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问题分析及解决对策
2021-09-10张子轶戴珊珊
张子轶 戴珊珊
摘 要:近年来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资产规模、结构复杂性大幅提升,资产管理难度日益增大。在交通强国,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做强做优做大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的总体环境下,确保轨道交通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提升规范化、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水平,是轨道交通企业发展要务之一。本文尝试基于轨道交通企业目前管理实际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对相关问题讨探并提出解决对策,以供商榷。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全生命周期;问题分析;解决对策
1 城市轨道交通现状及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人口进一步扩张,城市轨道交通以其快捷准时、安全环保、大运量等突出优点,逐渐成为现代城市公共交通的骨干,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城市客运服务。城市轨道交通对提升城市公共交通供给质量和效率、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引导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布局、改善城市环境起到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模及速度呈爆发式增长。在建设规模方面,截至2020年12月31日,我国已开通城轨交通的城市共43个,线路长度共计7 978.19公里,且制式呈现多元化,其中地铁6 302.79公里、轻轨217.60公里、单轨98.50公里、市域快轨805.70公里、现代有轨电车485.70公里、磁浮交通57.70公里、APM10.20公里。在增长速度方面,我国十五末开通线路长度仅450公里,十一五末开通1 599公里,十二五末开通3 286公里,到十三五末开通达到7 978公里,建设速度近二十年来呈几何倍数增长。
2018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管理的意见》,国家从政策层面进一步规范并促进轨道交通有序发展。截至目前,共有65个城市获得建设批复,到2026年,规划线路总里程达到1.3万公里;根据各城市远期发展规划,我国共规划了超过700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预计到2035年,总里程将超过2.8万公里。
城市轨道交通企业是典型的资产密集型企业,涉及专业多、技术性强、规模庞大、分布广、形成周期长、精细化要求高,轨道交通资产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艰巨的系统性工程,管理难度大。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快速发展,巨大的资产量如何进行科学管理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2 轨道交通资产管理存在困难及问题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相继开通,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在资产管理方面积累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经验,对于规范资产管理起到重要的作用,但笔者认为,目前轨道交通企业仍存以下困难及问题:
(1)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涉及政府及行业内多家单位,管理层级多、界面多、分布广、建设以及转固周期长,已形成的实物资产难以及时转固,且财务管理较现场实物管理存在一定的滞后性,也无法及时反映资产因运维、更新改造产生的增减变动,易造成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脱节。此外,轨道交通实物资产普遍存在于地上与地下,且分布性较广,实物资产管控难度较大,需进一步完善重点环节工作机制,并借助技术手段,系统性解决难点问题,综合促进实物资产有效管控,促进实物管理与财务管理的有效衔接。
(2)城市轨道交通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长、环节多、涉及面广、系统性强,相关环节存在潜在风险,局部问题易演变为系统性风险,需进一步加强制度体系、标准体系、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3)城市轨道交通行业发展速度快,智能化、智慧化发展趋势明显,传统管理模式管理效率低、动态化水平低、智能化水平低,难以适应行业未来发展,亟需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及新技术应用能力。
(4)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运营期内,部分资产存在闲置、半闲置、低效运行等情况,需进一步提升对资产状态的精细管理,合理配置线网间资源,发挥资产最大效益。
3 提升轨道交通企业资产管理水平思路建议
笔者认为,轨道交通企业要想解决上述困难及问题,提升企业资产管理水平,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重点关注:
