到一座土堆面前,自言自语地说,这座坟历来无人上坟,我认了是祖宗坟。于是摆上酒肉,点上蜡烛,祭奠起来。正在这时,又走来一位四十来岁的妇女,也提着祭祀品来到这里,大声说,这是我家的祖坟,谁叫你上坟的。他们争执了起来,只听见他们互相指责:以前从没看见你上过坟,现在听说高铁要经过这里,牵坟有补助费,你就来认这坟是你祖先了。啊,原来他们争着上坟是这回事。这时,从后面又走来了本村村长,村长问明了缘由,不由哈哈大笑说:你们在争着上坟,知道里面埋的什么吗?人呗,还能是什么?绝不是,不信我们挖开看一看,那是我六年前夏天埋掉的一只死狗。二人哑口无言。”评析:这个故事辛辣地讽刺了为私利而寻找获利的机会,不惜认狗坟为祖坟,具有很强的喜剧效果。这种喜剧效果是怎样形成的呢?如果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来写,那就索然无味了。先设下悬念不说破,待铺垫得快水到渠成之时,才由村长揭开悬念,给读者一个意想不到的惊喜。这也体现结构方法的曲折特点,曲径通幽。再例:《踩翻了汽车》。在四十年前,有个偏远山区的农民,到离家100里之外的平坝去探亲,在半路上,看见有一辆载河沙的车子装了沙停在路边,一打听,他正是开到他亲戚的那个村去的。于是求司机搭一段路的车。司机同意了,他便爬上车厢坐在干沙里,到了目的地,司机忘了车厢里还有一个人,一按按扭,这翻斗车厢一下子倾斜了,连人带沙倒在地上,那人从沙堆里爬出来,走到司机室外,自责地说:“对不起,我把车子给你踩翻了。”司机暗自好笑“原来这山里人从来没见过翻斗车哩”。评析:这个故事也不是按事理先后写的。如没先写那个人没见过翻斗车,而是待那人出了洋相后才补充点明一下,突出讽刺效果,这也是“曲”的结果。训练写作表现方法,除了课文教学,作文教学,还要号召多看课外书籍,每读一篇,都要思考出所用表现方法,积累多了,也就发现规律了。而且还要组织学生讨论交流,集思广益,经常练习,就要熟能生巧了。
参考文献
《中小学写作方法谈》白山云出版社(2001)。
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松江镇张坎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