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迁碑》书风特点及创作浅析
2021-09-10沈长恒贺文彬
沈长恒 贺文彬
摘要:《张迁碑》作为汉代最具有代表性的隶书作品,其艺术价值为世人所钦佩,对后世影响深远。本文结合笔者自身学书经历论述《张迁碑》书法艺术特点,探索其艺术魅力,并结合自身创作感悟,对《张迁碑》创作中的一些重点关键问题进行分析阐述。
关键词:张迁碑;隶书;创作
隶书在书法发展演变的历史长河中,最为繁盛且成就最高的时期当属汉朝,所谓学隶之人,必学汉隶,《张迁碑》就属汉隶中的佼佼者。《张迁碑》是东汉晚期佚名书法家书丹,东汉碑刻家孙兴刻石,是为了追念张迁之功德而立,碑阳铭文刊刻了张迁的功绩,碑阴主要刊刻了捐碑者的姓名和钱数。《张迁碑》的发现与出土考据一直备受争议,学者们热衷于围绕着《张迁碑》原刻与翻刻的问题各执一词,争论不休。与其他汉碑相比较,其碑额篆书装饰美具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张迁碑》在中国古代石刻史和书法史上的重要地位,也将对笔者的创作产生重要的影响。
《张迁碑》为东汉时期隶书作品,其与《鲜于璜碑》同为方整朴拙一路。其用笔方圆兼济,结体方正欹侧,章法星河散落,表现出沉穆浑厚、天真稚拙的书风,有着相当赖人寻味的文化趣味。在用笔上,《张迁碑》以方笔为主,方圆兼济,《张迁碑》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又加之有人为损坏,数次翻洗剔刻,字口漫漶,金石味十足,所以方圆结合的笔法更能体现出耐人寻味的用笔韵味。清孙退谷评其书云:“书法方整尔雅,汉石中不多见者。”我们细看《张迁》原碑不难发现,大多数笔画短而粗,蚕头雁尾比较少,平直笔画多,弯曲的笔画少,这就要求我们在书写时尽量减少长而曲的线条,以方切平铺、方圆结合的笔法,表现出此碑的高古和浑厚。在结构上,《张迁碑》已经摆脱了西汉时期篆书笔意的束缚,线条趋向扁平,结体也随之简化,弱化了篆书中的修饰成分,整体趣味天然,各个局部之间相互倚侧配合,顾盼有情,犹如一个个跳动的音符,天真浪漫。如图中的“字”,上部宝盖头左低右高,轻微向上倾斜,下面子部,由于最后弯钩向左倾斜幅度较大,造成子部左高右低的感觉,使得整體字左边收紧,右边打开,收放开合自然天成,憨态可掬。在章法上,多数汉碑文字排列整齐,大小一致,给人一种中规中矩的感觉。但《张迁碑》却另辟蹊径,字形大小参差不齐,错落有秩,相互呼应,在平稳中求变化,一派自然和谐的景象。
书法创作是对古人作品提炼的过程,提炼成具有个人风格的作品,以表达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我通过对《张迁碑》的学习认为其具有厚重古雅、线质灵动、用笔方圆兼备的艺术特点,强调“蚕头”的力量感,收笔淡化“燕尾”形态,其线条粗细相当,节奏感并并非十分强烈。对于其空间构成关系,何绍基认为单字内空间相对均匀,外空间以单字方整为主,密实中见空虚,追求“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艺术审美效果。其在追求厚重雄浑古典风格中力求表现空灵、清通的审美效果,力求往书法多元化的探索方向发展。
白砥曾言:“无论是“破体”,还是碑帖融合、六分半书等等这类探索型作品,协调是最重要的目的与方向。不协调,你还不如不去“破”它,不去“融”它。但任何成功的事件,似乎都会经历挫折、风险、甚至危机。所以,如果你为了四平八稳而放弃探索,你的“平”与“稳”都只能是最普通的,没有可以咀嚼的味道。所以,要想美好,就得“破”,就得“融”,无非是多一些失败,多一些付出”。笔者认为在创作中就要大胆的尝试,大胆的融合与打破平稳关系,在以《张迁碑》风格为基调的仿作过程中,如遇到字形过于太平,不灵活的问题,应通过对字形的调整,在安排字的过程中格外关注了字的内在空间与外部轮廓,或在部分线条上加入枯笔以打破字的平衡,加强字与字之间轻重、疏密、收放等关系的对比,增强矛盾对比性。创作不是临摹,创作需要加入自己的所想所感,融入自己情感,没有自己想法的作品创作出来的作品会缺乏灵魂,但在加入自己东西的同时亦不能脱离传统,传统是创作的根基,脱离传统,创作也就变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当然,从临摹到创作是有一个 “临创转换”的过程,首先应对所选碑帖进行精准临摹,深刻理解运用其内在规律及表现手法,然后通过意临,甚至融入一些其他经典的作品风格,在原碑的基础上掺入自己的感情韵律,反过来加深对原碑精髓的掌握,从而更好的为创作服务。仿《张迁碑》风格创作时,亦可加强对其他相似风格汉隶的学习,如《鲜于黄碑》、《西狭颂》等碑刻,对其进行临摹再创造,从而为自己的创作作品添加不同的个性化元素,丰富其内涵。
书法创作并非只是技法层面上的实践,同时也是个人书法艺术修养的全面系统的检验。因此,创作者要不断的加强自身对书法史、书论的理解,并且广泛的阅读文史哲等相关类别的书籍,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艺术文学素养。同时,也应不断地进入山间碑林、博物馆等地对书法碑刻墨迹进行细致地实地考察,欣赏碑刻墨迹的原本面貌,从而真切的感受到其艺术精髓与价值。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理论结合实践,这样会更好地提升了书者的知识素养与艺术修为,而这些又反过来促进发展自身的书法创作。仿《张迁碑》创作亦是如此,我们不光只对其碑刻本身进行技法理论研究,还应从整个大的书法环境、艺术风格入手,着眼于高处,从整个隶书发展的演变过程来欣赏《张迁碑》,这样才能更好、更全面的理解《张迁碑》的内在规律与艺术魅力,从而更好的以《张迁碑》风格为基调进行创作。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