(1)做好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层面的研究,持续推进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标准体系、管理评价体系的建设与完善,确保轨道交通资产管理过程依法合规,管理成果符合国家政策要求,符合行业发展需求。
(2)全面掌握轨道交通资产规模与状态,加强资产形成阶段与使用阶段移交,基于财务规则进行资产分类,并完善资产转固机制,促进资产管理与工程建设、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的有效衔接,推进资产全生命周期动态管理。
(3)强调重点,加强资产移交、改造等重点环节,车辆、大型通用机械等重大资产的管控,建立与政府、相关单位畅通的工作机制,管理不缺位、不越位,聚力难点问题破解,提升资产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精细化水平。
(4)做实做优做强轨道交通资产管理,推进管理评价、信息化等管理手段多元化发展,为综合分析与科学研判提供支撑,促进资产合理配置,盘活存量资产,实现管理提质增效,推动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
(5)通过自我积累与人才引进加强资产管理队伍专业化建设,积极探索管理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在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中的结合应用,提升创新发展与专业化管理能力,實现资产管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4 轨道交通资产管理相关对策及措施
4.1 做好顶层建设,理顺管理机制
加强政府、企业两个层面的顶层建设,建立通畅的资产管理工作机制。在政府层面,需与政府部门建立顺畅的沟通、工作机制,遇重点难点问题及时共商解决,对新型业务提前筹划,理顺相关环节工作程序,统筹做好与政府部门的机制建设;在行业内,进一步梳理与相关单位的管理职责与管理接口,明确在资产管理工作中的界面与任务,建立企业间稳固、顺畅的工作机制,提升新线移交、盘点、报废处置等的管理质量与效益。
4.2 健全制度体系、标准体系,促进合规管理
及时掌握国家政策、法规、制度层面信息,以依法合规为原则,从政策导向、问题导向出发,结合行业现行体制与工作实际,汲取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等相关专业体系核心要点,持续推进资产管理制度体系、标准体系建设与完善。一是立足行业角度,建立轨道交通资产管理制度体系,制定针对性的管理措施,覆盖全面,突出重点,固化业内相关单位职责界面、工作内容、工作流程,管住资产移交、盘点、置换、报废等环节,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提供制度保障;二是规范轨道交通资产范围,并基于财务规则厘清轨道交通资产分类,研究形成轨道交通资产标准,将现有实物资产按类归集,针对不同类型资产制定针对性强的管理策略,并对资产寿命、维护规则等进行统一,促进资产更新、改造、退役等运营期的科学研判。
4.3 加强资产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管控
针对重点环节加强管控,结合财务规则,利用评价机制、信息化技术等,形成多元化管理手段,将管理职能贯穿于资产移交、盘点、调拨、报废处置等全生命周期管理链条各阶段,确保管理过程依法合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1)强化新线资产移交管理,从源头管清资产。强化轨道交通资产移交环节管理,从源头推行资产全周期动态管理,促进工程建设与资产管理的统筹衔接,实现资产自形成阶段至运维阶段的紧密衔接。一是持续深化新线资产移交机制、制度等的不断完善,形成良好保障,创新管理思路,优化工作模式,严控现场核验质量,确保资产登记覆盖全面、信息准确;二是与建设方建立协同工作机制,掌握新线尾工信息,跟进尾工建设进度,督促建设方及时开展尾工形成资产的核验登记;三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升线路资产登记、移交工作质量及效率。
(2)强化资产盘点,逐步实现管清资产。深化轨道交通资产盘点管理,将盘点工作与资产管理全链条紧密结合,作为理清资产实物规模、形成来源、运行状态等信息的重要手段,逐步实现管清资产,为后续资产管理工作及相关问题的解决奠定基础,发挥其在资产管理体系中的有效作用。一是基于现场实物并结合固定资产清册开展全面清点,盘点范围包含全部已运营线路初始投资与改造工程形成的实物资产总量,实现资产盘点范围全面覆盖;二是掌握资产运行状态,收集正常使用、在修、闲置、待报废等信息,为后续的调拨、改造、报废等工作提供依据,实现资产盘点有效性;三是针对固定资产、流动资产采取不同的盘点措施,深度参与重大资产(如车辆、大型机械设备等)、重点专业固定资产的现场清点,使盘点工作更具针对性;四是有序实施,持续建立全面、准确、稳定的实物资产台账,全面提升资产实物精细化管理水平,并基于实物台账加强资产运营期监管,建立实物动态管理机制,确保台账信息及时更新。
(3)加强固定资产再投资项目管控,提升政府资金使用效能。加强固定资产再投资项目,以及形成资产的管控,确保政府资金使用有效。一方面加强项目管理,在立项决策阶段,基于资产寿命、技术需求、使用状况、改造成本、节能减排等,对立项必要性、可行性、经济性、环保性等综合分析,符合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布局,优先安排紧迫项目,确保项目科学立项,并为资金需求与供给提供参考;在项目实施阶段,加强设计、施工、验收全过程监管,确保项目投资、实施进度、实施成果符合预期;在项目完成后,建立项目后评价机制,对项目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价,汲取经验持续优化项目管理机制。另一方面,基于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涉及资产的全过程监管,结合项目进度,组织项目实施单位有序推进形成资产的建账工作,将资产建账管理关口前移至项目竣工阶段,建立实物台账,推进新增资产建帐、登记、移交工作。
