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路径研究

2021-09-10杨政徐海鸽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全媒体时代大学生

杨政 徐海鸽

摘要:全媒体时代的网络空间已成为当前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相较以往的纸质媒体时代,全媒体时代媒介客体对大学生主体的影响产生了较大变化,这就需要加强思政教育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基础性功能,同时发挥全媒体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全面性作用,以此促进大学生网络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135-03

一、网络素养的科学意蕴

20世纪末,美国学者麦克库劳(CR.Mclure)将网络素养解释为发掘网络资源的能力,即利用检索工具在网络空间获取所需信息,进行后期加工并用以协助处理相关问题的能力[1]。叶定剑将大学生网络素养归结为使用网络的能力,主要是正确、积极地利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包括高度的网络安全意识、较强的网络技术水平、严格的网络守法自律习惯、高尚的网络道德情操以及引领大家共同参与网络建设的能力等。杨克平和舒先林将网络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大学生在了解网络知识的基础上,正确使用网络和有效运用其中的资源,理性地对网络信息进行评价和使用网络信息的技能。

综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可见网络素养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学者们根据网络在不同阶段的发展特点,对其加入素养的相关概念。总体上看,网络素养的基本内涵是不变的,包括网络应用技巧、网络道德底线、网络法律知识、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网络信息筛选能力、网络信息获取效率等,即对于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对网络信息的获取能力。

二、全媒体对大学生主体的全方位影响

全媒体相较以往传统媒体具有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特点,大学生作为当今网络的主要受众群体,必然在网络媒介使用习惯、信息获取场景、文娱消费方式和传播风格等方面受到全媒体的影响。在全媒体网络空间中,五花八门的网络信息以文字、语音、图片及视频为载体,向大学生输送国际国内的奇闻、轶事及各路观点,对其认识世界方式进行全面化改造,对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产生了诸多影响。

(一)媒介使用习惯改变

在“四全媒体”时代,万物皆媒体的传播特点早已深入人心,大学生群体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完全离不开网络世界,对全媒体时代网络产品的需求程度高,已然成为衣食住行后又一重要依赖。

全媒体所带来的媒介使用习惯上的改变主要集中在交互方式、交互时长和交互主动性三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不是取代关系,而是迭代关系;不是谁主谁次,而是此长彼长;不是谁强谁弱,而是优势互补。”[2]随着5G、公用WiFi和人工智能的并进式普及,以往的媒介模式在技术开发、软硬件适配和用户使用成本上得到取长补短的整合,万物互联的媒介交互方式逐渐映入大众视野。在保证使用终端全功能的前提下,智能手机作为目前较为便捷的可移动设备,与笔记本电脑、可穿戴式设备互联,能使终端使用者在任意场景和时间同时接收和发送信息,并使信息在多台设备上同时进行展示和复制。2021年4月6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转载的一则题为《一朵“健康云”是如何助力申城新冠疫苗预约接种》文章显示,一名为健康云的手机应用软件可为重点人群、外籍人士等特殊群体快速预约疫苗接种,此外,无智能手机使用习惯的老年人群体,亦可通过社区智慧云驿站,采用刷二代身份证及社保卡的操作完成疫苗预约,由此可见,全媒体时代带来的万物互联推动了媒介使用习惯的改变。此外,全媒体媒介交互方式的改变,也间接刺激了媒介交互时间的延长。得益于智能手机与其他可穿戴式设备的便捷性,使其在大学生群体中黏着性极强,常常占据大学生多数碎片化时间,加之其与其他设备终端,如平板电脑等具有协同操作性,且多数情况下处于同一网络连接,因而复用性极强,在“四全”为特征的全媒体时代中,大学生群体对移动设备的复用程度将进一步提高。在交互主动性上,各类软件厂商迎合智能設备轻量化、便捷化的发展特点,创造出各类以微、短为特征的应用软件,特别是短视频平台,借助大学生猎奇心强、热衷接触新事物的性格特点,助推了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碎片化获取信息的习惯形成。

(二)受众获息场景优化

全媒体时代孕育的万物互联,改变了大学生以往只能从传统媒体获得信息的窘境,信息获得较以往更加便利的同时,传统媒体并没有被新媒体所取代,这也是全媒体区别于以往任何新兴媒体的独特之处。大学生正处在信息获取以文字、语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混合渠道为表现形式的时代,受众群体获得信息的场景发生较大变化,具体可总结为“两个复合”[3]。其一,获息资源复合。与以往独自获取信息方式相比,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五花八门,依赖于丰富的互联系统,站在虚拟信息与现实世界的“交汇处”,大学生获取或输出信息的步骤通常是以一个主题为中心点。大数据通过对大学生日常使用习惯的分析,对与该中心主题有关的用户发出引导性信号,进而形成连点成线、集线成网的“共享型”信息复合。其二,获息活动复合。在全媒体时代到来前,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行为可分为搜索、筛选和吸收等阶段。百般过程归为一点,主要是集中屏幕进行文字阅读,其他所有活动都为此活动服务,甚至被边缘化。在全媒体时代到来后,大学生获得网络信息的活动不同于往日,获取信息前后的搜索、筛选和吸收等获取信息的必要活动,在全媒体的加持下蜕变为更加多样化的交互方式和高附加值的活动内容。于是,全媒体时代大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被重新定义,获取信息不再是独自阅读文字的单打独斗,更多的是一系列感官上的刺激,强调信息获取过程的多样性。

