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成年人网络新闻素养提升路径研究

2021-09-10刘艳青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13期
关键词:网络素养未成年人

摘要:当前,网络已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的“基础设施”,无处不在、影响深远。《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显示,该人群触网的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课程学习,看新闻的诉求整体偏低。但新闻比其他信息更具有时代特征,是未成年人获取外界信息、了解社会建构的重要渠道。美国媒体机构在儿童新闻领域的实践表明:赋权儿童参与新闻媒介是提升儿童新闻素养、培养儿童社会参与意识的可行之道。媒体以外,政府、学校、家庭和个人也应从各自层面加强对未成年人的新闻素养教育,提升他们的社会参与意识、推动国家和社会发展的责任意识以及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意识。

关键词: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儿童新闻;参与范式;新闻素养

中图分类号:G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3-0041-03

以202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点开展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未成年人群体是我国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互联网技术在社会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作为数字原住民的未成年人成为运用互联网的重要群体,但未成年人触网主要目的是娱乐和课程学习,看新闻的诉求整体偏低[1]。卜卫把未成年人的媒介需要细分为“学习需要、新闻需要、交往需要、情绪刺激需要、缓解焦虑需要和消磨时间需要”[2]。

较之其他媒介需要,我国未成年人对媒介的“新闻需要”表现不足,需予以关注。

一、国际、国内对未成年人(儿童)的界定:未满18周岁的公民

1989年11月,第44届联大全体成员国一致通过《儿童权利公约》[3]。《儿童权利公约》于1990年9月2日正式生效,是迄今获得最广泛批准的国际人权条约——几乎在全球所有国家得以实施(美国除外)。《儿童权利公约》第一条规定:儿童是指18周岁以下的任何人。

1991年9月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规定:年龄未满18周岁的公民为未成年人。

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对未成年人的年龄界定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对儿童的年龄界定一致:未满18周岁的公民即未成年人。

二、身处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我国未成年人“数字原住民”特征明显

2001年,著名教育游戏专家马克·普伦斯基(Marc Prensky)首次提出“数字原住民”(Digital Natives)这一概念,代指生长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4]。

2020年9月,《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发布。该报告由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等共同发布,报告显示,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普及率为99.2%;他们首次触网年龄持续降低,10岁及以下人数比例为78%[5]。2021年2月,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总规模达到9.89亿,已占全球网民约五分之一,近10亿网民构成了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网民的职业分布也显示,我国网民群体中学生最多,占21%[6]。

上述两份报告表明,互联网时代,网络已经深度融入我国未成年人的生活和学习,如影随形,深刻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认知;置身于当前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我国未成年人表现出明显的“数字原住民”特征。

三、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的进展及不足

数字技术发展在赋予“数字原住民”得天独厚的互联网环境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网络素养提出了挑战和要求。“网络素养”尚未在国际上形成统一概念,但普遍被认为最早由美国著名专家Mc Clure在1994年提出,意为“识别、访问并使用网络数字信息的技能”[7]。国内学者张开认为,网络素养包含网络信息的获取、辨别、分析、批判、解读、生产能力和网络学习能力[8]。如何利用网络提高未成年人定位、组织、理解、判断和分析信息的能力,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社会层面:学校和媒体机构多维度解析、探讨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提出青少年网络素养提升的关键是“赋权”“赋能”“赋义”[9]。2021年5月30日,北师大新传院和腾讯社会研究中心共同举办“未成年人网络素养高峰论坛”,发布《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论坛上,北师大“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研究中心”正式揭牌成立,该中心将不断推动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体制机制的构建,以及生态体系的建构完善。

法律层面:国家通过立法保障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教育。2021年6月1日,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正式施行,其中,新增加的“网络保护”专章成为亮点。第五章第六十四条明确规定,应加强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宣传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网络素养,增强他们科学、文明、安全、合理使用网络的意识和能力,保障他们在网络空间的合法权益。

家庭和个人层面: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总体不高,触网看新闻的诉求偏低,亟须引导。较之国家和社会层面对培养、提升未成年人网络素养的关注和重视,家庭和个人层面的努力相对不足。《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显示,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平均得分总体不高,满分5分,得分3.54分,仅处于及格线以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网络时代,作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形成的新闻受众群体,未成年人面临着极其复杂的媒介和信息环境。新闻比其他信息更具时代特征,能即时反映社会变化和时代发展,是未成年人获得外界信息、了解社会建构的重要渠道。提升未成年人的网络素养,尤其要重视未成年人的新闻素养教育。

