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国70年以来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探究

2021-09-10谢晓琪敬龙军

当代体育 2021年19期
关键词: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谢晓琪 敬龙军

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对民族的发展与繁荣昌盛具有积极作用。从2006年到2014年,国务院批准并公布了总计四批共137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武术项目计40小项。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少林功夫、峨眉武术、太极拳等各项传统武术陆续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也涌现出了大量的学者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研究。建国70年以来,武术渐入大众视野,逐渐融入学校体育专业课程,纳入体育竞赛项目,然而,当下的大众对武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淡薄,整体来看对武术的传承速度较为缓慢,还未形成武术与民族的发展紧密联系的思想意识。传统武术伴随着中华文明走过几千年风雨历程,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在对外开放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中华武术将成为中国文化对外推广的一个重要窗口,同时,将在国际舞台上充分展现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性体育项目。

1 前言

中国武术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精深,呈现出浓厚的传统文化特色。武术肇始于原始社会的狩猎和搏击,进入阶级社会,主要体现为武技的搏杀技能。建国70年以来,中华民族已经实现了全民族的崛起,国家的繁荣昌盛,带动着经济、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的全面性飞跃。文化的传承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任何时候都不能忽略社会文化生态变迁这一历史演进规律。

2 传统武术的发展与现状

2.1 社会的进步发展,迎来武术的发展鼎盛时期

武术作为民族传统体育的代表之一,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国70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着时代的变迁与曲折,以高、难、精、美等形态特征为外沿,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传统型体育项目。1960年第一套武术教材组织编写,1961年正式出版,为武术项目的开展、武术的专业化发展和培养武术人才奠定了基础,1986年在济南举办了首期国际初级套路培训班,出版了第一部英文版的武术教材,1990年列入第11届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随后国际武术联合会正式成立。在这不断发展的阶段中,世界级武术赛事不断举行,武术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2.2 传承模式受限,全面发展失去平衡

在科技发达,信息化覆盖的现代化社会里,武术作为一项传统项目,并未得到强有力的传承。首先,我国传统武术历经漫长的发展过程,追溯到武术的起源,人们是为求自保而自行创作了各项防身护体技能;其次,武术项目的传承模式过于单一;第三,学校体育专业与武术项目的融合不够深入;第四,武术专业性人才较少;第五,群众对武术的文化内涵及项目概念模糊,武术项目并没有深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第六,政府缺乏对传统武术文化和继承人的保护意识,武术文化的传播,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与宣传,政府大力推广,群众积极参与,上下齐心协力推动武术民族文化传承。

3 武术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对策

3.1 立足民族文化传承,坚定文化自信

武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一项内涵丰富、形式多样,具有独立体系和多种社会功能的运动项目。传统武术是中华民族的国粹,止戈为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突出表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成果根本的创造力,是民族历史上道德传承、文化思想、精神观念形态的总体,传承民族文化,就是始终不能忘记民族的根、本、源。

3.2 创新传承模式,促进武术文化推广

武术项目具备明显的传统文化特点,按照陈旧的传统思想推动武术的发展,推广模式严重受限。有门派过于依赖以人为核心,传授方式多以口头实践教学为主,要结合现代化科技应用,通过文字与录像记录动作要领与文化内涵,鼓励武术文化传播者深入研究武术各类拳、棍、枪等项目的理论知识,编制成册,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

3.3 开发校园途径,培育学生文化自信

传统武术文化作为我国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重要性建设内容,在当前我国文化发展建设中具有重要性建设地位,要想保障传统武术文化传承与发展效果,就要在现有的文化发展传承中,将传统武术文化发展与校园文化建设的对策相结合,以此满足传统武术文化发展建设工作实施需求。要整体规划现阶段学生素质教育中体育教育工作布置要求,加强武术教师的师资培养,提高武术专业的精品建设,完善武术教学的知识体系,改善武术课程教学的模式,开辟武术专业的市场与校企合作,全面推广传统武术文化的发展,培育学生树立民族传统文化自信。

3.4 推行大众化发展,掀起全民参与热潮

武术项目作为一项传统项目,不能局限于固有的传承模式,要顺应社会的发展潮流,改变交流模式,各门各派要加强学习交流,合力培养一批高素质、高技术的武术专业型人才,结合国家政策,从社区、街道推广武术项目,在社区中组织开展武术公益课程,吸引群众参与进来;让更多的人了解武术健身养性的专业特点;“以赛会友、以武会友”,积极举办全民武术项目文化节和全民健身节武术项目赛事,鼓励群众、学生参与大众武术项目竞赛,大力发展民族传统文化,以科学理论指导推广武术的大众化发展。

3.5 政府加大支持力度,立法护航文化传承

全面推动武术传统文化的发展,不但要从全民角度提升大众的认识,也要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前进。政府要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引导民众对武术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可和肯定,还要通过产业化武术传承保护方式的开发,强化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2005年12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通知》,法律保障也是促进武术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必备手段,在促进保护的进程中,立法保护必不可少。

4 结论

建国70年以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国家的繁荣昌盛,带来了民族的振兴,民族传统文化是当代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武术在多年以来的历史传承与近现代的发展中,按照其独特的传承与发挥在逐步推进,在全民健身指导纲要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制度下,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合理地改革传承方式,发挥政府工作职能,广泛宣传与传播武术民族文化知识,把武术文化深入到社区、街道生活中,传播武术对健身休闲的实效性;提高对武术继承人的关注与支持,提供基本的物质生活保障,打开对外学习交流的窗口,加强武术专业性队伍的建设;大力发展体育校园与武术课程相结合,推进专业课程建设的发展,推动武术文化渗入社会机构,鼓励学生参与传统武术项目比赛;推动职业赛事性的开展,以纳入奥运会项目为追求目标,将传统武术稳步步入国际轨道,持续发展世界舞台,不断向世界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合理合法地制定武术非遗保护制度,上下協力提升全国武术文化的传承,将武术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体育学院)

猜你喜欢

传统武术武术文化遗产
数字经济视域下我国传统武术发展路径研究
校园武术“学、练、赛”一体化实践探索
World Heritage Day 世界遗产日
我爱传统文化
探究传统武术进校园传承模式和发展路径
Task 3
中国功夫成青少年新宠
中国传统武术的训练系统解析
传统武术技击实战现状探析
Tough Nut to Cr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