(三)文娱消费模式转变

在全媒体时代,作为大学生最常见的日常消费类型之一,文化娱乐已然在受众基数、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上产生根本变化。

一方面,从文化娱乐受众来看,在全媒体时代,信息的高速流动性和数据的偏好吸引性得到了最大限度的发挥。与纸质刊物当道的年代相比,如今文化资源和娱乐信息的传播挣脱了时间和空间的束缚,文化产品传播成本进一步降低,大学生进入“娱乐文化圈”的大门进一步敞开,在课余时间选择参与娱乐文化的大学生进一步增加,文娱消费基数得到扩大。另一方面,文化娱乐生产决定消费,从文化娱乐生产来看,全媒体时代一改过去“拷贝式”的文化生产方式,消灭差异性不再是文化生产的主流目的。与之相反,全媒体时代更注重文化生产与消费过程中的参与感,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出于心理原因,本就希望受到社会重视和关爱,全媒体时代文化生产,乃至再生产过程所需的高参与模式,与当代大学生的心理诉求形成耦合对口,从文化生产这个源头,改变大学生的文娱消费模式。

(四)反向传播模式盛行

俗语说“前车之覆,后车之鉴”,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传播自当遵循自上级至下级、从先者到后者的顺序进行。全媒体时代的到来,打破了上下、先后的传播模式。

在全媒体时代,一方面大数据分析、区块链结构、机器翻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呈爆发性增长,另一方面,“四全媒体”的特性又亟须各路信息汇集、散播最终发送。打破了上级、先者等群体对信息掌握的特权,知识教授、信息传达的通道向所有年龄阶段的人群开放,大学生作为青年知识分子群体,凭借出生在互联网元年的时代优势,能够迅速认识新鲜事物,并在短时间内接受且加以应用,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和吸收能力远在其他群体之上,理所当然地掌握信息转述的话语先行权。

三、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路径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4]网络同样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网络素养的培育,说穿了还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即在互联网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既然是教育就离不开课堂,因此,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需要发挥思政课的基础性功能。

(一)发挥思政课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基础性功能

1.明晰思政课中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任务

思政课中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任务,是由网络素养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一方面,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大学生。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各式各样传递信息的平台以指数型方式爆炸增长,以微博、微信为开端,抖音、快手等短视频软件为高潮,“一划而过、万千光阴”成为当今不少大学生课余生活的真实写照,而且这些信息大都未经验证其真实性和科学性,缺乏网络信息辨别能力的当代大学生更易眼花缭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滋养人心、滋养社会,做到正能量充沛、主旋律高昂,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有利于引导大学生进行自我教化,进行网络素养的自我培育,自发维护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

另一方面,网络素养的养成必须以为人师表为前提。网络的迅速发展,使得大学生的教育从单向环境转向多向环境,接收信息时,个体偏向性不断加强,选择自我兴趣点信息的同时,对信息的质量需求越来越高,如若在此不加以言传身教的实践教育,很容易造成“纸上谈德”的教育窘境,贻误大学生网络素养养成的大好时机。

2.巧取思政课与大学生网络素养公共交集

在全媒体时代,其全程、全员、全息、全效的“四全媒体”特性,导致思想政治课与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关系十分微妙,如能在严肃的思政课中,加入相关的网络素养培养课程这一催化剂,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养成将事半功倍。首先,以思想道德基础与法律修养为例,第一章第二节“正确的人生观”中可以加入关于处理情绪抒发、潮流追随等案例,提出对全媒体时代大学生陷入困境的应对策略,结合实例,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其次,在第五章“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中加入关于网络道德行为的自我约束、网络道德话语的自我定夺等内容,网络情景较强的课程章节,做到教师线下课程与学生线上行为相通,多快好省的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

3.创新思政课中网络素养培育的话语表达

话语表达即内容表达,在全媒体时代,各类网络语言在大学生的课余生活中不绝于耳,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想要创新教学内容,必然要从创新话语表达入手。在校园中,大学生日常能够接触到的思想政治教育话语表达,主要分为两类:首先是社会表达,这类表达语言一般严谨而规范,反映着统治阶级的意志。通常从社会经济发展、国家大政方针等宏观角度为拟定标准。其次是学术表达,此类话语多以学者、教师和学生为主要群体,通常语言精练,内容结构逻辑性极强,容易令大学生产生枯燥感。在这种情况下,创新思政课中关于网络素养的话语表达就显得十分必要。