四、互联网时代提升未成年人新闻素养的路径和价值

所谓新闻素养,是指公众运用批判性的思维和技能,评判各类媒介新闻报道是否可信、可靠的能力,是在信息社会必备的一种素养[10]。中国知网文献总库显示,早在20世纪80年代,国内就已经开始了以儿童为目标受众的儿童新闻研究,但绝大多数研究的关注点都停留在以电视媒介为主的传统媒体如何突围或新媒体环境下儿童对新媒介的运用能力方面,极少涉及儿童的新闻素养。以中国知网文献库为依据,输入“新闻素养”和“儿童”两个主题关键词,结果显示,自2000年至2021年5月22日,知網总库关于儿童新闻素养的相关研究仅6篇,而且集中在2014—2019年。2018年,一项面向北京、成都、湖州地区三所学校10~12 岁儿童的问卷调查表明,现阶段我国儿童在接收新闻信息方面存在以下问题:本人缺乏看新闻的主动性;家庭与学校缺乏引导;适合儿童接受的节目枯燥,内容生产缺乏针对性,缺少儿童参与[11]。

无论在理论研究还是实践层面,我国未成年人的新闻素养教育都发展不足。

(一)提升未成年人新闻素养要赋权未成年人参与新闻媒介

新闻素养源于媒介素养,媒介素养的保护范式、甄别范式、批判范式和参与范式同样适用于新闻素养。其中,参与范式主张媒介素养教育的内涵应转向通过“赋权”给受众激发其参与媒介行为,从而发展他们分析、思辨、传播和自我表达的能力[12]。这与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赋予儿童的媒介参与权不谋而合。在未成年人参与新闻媒介实践方面,西方媒体有诸多可取之处值得我们借鉴。

第一,传统纸媒,以自2017年5月开始推出的《纽约时报(儿童版)》(The New York Times for Kids)为例。儿童版是《纽约时报》的增刊,目标受众是8~13岁的儿童,固定在每个月的最后一个周日出版。《纽约时报(儿童版)》内容多元,包含时事、观点、科技等版块。为选出孩子们最喜欢、关心的话题,《纽约时报》特意招募了一群“小编辑”对报纸选题进行投票。报纸的儿童版编辑每个月都会走访美国不同地区的学校,教儿童区分新闻事实与观点,了解他们对各个话题的看法,这些看法组成了《纽约时报(儿童版)》“观点”版块的内容。《纽约时报(儿童版)》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新闻报道,从报纸主题的选择到内容的制作都有儿童参与,成功地让孩子们关注新闻并乐在其中,同时也挖掘并培养了儿童读者群。

第二,电视媒体领域更不乏儿童参与新闻媒介的范例。美国全国广播公司《晚间新闻(儿童版)》(NBC Nightly News: Kids Edition)是NBC专门为6~16岁儿童制作的简短版新闻节目,由两次总统辩论主持人莱斯特·霍尔特(Lester Holt)主持。主持人为孩子讲述时事和其他鼓舞人心的、有趣的新闻。儿童观众则向NBC记者提出问题,节目会邀请专家进行解答和解释。NBC晚间新闻儿童版以多元化叙事的方式呈现新闻,鼓励儿童进行批判性思考,在给儿童讲述重大新闻的同时,兼顾儿童的兴趣和爱好,保持整个新闻节目积极乐观的氛围,帮助孩子以积极的态度更好地理解世界上正在发生的事件和问题。

第三,在网络新媒体领域,参与式儿童新闻也有布局。以儿童新闻类应用程序News-O-Matic为例,该APP每日发布互动新闻,提供全球范围视野内的时事文章,文章后面还配有与文本内容相关的小游戏。孩子们可以通过在线新闻室提问、提交评论、投票甚至画画。News-O-Matic的大多数采访也使用儿童读者提出的问题。

上述各类媒介在儿童新闻领域的积极探索都遵从儿童的心理需求,鼓励儿童及家庭参与新闻内容,注重培养儿童的批判性思维、新闻素养和全球意识,帮助儿童积极乐观地理解世界发展现状。

(二)提升未成年人新闻素养的路径和价值

儿童阶段处于个人实现社会化的早期,也是个体逐渐形成“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儿童生活学习的家庭、校园,以及同伴群体和新闻媒介等都是影响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变量。全媒体环境下,我们要从儿童心理和儿童视角出发,发挥不同类型媒介的自身优势,探索最适合儿童新闻发展的内容与形式,保障儿童媒介参与权,提升儿童的新闻素养。

政府层面:政府要发挥综合调控和“强链补链”的补位功能。一方面,通过相关法律、政策监管儿童新闻媒介产品,督导学校的新闻素养教育,净化儿童的媒介环境;另一方面,对经济落后、硬件设施不完备的地区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以缩小不同区域儿童的信息鸿沟,保障儿童的媒介权利。

媒体层面:针对当前媒体环境下儿童在各大新闻媒体机构平台中视角缺失或淡化的现状[13],媒体机构应贴近儿童生活,把握网络新媒体环境下儿童的特点,结合儿童独特的认知方式、话语体系和审美体系,使主旋律传播更加年轻化;同时,应打造儿童新闻平台,鼓励儿童参与新闻制作,拓展新媒体传播渠道,逐步形成儿童新闻的传播矩阵。

