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
2021-09-10欧阳健宝
欧阳健宝
受传统应试教育体制影响,现阶段,大多数体育教师的教学形式过于模式化、程序化,课堂教学也以教师讲解为主,因拘泥于教材文本不能做到随机应变,学生学到的知识也基本以考试内容为主,初中学生的年纪较小,也不具备自律能力,再加上对游戏、网络的过度依赖,使得他们的体育锻炼时间越来越少,个人体质越来越差,核心素养的培养也受到极大限制。在此种情况下,革新教育指导理念,优化教学策略与途径,就显得尤为重要,初中体育教师应当以崭新的面貌,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以培养核心素养为主旨,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组织开展趣味性体育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情感及品德,提升他们的运动能力,使其养成良好的体育习惯,并在积累体育知识的过程中增强体质,最终实现全面健康发展。
1 增强学生的体育情感和体育品德
学生对于体育课程的积极性与态度,是体育情感的直观展现,为使其增强体育情感,收获更多的体育经验,任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时,需要对学生的年龄、性别以及个人体质等因素,进行充分地考虑,在此前提下,开展差异性体育活动,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满足其不同的情感体验需求。当教学对象是初一新生时,可组织其进行团队协作类型的教学活动,来提升集体凝聚力,又或者,可根据性别差异开展特色体育活动,这样一来,性格较为内向、体质相对较弱的女同学,也能调动起参与积极性。初中是学生骨骼发育、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帮助学生树立良好的体育品德,有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追求,同时也能使他们不断提升核心素养。比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学习“前滚翻”时,有的学生能够迅速地掌握动作要点,但有的学生却始终无法完成动作,针对这一情况,教师需要积极地激励学生,使他们加强训练,战胜困难,由此培养其不惧挫折、不怕失败的体育精神。在一些拓展性体育运动中,教师应鼓励所有学生都参与进来,引导他们进行良性合作,进而使其形成良好的团队合作观念与素养,当小组之间发生冲突时,教师要及时干预制止,并耐心地对其进行讲解与疏导,使学生意识到此种行为的严重性,这样一来,其体育品德也将得到增强。
2 提高学生的运动能力,培养其体育习惯
初中体育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在于提升学生的运动能力,使其养成健康的运动习惯,针对此种目标,教师可根据学生体能素养的差异性,在课堂中实行分层教学,通过设置不同层次的任务,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排球运动中的垫球为例,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可制定多层次目标,具体来说,第三层次目标是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动作要领,在保证动作连贯性、协调性的前提下将球打出去,并提高这一动作的精准性,此外,教師还开展一些与排球运动相关的体能训练;第二层次目标是基本掌握技术动作,了解各个技术要点;而第一层次目标,则是能够做出几个关键技术动作,并能完成技术分解。通过设置多个层次的学习目标,学生可以有针对性的进行运动,并能收获成功的喜悦,在运动过程中,其学习兴趣将被激发,体育习惯也能逐步形成。体育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以总的教学目标为依据,优化授课模式,安排丰富多变的体育活动,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使他们通过运动来锻炼反应能力,提升核心素养。
3 丰富体育健康知识,培养健康行为
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健康知识的讲解至关重要,学生对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直接关系到其健康运动行为,他们只有积累了大量的健康知识,并具有充分的健康行为意识,才能在体育锻炼中增强体质,提升核心素养。基于此,任课教师可借助口头讲解、播放视频或亲身示范等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健康知识,并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作用,培养其健康行为。以排球教学为例,学生在做出头顶双手传球这个动作时,有的学生会不自觉地将手指弯曲、并拢,实际上这一动作极具危险性,此时,教师就需要立即终止练习,并向学生讲述这一动作,会使他们的手指受伤,再向其讲解如何正确地接球,以此有效规避学生在练习中受伤。又或者,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跨栏跑时,在课堂中,有的学生会做出反栏跨越动作,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立即进行制止,防止学生摔伤。在进行体育活动之前,教师应当组织学生进行充分的热身,以提升其对运动伤害的防范意识,并设计多种风格的专题体育活动,使学生掌握大量的体育健康知识,进而规范他们的体育健康行为,培养其核心素养。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为全面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不应只进行体育技能的传授,还要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予以高度重视,始终以学生为主体,科学进行教学规划,优化授课方法与形式,使学生在提升运动能力,增强个人体质的同时,潜移默化的接受核心素养的培养,以此为推进新课程改革提供有力保障,并打开素质教育的新局面。
(作者单位:广东省东莞市道滘镇济川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