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中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有效策略
2021-09-10蒋英英
蒋英英
从我国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可知,持续20多年的中小学生身体素质下滑趋势已得到初步遏制,但是,仍存在着中学生运动水平参差不齐,运动技能令人担忧,学习能力有待提高等现象,尤其多数学生由于深受中考及应试教育等的影响,并不能真正对体育产生兴趣,从而造成了身体素质水平的下降,影响到身体健康的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不断下降,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强健体魄的锻炼和坚韧性格的培养,而且也与新时期提出的全面发展人才的理念背道而驰。教师在教学中要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要求,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在改革实践中寻找适合学生实际的新方法与手段,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水平,从根本上确实提高整体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及学习素养。
1 发挥舆论作用,重视学校体育工作
无论是学校领导,还是体育教师都应重视学校体育教学工作,把“以学生发展”理念作为日常教学、管理与训练的指导思想,充分发挥学校在舆论导向方面的作用,借助校园广播、校刊(报)、板报宣传栏、致家长一封信、家长会及学生集会等渠道,大力加强宣传力度,提高人人关心体育、人人参与体育的良好氛围;加强与社区联动,深入开展社区联谊活动、体育知识有奖竞猜及趣味运动等,引导学生自觉地将课外体育锻炼融入日常生活中,营造人人乐于参与体育活动的社会环境;提高相关学校领导、管理部门以及教师对学校体育工作的认识,及早从应试教育的阴影中摆脱出来,同时注重教学方法的革新,调动学生主动投入体育学习与课外活动的热情,促进学生对体育锻炼有个全新的认识;各级政府要不断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发展提供大力支持,根据本地区等实际,规划好运动及健身场所,不断更新、完善体育运动设施,同时加大对体育师资方面的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社会指导员及各级教练等专业水平,为促进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的发展提供必要的条件。
2 实施“阳光体育”,形成良好运动观念
“阳光体育活动”开展的关键在于让中学生真正认识到其实质性和意义,激发他们参与体育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活动开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这就需要学校领导,尤其是一线体育教师的高度重视,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强烈欲望,把“每天锻炼一小时”的任务落实于日常的学习与生活中,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同时,通过开展“冬季长跑”“跑操”“长跑火炬接力”“趣味运动”等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积极营造校园阳光体育活动气氛,让每个学生主动参与到阳光体育行动中,并且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进行集体表彰与个人奖励机制,使这项具有激励性质的制度得以持久发展下去,让学生在愉悦的活动中尝试到集体合作与进步的乐趣,久而久之,中学生就会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行为。同时,促使教师、学生、家长及社会真正认识到实施“阳光体育”运动的实质所在,以便激发起他们的共同关注与重视,营造良好的校内外体育运动氛围,更好地推进阳光体育运动的蓬勃发展。
3 丰富活动内容,树立主动锻炼意识
教师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对象,也是学生提高身体素质的主要因素。鉴于此,教师要不断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开展校本教研、集体研讨、专题培训、技能展示等手段,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强化师资水平的提高,促进教师拓宽眼界及专业化的全面发展,以便于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训练活动,使中学生的身体素质得以健康发展。例如:持之以恒地抓好广播操、大课间、多样化的课间活动;开展以年段、班级等为单位的体育集体项目锻炼,促进群体性活动的有序开展;构建符合本地区、学校、学生实际的体育特色项目与活动内容,如:开展校园足球比赛、花样跳绳比赛、开展以提高跳跃能力为主的立定跳远接力比赛、举办以班级男女生组成的拔河比赛、开展往返接力跑等趣味性活动……在确保学生每天体育锻炼时间及锻炼效果的基础上,不断更新、优选活动内容,为吸引学生长期主动参与活动的兴趣及发展体能奠定基础。
此外,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有效开发现有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树立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主动寻求锻炼、创新锻炼的形式,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符合自己特点的运动处方。要合理安排作息规律,有效选择体育锻炼的方法和途径,推进学生体育锻炼的有效开展,营造和谐、平等、愉悦的体育学习氛围,持久有效地提高中学生自身的身体素质。
4 统筹多种资源,完善运动设施建设
充足的运动场地、安全的运动器材及完善的运动设施等,既能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也能保障课外体育活动的稳定开展,有效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自主与合作锻炼的兴趣和热情,确保了体育锻炼的实效性。
为此,学校要结合本校师资及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及时添置学生乐于参与运动所需的器材,完善运动设施的建设,开展更具特色的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为实施阳光体育运动、课外锻炼和课堂教学提供优质的锻炼环境,例如:开展诸如舞龙舞狮、武术等具有民族民间特色的体育项目或健美操、搏击操、软式排球等学生喜欢的新兴运动项目;根据中学生的运动需求,不断丰富体育器材的品种,提倡器材使用的多样化与实用性;积极利用学校现有的条件,就地取材,制作实用性的锻炼器材,例如:将废弃的排球悬挂在固定位置上,让学生进行扣球练习等;充分利用当地的社会教育资源,如:开放社区活动场所,邀请社会体育辅导员进行技术指导等,以满足学生掌握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的新要求,丰富课外体育活动……如此既可丰富教师的教学内容,又可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自主锻炼的习惯,促进体育课堂教学及运动训练效果,达到每个学生体质健康得以提高等目的。
5 革新应试观念,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目前,大多数的体育教师因深受传统思想的影响,而围绕着当前教学大纲既定的运动项目进行教学,这种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考核体系、统一评分标准等方式,其评价的性质是最终以一个明确的分数来呈现学生的成绩,衡量学生的运动水平。加上中学生要参加体育中考,在这一前提下造成体育教学中“考什么,就教什么,练什么”的应试教育现象,导致多数体育教师背离体育课程标准要求和教学计划,从初一开始就始终围绕着体育中考测试项目进行教学,导致了学生逐渐失去了对体育学习的兴趣和锻炼的积极性,加上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参与自己感兴趣的体育锻炼,久而久之,许多中学生的体能、身体素质及体育锻炼能力急剧下降,极大地限制了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抑制了学生运动能力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要树立学科核心素养理念,正确把握课改精神,优化有助于促进学生身体发育及身心发展的训练方式,改变原有的那种体育课堂刻板、枯燥、单调的训练课模式,点燃学生对体育学习兴趣与锻炼热情之火焰,将提高学生的体能和身体素质,培养学生的运动能力及学习素养有效地渗透于日常的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中,为社会培养创造能力的一代新人。
总而言之,作为一名教师要深刻理解学科核心素养对体育课堂教学及学生能力培养等精神,明确良好的体能给学生及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内容,打破学生原有的体育锻炼项目范畴,发挥学生良好的个性运动特征,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喜爱体育锻炼,并促进更多的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其中,感受到体育的乐趣,促进他们创新性思维的发展,使学生“五育”真正得到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礎。
(作者单位:厦门集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