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青少年运动训练中过早专项化概念的理解
2021-09-10裘鸿
裘鸿
1 早期专项化训练阐述
早期专项化训练是指从儿童少年开始,以某一项为目标而进行的早期训练。早在上世纪50年代,早期专项化一词由苏联从事有关训练工作的专家率先提出,从苏联引入国内后,在我国竞技体育理论研究和实践中一直存在着争议。从最初的基础理论认知到初步实践尝试直到如今,前辈们已经研究出了较多成果,形成了较多的思想内涵及具体方法。众多应用成效中可以看出,早期专项化训练模式在很大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竞技体育发展,获得了较好的实际训练效果,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球竞技运动技术水平。在早期专项化训练模式的良好运用下,在武术、跳水等体育项目中获得了较为明显的提升,逐渐成为了我国极具代表性的体育竞技项目,使我国较多体育项目进入到了世界先进国家行列。不过,也存在着一些体育竞技项目,虽然也应用了这一训练方式,不过却并未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早期专项化训练过程中,过早专项化训练被一些教练员提及,认为早期的专项化应尽早地从事专项相关的单一化或职业化训练,早一步走入职业化道路,在训练手段上也趋向于成人化,大负荷、大力量等训练强度也随之增加。笔者认为,这类“过早”专项化偏离了其实际本质,存在“过度”专项化的实质,可用“拔苗助长”可来形容之,出现青少年阶段成绩较好而到了成年阶段就止步于高水平运动员行列。“过早专项化”应结合注重青少年生理机体的敏感期,对运动负荷的安排符合青少年的身心发育规律,真正的做到从青少年实际出发,为其后期运动能力提升奠定良好基础。
2 过早专项化训练介入时间的探讨
李野在《少儿滑雪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弊端》中表示,若想成为优秀的滑雪运动员,需要进行八年左右的系统训练,不过就实际情况而言,一些教练为更早的取得成绩、完成任务指标,往往会对少儿进行强度较高的成人化训练,这种情况下,虽然在短时间内达到了成绩提升效果,不过却对少儿未来能力提升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不利于其成年后的体育能力提升。
李丹阳,赵焕彬,杨世勇等在《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学者共识》一文中建议运动项目开展专项化训练年龄,体操、跳水、花样滑冰建议青春期早期(7-11岁),团体运动、网球、高尔夫建议青春期中期(12-14歲),耐力型运动、田径运动以及中长跑项目建议青春期晚期(14岁以后)。
翟方阳在《青少年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利弊分析及对策建议》一文中,根据项群训练理论,提出了各体育项目青少年实施专项训练的最为有利的年龄,对于机能主导类而言,男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六至八岁,女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五至七岁;对于对抗类而言,男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九至十一岁,女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八至十岁;对于耐力速度类而言,男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十二至十五岁,女生的最佳专项训练年龄为十一至十四岁。
黄振华,张银满在《对散手运动员早期专项化训练最佳年龄的探讨》一文中指出,散手早期专项化训练较为适宜的年龄在12-16岁之间,拳击、摔跤运动员开始早期专项化训练的年龄分别为14-17岁、12-17岁。
丁亚莉在对青少年素质敏感期调查中指出,力量素质敏感期:女生11-15岁,男生12-16岁;速度素质敏感期:7-12;耐力素质敏感期:11-16岁;7-12岁具有较好的反应能力,6-12岁节奏感较好,7-11岁空间定向能力增强。
竞技体育的不同项目,在其早期专项化开始时间上表现不一致,主要是根据运动项目其本身特征及青少年素质敏感期息息相关,过早专项化的重点放在根据青少年生理年龄和身体机能发育特征,通过科学、合理、有计划的训练方式,强化青少年各方面身体素质的联系,实现协调、共同发展。杜绝过早专项成人化、过早专项单一化,过早专项职业化。
3 过早专项化训练的优势
通常情况下人的青少年时期,属于人类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此时身体存在较大的可塑性,并且大脑皮质兴奋程度也要高于其他时期,开展专项训练会取得较好的效果。这一时期中,体育训练的关键点在于为国家竞技体育培养优秀的人才,使其为我国竞技体育贡献出自身力量、获取荣耀。
从青少年自身发展角度分析,对青少年实施专项化训练,可使青少年在体适能方面(反应速度、耐力、力量、协调性、柔韧性等)得以明显提升,有利于青少年发育成长。实际训练环节,教练应结合青少年实际特征,利用多元化手段开展科学化以及专项化训练,在大大减少运动人才培养时间、精力的同时,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全方位发展。
“跳水女皇”伏明霞仅用六年就获得了跳水奥运冠军,获得这样的成绩一方面因为她异于常人的体育天赋,另一方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练的悉心指导,带领她进行的一次又一次的早期专项化训练。由此可以看出,通过早期专项化训练,可以有效提升青少年的体育竞技水平,尽早实现自我价值。
孙飞跃在山东省滨州市青少年乒乓球运动员研究中指出,通过有效的早期专项化训练方式,可以实现青少年身体素质的多方面提升,例如身体协调能力、反应速度以及身体柔韧性等,并且对于其生长发育也存在一定的积极意义,能够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少儿心脏血管系统的功能等。
4 过早专项化训练的劣势
我国“昙花一现”的运动员不少,不少运动员在青少年时期的运动成绩有些已经达到成人职业运动员的水平,然而到了成年时,这些运动员大部分离开赛场,少数留下来的人其潜能也无法发挥出来,与其早期专项化训练存在“过度”情况,基础打得不扎实,运动伤病一直伴随,长期的大负荷训练造成运动员心理疲劳聚集,给运动员带来心理阴影。
过早专项化训练中,由于教练员认知或某些方面的原因,发展成“过度”专项化的问题。过度训练虽然在短时间内能达到一定成绩,长期考虑则会使青少年在其运动生涯中埋下隐患,长此以往,运动员的运动损伤则会阻碍运动员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因伤退赛甚至运动生涯提前终结。
对于青少年而言,往往不能很好的集中注意力、情绪变化较大,并且不具备较为坚定的意志力。这种特点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专项化训练的效果,当在实际训练过程中遇到一些挫折时,容易产生退缩甚至放弃的消极思想。过早地接受成人化、专一化的单调训练,在训练时间不断增长下,会对其训练积极性产生影响,不利于职业发展。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①不同专项的早期专项化年龄不同,应结合专项本身特点而择取其早期专项化训练介入节点,青少年时期开展良好的专项化训练,会为成年后的运动能力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会助其获得较好的体育竞技成绩;
②过早专项化训练需要从青少年实际出发,掌握青少年的生长发育特点,在此基础上,实现青少年运动能力的全方位发展,有意识地确保其基础动作能力以及多元化运动能力的双重提升,培养正确的技术定性,而非“专项成人化”、“专项单一化”;
③青少年早期专项化训练是现代体育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且呈现增长趋势;
④过早专项化与早期多样化训练相结合,将多种进行整合后,保证体能训练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
5.2 建议
①结合专项本身特点而择取其早期专项化训练介入节点;
②根据青少年实际特点,例如身体机能以及年龄特点等,针对性的训练青少年的身体素质,提升其身体协调性、柔韧性以及弹跳力等,实现整体提升管;
③将训练和监控高效结合,实时动作评估,阶段性地负荷评估和检测青少年发育进展;
④过早专项化与早期多样化训练相结合,强化青少年多样化训练,预防运动损伤,减少疲劳积累,培养青少年良好的心理状态。
(作者单位:绍兴市体育运动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