关于大学生自我情绪抒发、潮流追随、法制建设和道德提升等素养培育课程的学习要求,需要以新鲜活泼的话语作为支撑,以欢快灵动的表达作为基础,而不是停留于单纯的理论灌输和反学术性的囫囵吞枣。

(二)发挥全媒体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全面性作用

1.全程媒体:全过程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全程媒体具有无处不及、无时不在的特点,为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全过程培育提供了良机。首先,得益于全程媒体无处不及的特点,网络素养的培育不再局限于大学生的课堂,可以借助各类媒体平台或应用软件,如学习强国、央视网等优质平台,实现网络素养的多途径培育。其次,得益于全程媒体无时不在的特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不再以课程规划为限制,各类网络素养培育的课外情景,如短视频平台,根据大数据分析大学生的兴趣点所在,推送相关的网络素养教育视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2.全员媒体:全员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网络素养培育,绝不是仅凭教师一人之力所能完成的,需要全员参与完成。全员媒体具有众人皆参与的特点,改变了过去“教”与“学”只有师生的单一话语场景,网络素养的培育正从“一人对群体”转变为“群体对群体”。在全媒体时代,一方面要形成群体间的联动效应,即最大效率地形成家、校、生三方面的配合体系。另一方面,要对全媒体网络中的各个要素实施“统一战线”战略,即最大限度地联合积极正面的网络形象,协助宣传网络素养教育,如疫情期间,央视主持人朱广权和带货主播李佳琦为湖北公益带货,用个人的网络热度,向大学生们输出了积极正面的网络价值观,该活动不仅成效良好,且大学生对网络素养培育的接受度明显提高。

3.全息媒体:全方位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全息媒体具有技术性强的特点,即利用全方位的全息媒体技术培养大学生网络素养。首先,利用全息媒体即时性的信息传播特点,通过微博、微信和抖音等全媒体平台进行无缝分享,再利用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高科技设备的加持,将网络素养的培育延伸至大学生所能触及的任何地方。其次,高校要加速实现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教学模式在思想政治课上的全面应用,意为“自带设备”,即大学生自带电子设备如手机、平板等到课堂,以网络设备作为上课工具,使大学生跳出课本学习的刻板教学模式,提升课堂抬头率,让学生主动地而非被动的、欣然地而非怨念地参与网络素养培育的教育过程。最后,全媒体时代的网络素养培育,不论是媒介客体的传播方式,还是大学生主体的使用习惯,都相较以往产生了较大变化,信息输出与获得的渠道激增,各类网络平台也呈几何方式增长。因此,在全媒体时代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要把握大学生碎片化接收信息的大势,采用如抖音、快手等全媒体短视频应用作为输出方式,实现全方位、多层次、广要素的网络素养培育目标。

4.全效媒体:全效力培育大学生网络素养

全效媒体具有将媒体效力、效用和效果集成一体的特殊优势。利用全效媒体,将其巧妙应用于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以全媒体“四全”特性之一的“全效”为突破口,在分析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网络素养信息平台的各自优缺点后,取长补短地加以整合。一方面,社会各界要以全程媒体为依托,加大对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研究。作为大学生网络素养培育的主战场,高校对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应在校园内外实现“2+1”的信息相通,即在实现班级、院系相通的基础上,尽快实现校际信息相通。另一方面,高校间依靠相近的地理位置和学生相似的信息获取习惯,做到内部分享和外部共享相结合,实现班班通、校园网、图书馆、虚拟专用网络和校园学生论坛的资源共享。大爱无私的网络善意被公之于众的同时,仍需联动曝光屡禁不止的网络恶意,反向促进大学生对自我网络素养的培养。

四、结语

诚然,全媒体时代大学生素养的培育工作,不仅需要相关学科理论的持续研究支持,更需要得到全社会的重视,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必须依靠高校、社会和大学生个人的群体力量,三力合一,方能更好地完成大学生网络素养的培育工作。

参考文献:

[1] 麦克库劳.网络素养:图书馆的发展[J].技术图书馆,1994(02):115-125.

[2] 习近平.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 构建全媒体传播格局[J].求是,2019(06):06.

[3] 李桂华.复合阅读行为:全媒体时代的閱读行为新形态[J].图书情报知识,2019(03):17-24.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36.

作者简介:杨政(1996—),男,安徽蚌埠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徐海鸽(1997—),女,河南信阳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全媒体时代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全媒体时代文学评论的寻路与重建
全媒体时代高校新闻人才培养应对舆论新环境改革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