学校层面:学校应提升一线教师的新闻素养,关注并利用互联网新媒体的新闻和信息素材,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开发适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层次儿童的跨学科融合新闻课程,加强儿童新闻素养教育。以语文学科为例,作为一种报道事实、传递信息的文体,新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实用类文体。在教学设计上,教师要重视新闻的实践性特点,借助教材的“任务单”,让学生动态地学新闻、练新闻。同时,学校要积极引入社会、媒体等外部力量赋能,鼓励儿童参与内容制作生产。

家庭层面:提升儿童新闻素养需要家长、监护人做到与时俱进,提高自身的网络素养。家长对儿童接触媒介、获取信息负有引导和监督责任,要以身作则,建立良好的媒介使用习惯,以沟通支持、情感支持、行动支持的方式对孩子进行教育,及时回应儿童在媒介接触中的不解与困惑,围绕热点新闻与孩子交流讨论,让新闻融入生活细节。

个人层面:曾昕在《网络媒体时代的青少年新闻教育:新闻消费习慣与新闻素养建构》一文中指出:随着时代发展,青少年媒介应用能力较快提升,但在新闻等严肃性运用上,依然较少[14]。为提升个人新闻素养,青少年儿童应增强社会参与意识,主动关注严肃议题,积极参与公众议题的探讨和互动,提升批判性思考能力和深入参与新闻的能力。

网络时代,提升未成年人的新闻素养既有利于其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有利于健康、文明社会的构建,具体表现如下:在网络素养方面,可以强化未成年人批判性思维和甄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在公民教育方面,可以提升未成年人参与社会生活的意识、学法守法用法的意识以及民族和国家意识;在国际教育方面,有利于拓宽未成年人国际视野,增强未成年人的全球意识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五、结语

未成年人是国家未来的主人、民族未来的希望。然而,《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和《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显示,身处全球最大的数字社会,现阶段我国未成年人网络素养却总体不高,其中新闻诉求尤其低,亟须引导。围绕这一被忽视的诉求,本文基于美国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机构在儿童新闻领域内的实践,提出遵从儿童心理需求,赋权儿童参与新闻的制作和传播,以期为国内媒体提供参照;并从政府管理、学校教育、家庭生活及个人学习等层面提出对策建议,提倡多元主体共同构建未成年人的新闻素养教育生态系统,提升未成年人在新闻素养、网络素养、国际教育等领域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 2021未成年人互联网兴趣洞察报告[R].北京: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中国儿童中心,2021-05-31.

[2] 卜卫.关于儿童媒介需要研究——以电视、书籍、电子游戏机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1996(03):13-24.

[3]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有关《儿童权利公约》的常见问题及解答[EB/OL].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官网,https://www.unicef.org/zh/儿童权利公约/常见问题,2021-06-27.

[4] 马克·普伦斯基.数字原住民,数字移民[J].地平线上,2001.9(5):1.

[5] 青少年蓝皮书:中国未成年人互联网运用报告(2020)[R].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09-21.

[6] 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2021-02-03.

[7] 麦克卢尔 CR .网络素养:图书馆的作用?[J].信息技术与图书馆,1994,13(2):115.

[8] 董湘,吴佳潼.什么是网络素养?传媒大学教授张开这样说[EB/OL].中国网,http://news.china. com.cn/2018-09/19/content_63624788.htm,2021-06-27.

[9] 未成年人网络素养2020年度报告[R].北京: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2021-05-31.

[10] 秦学智.试论新闻素养教育的几个基本问题——由美国石溪大学新闻素养暑期课程教学思想引发的思考[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02):139-142.

[11] 李昕阳.我国10-12岁儿童新闻信息接收现状研究——以北京、成都、湖州地区三所学校为例[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8.

[12] 周天健.賦权和参与:媒介素养范式的重构[J].青年记者,2021(2):103.

[13] 张子贤,孙雯.互联网儿童新闻传播的现状分析[J].新闻文化建设,2020(13):166-168.

[14] 曾昕.网络媒体时代的青少年新闻教育:新闻消费习惯与新闻素养建构[J].中华文化与传播研究,2018(2):277-288.

作者简介:刘艳青(1981—),女,山东沂水人,博士在读,讲师,研究方向:儿童文学、国际传播。

猜你喜欢

网络素养未成年人
中学生网络素养教育的途径
医学生网络素养与网络依赖实证研究
传媒类院校大学生网络素养现状与教育对策研究
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刑事审判实证研究
预防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刑事政策研究
未成年时期阅读推广研究
论思想政治课在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媒介素养视野下的魏则西事件考察
官员网络素养、政府效能提升与政治文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