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技击性”教学武装中学体育武术课堂
2021-09-10孙飞
孙飞
武术作为中华民族的一项优秀文华遗产,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而精神的理法。它不仅是强身健体的手段,还包涵了中华民族传统的这些思想、医理、兵法等特殊内涵。技击性是武术最吸引人的地方,是武术区别于其他体育运动最鲜明的特色,是武术得以流传发展的基石,是武术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所在。
1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技击性”的价值
1.1 武术技击性的内涵
技击是武术的本质特征,是武术区别与其他运动项目的鲜明特色,是武术得以流传发展的基石,也是武术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之所在。所谓技击性即武术动作的攻守格斗等内在的原理。虽然,眼下武术技击赖以生存的历史空间已逝;虽然,当今大众体育的健身、审美呼声日益高涨,但是武术运动若欲屹立于历史的淘沙之中,不为新世纪的人们所遗弃,必须监守自己的技击阵地,保持武术的特征——以自己的技击性收健身之效,取审美之势。技击是“搏击敌人的武器”,是“习手足,便器械,积机关,以立攻守之胜”。武术的技击以动作来体现,经套路而系统。
1.2 武术技击性的价值
武术的本质是格斗攻防技术,即武术的技击性。表演性,健身治病只是武术的次要特征。武,是人类生命的冲动力,是生存的竞争能力。武术,之所以区别其他运动项目就是攻防格斗的特征。我国从50年代以来,受左的思潮的影响,取消武术的格斗成分,向类似体操舞蹈的唯美方向发展,使武术的形式变样。另一方面,现代文明使人们产生一种错觉,认为学习武术就是为了锻炼身体,格斗太野蛮。几十年过去了,武术在错误的认识中发展,结果武术使“武”。失去格斗功能的武术,就像学游泳者不能下水,学足球者不能射门一样,武术必须理直气壮的学习格斗攻防技能,在教学中去掉舞蹈形式的动作,保留技击价值的动作,在注意安全性的同时大力开展技击性教学,把人们重新拉回武术的阵营中来。
2 中学体育武术教学发展的对策
2.1 加大宣传力度,继续提高相关领导和其他体育工作者对武术的认识
要加大对武术运动的宣传力度,不断的提高高层领导、教育行政机构、学校校长、教师、学生本人以及研究人员对武术运动和开展武术教学的意义、认识和理解,使他们能够真正的认识到武术不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浓厚民族意识的体育项目,而且更是全世界人民追求未来体育文华、终身体育运动最适合的项目之一。
2.2 增强武术师资力量,提高教师武术教学水平
体育教师武术业务水平与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武术教学质量的好坏。如果教师演示的动作能够规范正确,达到形美、质善,那么势必会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同时,师资力量强,才有能力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武术教学活动,拓展武术教学的取道。
提高教师的武术教学水平有两条:(1)加强师资培训工作,积极举办各种形式的培训班,简练师资培训与考核制度,使其成为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2)配备更多的武术专业教师,发挥他们武术教学的优势,使之成为推动学校武术发展的主力军。
2.3 层层推进,打好基础,逐步提高学生的武术专业素质
安排学生在小学甚至幼儿园就直接接触武术的教学,并且伴有考核的内容,使学生从小接触武术,认识武术,了解武术,慢慢使其热爱武术,愿意去练习武术,最后去钻研武术。用这种层层推进,层层递进的方式,使学生热爱武术,培养学生武术的兴趣,为最后的学习武术打好基础。
2.4 结合学生特点多开展一些武术竞赛活动与交流
从学生的年龄、心理和生理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出发,对武术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一定的修改和补充,增强一些既能体现武术运动独特的健身,防身,娱乐的特点,又能适合现代学生真正感兴趣的项目,如太极拳,传统拳等,从而把套路有机的结合起来进行教学,使写上的积极性也大大加强。同时指定和完善学校有关武术比赛,交流活动的规则,裁判法,以及有关科研、培训机制,开展武术竞赛交流活动。
2.5 挖掘武术的根源,加强武术的技击性教学
技击使武术最原始最本质的东西,中华武术就是在技击中发展起来的。因此,在不忘武术娱乐性,表演性的同时进而挖掘武术的根源,加强武术技击性教学,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我国武术的长远发展,使武术不但有娱乐表演性,而且能够强身健体,自身防卫,使神奇的中国功夫再塑辉煌。
3 结论
武术从产生到今天,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其发展存在着先后的联系,这种联系构成了一个体系,就是我们所说的“传统”。武术本身的目的是为了人类获得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自古以来都备受关注,并被称为“国术”,“国粹”。但是,随着现代体育的发展,加之我国急剧变化的文华氛围,高谈武术是“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国粹”,已显得有些不合时宜。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学校体育武术教学。因此,中国武术确实存在故步自封、理论错位、功能解体等不科学因素。为了使学校体育向现代体育靠拢,为了提高武术教学的效果,更有效的把我国武术传承发展下去,武术教学必须重拾技击的根本,改变原有的思维,真正与现代接轨。
(作者单位:江蘇省震泽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