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把握广电剧作融合传播新生态,讲好中国故事

2021-09-10任晨光王梦宇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融合传播中国故事文化传播

任晨光 王梦宇

摘要:媒体融合趋势对剧作传播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广播剧和电视剧是时代叙事的重要载体,剧作传播受新平台、新范式、新周边业态、新宣发途径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共同构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融合传播新生态。把握好这种新生态,有利于内容的创作创新,有利于传播优秀作品,有利于深耕受众市场,有利于展现时代精神。要摸清媒体融合与剧作传播的新规律,延续既有的创作与传播路径,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时代讲好中国故事。

关键词:媒体融合;广电剧作;融合传播;文化传播;中国故事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87-02

课题项目:本论文为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优秀博士论文项目“认知差异机制下的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研究理论框架与实践方案”成果,项目编号:20FYB047

一、引言

学界谈到“媒体融合”或“融合传播”相关概念时,总绕不开由麻省理工学院的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提出的“传播形态聚合说”。该理论认为,随着计算机工业、出版业和广电影视业的发展,传播将呈现出融合的趋势。借用这一概念,结合当下广电的发展,可以发现剧作的传播也经历了广播电视到PC电脑端,再到移动端的过程。这一转变为中国故事的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态。

1950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制播了新中国第一部广播剧《一万块夹板》(陈开编剧);改革开放后,《二泉映月》《林海雪原》《宝葫芦的秘密》等优质的广播剧作品涌现出来,电视剧作经历了30年的独立的电视范式传播。但是,随着媒体融合时代的到来,历来泾渭分明的传播形态不断聚合。2014年,人民日报发布了《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此后,学界和业界达成共识,审视媒体融合视角下广电剧作的融合传播发展。[1]随着4G网络的发展,移动端剧作点播也作为新的传播形态得到关注。近年来,国产广电剧作的传播生态,无论剧目产量还是传播形式创新、剧作工业各产业链环节,都不可同日而语。笔者认为,这为剧作传播平台边界的消融、内容创新的升级、叙事框架的改革、时代精神的表达都创造了环境上的可能。

二、广电剧作的传播范式在融合中升级

在当下青年人的网络语境中,形容某个剧作“火出了圈儿”,成为对融合跨界的直接褒扬。广电剧作在广播、电视荧幕、网络社交平台、短视频等平台上,或被迫适应、或发展,基本展现出了融合传播的趋势。过去《DA师》《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懿传》《三生三世枕上书》等影视剧虽也有同名广播剧,但大多在影视剧播出后进行创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荔枝FM、喜马拉雅、蜻蜓FM等音频应用快速发展,配音演员从幕后走向台前,如阿杰配制的广播剧《三体》登上喜马拉雅热播榜第一名。2019—2020年,电视剧《安家》电视方与喜马拉雅等音频合作,与剧同步推出原声广播剧,这样的创作模式不再稀有。

在融媒体环境下,从网络端PC端融合,到现在的移动端点播、小视频、混剪、会员制、智能电视等多种媒体多元化传播,全体受众的在线总时长以及观影观剧的总体点播量、收听量都得到了质的提升。在多元化的广电剧作传播产量爆炸的背后,“融媒体的发展使广电剧作传播面临弱化危机”这个论点受到了质疑。

以4G技术与大流量为代表的融媒体时代,催生了大批的广播剧和电视剧精品,大量的高点击量剧作也随之出现,如《琅琊榜》《甄嬛传》《北平无战事》《觉醒年代》等。在故事的呈现方面,电视剧、网络剧等以视听为主要载体,而广播剧只有对白、音乐,人物形象与奇特场景,需要听众依靠声音进行想象。同时,广播剧的成本低,市场和技术为许多电视剧的广播版本播送,提供了可靠的平台,不少优质的广播剧涌现出来。以刘慈欣的小说《三体》为例,影视剧因资金原因迟迟未动。2019年,喜马拉雅与729声工厂共同制作了广播剧版的《三体》,投资不过千万。同时,快手、抖音、喜马拉雅等多个平台并行,用集约传播的方式实现了联合运营和数据信息的共享,降低了成本,也提高了剧作运营的效率。

在宣发方面,《魔道祖师》《陈情令》等剧作同步在微博、喜马拉雅进行宣发。阿云嘎的《歌剧魅影》、冯远征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等广播剧也是如此,联合多元的传播既是趋势也是优势。同时,还呈现出了网剧配音创作、哔哩哔哩网上年轻人互动混剪再创作、音頻漫画网剧化、短视频多次复式传播等制作范式,产生了大量的周边产品与网络社群生态,广电剧作的传统范式边界消融,为受众的聚合、广电剧作品的版权效益、叙事框架的变化提供了新的可能与场景。

三、广电剧作的受众生态与外部环境的变化

除了制作范式的变化,融媒体环境下,广电剧作的受众与发行方会产生更加积极的互动。大量的粉丝、爱好者通过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进一步分化组合,疫情的特殊环境更加速了受众线上活动的发展与创新。递爪、百变、哔哩哔哩、豆瓣等社交APP,聚集了大量的可讨论分享的主动型观众群体,为剧作的再传播和再创作提供了土壤。以《琅琊榜》为例,各种短片段节选,在各平台上吸引观众,多渠道播放。互动性生产是广电剧作创新的特征之一,项目IP化,粉丝群体经常会剪辑视频上传至社交平台,但也会出现迎合市场、哗众取宠的现象。

