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教学中问题情境的创设与实施(1)
2021-09-10徐艳红
徐艳红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了学生能力的培养,结合不同的课程内容,提出了不同的要求与目标。初中数学课程,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更为贴近,许多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数学问题引人到教材之中,如今的初中学生具有更加鲜明的个性,教师如果不能及时更新教学理念与模式的话,就无法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将问题情境创设引人到教学活动中,可以有效拉近学生和数学问题之间的距离,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大大提升,课堂效率自然得到优化。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 问题情境 创设与实施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学习数学要求学生具有严谨性和逻辑性,要想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就要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具体化。数学教学中的问题情境是包含问题的材料、信息,应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出发,并考虑学生对问题的认知性以及接受问题的能力。设计的问题情境不仅要使数学教学效果提高,还要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养成探究和创新的习惯。所以教师在设计问题情境时要充分考虑各个因素的影响,以发挥问题情境给学生带来的帮助。
一、结合生活经验创设问题情境
数学知识大多数来自生活,并最终作用到生活中,由此可见,数学学科与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联系。以“平均数”为例,为了使学生掌握算术平均数、加权平均数的概念,笔者首先联系实际生活设置问题情境,并提出:“在篮球比赛中,队员的身高是反应球队实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如何衡量两个球队队员的身高?怎样理解甲队队员的身高比乙队更高?能因为甲队队员的最高身高高于乙队队员的最高身高,就说甲队队员比乙队队员高吗?”这样的问题使学生投入到熟悉的场景中,并使他们结合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初步理解算术平均数的定义。由此可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课堂问题不仅能够促进学生对数学概念的深入理解,还能够使学生感受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实际用途,此外,通过解决生活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设计启发性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设计启发性情景,要考虑到学生对普通问题或数学事实的了解程度,使学生能够根据这些问题进行猜想、类比和联想。此外,设计的情景要避免局限,例如相应的问题、条件、结论、解决问题的方法等不要过于单一,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来解决问题。设计的情景要有一定的难度,让学生能够从已知的知识点中去探索未知的真理。教师一般在讲授新知识时会设计启发性情景,而教师在创设情景时,要从教学内容、目标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考虑,设计的问题不仅要具备一定的挑战性还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还要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符,使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得出答案,增强学生学习上的成就感。
三、在因材施教法的基础上创设问题情境
首先,教师要对学生的真实认知能力进行分析与掌握,明确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确保创设的问题情境可以和学生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相关联,这样可以提升问题情境创设的有效性。教师还要对所创设问题情境的度进行准确把握,避免出现问题情境设置过于简单或难度过高,这样都是无法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数学知识,培养数学能力。对于成绩相对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适当提升问题的难度,而对于成绩一般或较差的学生,教师要设置相对简单一些的问题。教师要坚持因材施教,从不同的视角,用不同的态度和方法来对待每一位学生。
四、借助操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
以“探索轴对称的性质”为例,为了使学生探索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笔者首先指导学生将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然后用笔尖扎出“14”这个数字,将纸打开后平铺。在学生操作活动结束后,笔者提出问题,即“两个‘14’有什么关系?”这样的问题启发了学生的发散思维,并使他们通过观察、分析初步建立轴对称性质等相关知识的认识。此外,为了进一步完善学生对轴对称性质的理解,笔者再次提出问题,即:在轴对称图形中,对应点所连的线段与对称轴有什么关系?对应线段有什么关系?对应角有什么关系?在两个成轴对称的图形中呢?这些问题都引发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并激发了学生的想象思維,从而使他们抽象出轴对称的性质。由此可见,借助操作活动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够提高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实际操作能力,从而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五、设计试误型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严谨思维
数学这一学科具有很强的探究性、创新性和严谨性。设计以上的问题情境不仅能够加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同时还有助于加强对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培养。而且通过对试误型情境的设计,可加强对学生思维的训练。教师在平时的授课过程中,要给学生一定的犯错机会,通过对错误的分析,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知识,以减少今后犯同类错误的可能性。这种情境的设计既能够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又可使学生的批判思维得到进一步开发。教师可为学生设置一些专项问题加强练习,如果在解题过程中依旧出错,可让学生自主找出错误原因。学生会在分析错误的过程中发现,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对因式分解含义理解不准确、看不出公因式或提取不彻底、常用数平方记忆不熟练、乘法公式运用不灵活等。教师再让学生针对自己常犯的错误做大量的练习并整理错题本,这种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有效改正错误。
结束语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特别是新知识的教学中,教师若能够为学生构建问题情境,可以很快地让学生进入学习中,进而产生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华.论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策略[J].考试周刊,2020(82):71-72.
[2]常亚亚.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J].数学大世界(上旬),2020(07):19.
[3]刘智.浅析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J].天天爱科学(教育前沿),2020(05):183.
江西省丰城中学 3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