(4)加强资产调拨、划转管理,规范过程管控。加强和规范轨道交通资产调拨及划转管理,以发挥共享、闲置、低效资产的使用价值与效益为重点,建立宏观管理与微观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审批、报备等程序,盘活存量资产,提升国有资产使用效能,促进轨道交通企业降本增效。一是针对不同主体,运营期与建设期不同阶段,建立层次清晰的管理模式,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取报备与审批制,逐步完善相应工作程序,使资产流转有序;二是提升资源的统筹协调与分配能力,积极探索实践,及时掌握共享、闲置资产信息,及时了解相关使用主体的需求,研究合理调配闲置的资产资源,以促进国有资产盘活;三是提前筹划并建立资产无偿划转业务的管理模式,与相关政府部门、相关单位建立顺畅的工作机制,确保划转资产产权清晰合法,确保划转过程依法合规。
(5)加强资产报废管控,形成管理闭环。提前谋划,加强资产报废的计划性、科学性、合规性管理。一是通过盘点反映的待报废资产规模、类别及趋势等信息,做好资产报废计划管理,要求资产使用方做好资产报废计划管理,促进资产报废管理总体有序;二是针对资产不同类型,制定针对性的处置措施,对于已转固资产与未转固资产、固定资产与流动资产采取不同处置方式,对待处置资产部件进行合理利旧,同步研究涉密资产、危废品等的合规处置路径,提升资产处置环节精细化管理水平;三是提升重大资产报废研判能力,综合资产寿命、运行状态、故障频次等信息,结合技术条件、政府性要求、维护经济性等研判重大资产报废的合理性,为科学决策提供支撑;四是建立约束机制,加强合规性、时效性等方面监管,厘清处置执行、变价收入回缴等环节责任,规避因实物处置不利造成的评估失效,实现资产变价收入回缴,形成管理闭环。
4.4 通过管理创新与技术创新,提高资产管理效能
以问题导向、目标导向、需求导向为根本,依托智慧轨道发展持续推进信息化手段、新技术等在资产管理领域的应用研究,一是在车辆、AFC、BAS、FAS等已具备初步条件的专业,研究物联网建设的可行性,促进实现物网融合,驱动自动化盘点、资产运行信息及状态的收集;二是研究与信息化手段的有效衔接,打通建设期资产形成信息,并在竣工验收阶段準确反映资产实物信息,实现与工程建设的统筹衔接,推进资产全周期动态管理;三是加强资产大数据的研究应用,从资产管理需求出发,制定数据采集维度,提炼对资产调拨、资产改造、资产报废等具备较高价值的信息,综合分析其合理性、经济性,全面促进运营期的降本增效,实现资产管理效益提升;四是研究BIM、虚拟现实技术对于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对于资产管理的必要性,利用其模拟再现三维场景,为资产管理者再现隐蔽工程涉及资产状态,直观反映资产隐患,为资产维护、更新提供支撑,并可在资产管理培训领域发挥作用,使受训者对资产构造、运行信息等有更直观了解;五是企业应有序推进新技术与利用信息化手段的应用,首先研究对既有信息化手段的优化,而后结合资产需要开展其他技术的研究应用,综合提升资产管理分析研判能力。
4.5 建立资产管理评价体系,提升管理能力
建立资产管理评价机制,是做实资产管理的必要举措,基于轨道交通资产管理重点,建立全方位、多维度、科学性强、实施性强的资产管理评价体系,针对新线资产接收(时效性、完成率等)、资产盘点(完成时效性、抽盘相符率等)、资产改造(项目执行率、资产登记时效性、资产登记完成率、项目后评价等)、资产报废处置(时效性、执行率、变价收入回缴率等)等工作,建立层次清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指标体系,同时研判两个重要性,一是研判各业务板块在资产全链条管理中的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二是研判定性指标、定量指标在不同业务板块内的重要性赋予不同权重,提升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专业化水平,提升管理能力。此外,应基于评价体系并结合企业管理实际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对评价考核成绩较好的单位或部门进行激励。
4.6 保障措施
轨道交通企业应基于良好的行业发展形势,统筹调动各方面资源,为管理发展构建坚固的外部保障,一是需以国家、属地政府相关政策、法规为指导,建设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制度体系,形成制度保障;二是通过自主学习、人才引进等方式持续加强资产管理队伍的建设优化,形成人才保障;三是依托智慧轨道的总体发展,联合轨道交通龙头企业、高校、其他科研院所,开展新技术的研究应用,形成技术保障;四是结合企业发展需要,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采取企业自筹与政府资助结合的方式筹措资金,为管理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5 结语
本文针对轨道交通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解决建议。主要是做好顶层设计,理顺管理机制,建全制度、标准及评价体系,加强全生命周期管理环节管控,利用新技术新手段等方面的措施。在目前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环境下,轨道交通企业需进一步提升资产管理水平,发挥资产最大效益,对于轨道交通企业实现管理提质增效,推动资产管理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参考文献:
[1]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中国城市轨道交通智慧城轨发展纲要》(中城轨[2020]10号).
[2]陈蕾,吴道章.城市轨道交通资产管理初探[J].都市快轨交通,2007,20(4):21-24.
[3]邹文亮.行政事业单位固定资产管理问题研究[J].经贸实践,2018(8):154.
[4]华叶飞.国有企业资产交付管理问题研究——以轨道交通资产为例[J].中国商论,2020(11):80-82.
[5]朱继琴.轨道交通行业运用企业资产管理系统(EAM)对成本控制的分析与研究[J].财会学习,2019(13):129+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