受众生态的变化必定导致广电剧作的资金与产业生态的变化。各大音视频应用、配音工作室、IP所有权者,都与广电剧作未来的发展联系紧密。如由安建导演、孙俪主演的电视剧《安家》,在推出时就同步创作了影视原声广播剧。版权与多平台技术的融合会越来越普遍,广电剧的跨媒体IP传播链会进一步延长。2019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法》总则第一条和第四十条也为剧作融媒体传播提供了版权法律支持。另外,由美国互动广告研究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简称“IAB”)播客项目组2020年7月发布的《2020年美国播客广告收入调查报告》显示,尽管受到疫情影响,但2020年美国播客广告收入预期增长14.7%,接近10亿美元;播客行业年度广告购买收入翻番[2]。这侧面说明了媒体融合背景下,广电剧作与分组受众会呈现更垂直的细分。互联网融媒体的发展,非但没有限制广播剧和电视剧的发展,反而为其创作编剧、宣发、播放、组织受众提供了数量与成本上的巨大优势。这也使在媒体融合的视域下研判广播剧与电视剧的融合传播,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上的可能。

四、广电剧作的内容要展现时代面貌,讲好中国故事

拉斯韦尔1948年提出了传播的5W模式:who(谁)、what(說什么)、whom(对谁说)、what channel(渠道)、what effect(效果)。在媒体融合的时代,内容是最主要的要素和目的。由于新技术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受众不再只被动地接收信息。广电剧作的内容受宏观市场影响大,存在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的问题。例如,2012年《媳妇的美好时代》走红后,各卫视纷纷播出各种雷同的婆媳剧;《宫》《甄嬛传》大火之后,清宫偶像剧扎堆出现;2018年的《北京女子图鉴》和2020年的《三十而已》等剧作,也受到了“贩卖焦虑”“炒作内卷”的批评。小说改编剧产量增加,为高收视率一味地迎合受众,结果质量低劣、情节重复。

剧作的传播天然具有内容承载性,事关国内国际两个传播环境。除了广播剧无法译制(或跨文化传播损耗较大),如何叙事表达都是要思考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讲好中国故事,本质是以故事为载体,讲好我们的历史文化、人民生活、核心精神。

媒体融合环境下,讲好中国故事,要求增强叙事意识,优化内容生产。《一封家书》《香山》系列主题广播剧作,结合学习强国、哔哩哔哩等平台获得了较大的收听量。湖南卫视更是将配音这一制作流程搬到前台,请台词功底好的演职人员、配音演员用声音描摹文学,为经典作品或网络剧作配音,推出了《林觉民家书》《龙须沟》《铁齿铜牙纪晓岚》《芳华》《屈原》等精品,创新了广电剧作传播的形式和内容。

讲好中国故事,要提高细节密度,满足碎片化传播的要求,熟练运用国际网络媒介渠道与版权机制,增强发行与国际接轨意识。《中餐厅》《舌尖上的中国》《大美新疆》等作品,都有较好的反响,甚至可以由纪录片改为广播作品。《琅琊榜》在韩国播出后,IP版权积极国际化,台词精准翻译。[3]在脸书、推特、日本2ch等平台形成了讨论小组与版主传播。媒体融合环境下,要有价值内核引导创作,打动人心的内容,就是天然的正向。2020年抗疫期间,涌现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故事,体现了中国力量。推出的广播剧《大爱无疆》《金银潭24小时》等,有的只是写实再现,但是丝毫不影响观众的喜爱与精神力量的展现。

五、结语

剧作是世界了解我们的窗口,也是我们向世界发声的载体。世界能通过剧作了解我们现在的生活,了解我们的历史,叙事要触及根植于人心的真善美,这有助于产生认同与联结。我们更要提升艺术水平格调,创新根植于大地的作品。只有剧作有了好的传播生态,才能讲好中国故事,反映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反映可歌可泣的时代内容。要在鼓励文化自信的同时,在国际上展现出现代中国可爱可亲、格调高雅的一面。

参考文献:

[1] 杨振武,卢新宁,等.融合元年——中国媒体融合发展年度报告(2014)[R].人民日报社,2015-05-30.

[2] 2020年美国播客广告收入调查报告[R].美国互动广告研究所(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2020-07-30.

[3] 卢安琪.从《琅琊榜》在韩国播出看电视文化的对外传播[J].新闻世界,2017(06):90-93.

作者简介:任晨光(1992—),男,山西吕梁人,硕士,记者,研究方向:新闻传播。

王梦宇(1988—),女,山东青岛人,博士,编辑,研究方向: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融合传播中国故事文化传播
融合创新,让新闻动起来、活起来、亮起来
电视节目与微博的融合传播研究
中国文化传播与艺术人才外语能力培养创新
从推选到竞演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浅析《黄河晨报》对河东文化的传播
从“第六届广府庙会”联动报道看南方报业媒体融合机制创新
读《申报》女性广告,享文化传播之精华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