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
2021-09-10梁艺千
梁艺千
摘 要:对于这新课程标准的不断改革和发展,高等师范大学的音乐教育也在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在新形势当中,高等师范音乐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针对音乐教师教育专业的学生开展乐理知识教学能力的培养。本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分析高等师范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学科发展的出路,分别是:改革人才培养理念、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以及了解社会需求从而培养一批更加专业的音乐教师队伍,提高毕业生适应社会市场需求的能力和综合竞争能力。
关键词: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教学策略
长期以来,我国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存在着课程设置不够合理,人才培养模式单一、教学综合能力欠缺以及实践能力差等问题。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师资需求的变化,使得高师音乐教育改革势在必行。在新形势当中,高师音乐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目标主要是对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专业音乐基础教育,使得学生能够在精神上、心理上获得完美的平衡。在改革过程当中,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应做出相应的探索和调整。
一、改革人才培养理念
高等师范院校根据其办学的特性与定位取得了巨大的成绩,随着历史的发展,一些旧的办学理念以及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不能适应整个社会发展的需要,部分高等师范院校为了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主动调整,制定出了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来适应社会新发展的音乐专业人才。对现今高師音乐教育专业不同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制定的对应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利弊分析,有利于我们根据历史前进的步伐和不同的历史发展背景,从而培养出适合新时期社会发展的有用之才。
新形势下高师音乐创新音乐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指导思想是:重视专业素质和人文修养的综合培养,紧密结合经济主体多元化的社会需求,拓宽学生就业门路。培养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和市场多元需求的能力。高师音乐教育应该对这方面加以密切关注,不断夯实学生基础并进行整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想象能力,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要依据高等师范院校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并且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制定与之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且要对应的管理制度与考核体系,来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依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在一定的教育办学理论思想和办学理念指导下,制定相适应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并辅之以对应的管理制度与考核体系,来实施人才教育的总和。
二、优化人才培养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音乐教育并不是音乐家的教育,而首先是人的教育”,因此音乐教育培养的不是音乐家,而是对塑造完整的人。音乐教育贯穿着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思想,音乐教育能够为学生理解和表现音乐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能够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音乐教师要在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表现欲望,使学生由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学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有意识,现如今的一些社会现状和教育现状都表明:学校在培养人才方面要及时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规格,
“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听众对于同一首音乐作品通常有着不同的理解,音乐教育的培养目的不在于让学生完全掌握音乐知识与音乐技能,更重要的是要把蕴含在学生心中的情感与音乐知识与技能相结合。近几年来,学校不断扩大自主权,扩建办学模式,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以往单一的教学模式以及封闭模式。高等师范院校在培养人才方面不断地挖掘美感、发现美感,在学生体验美感的过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进而引导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正是因为音乐所具备的这种特质,音乐教育也才具备了在培养学生创造力方面的优势。
三、充分了解社会需求
以就业市场为导向培养音乐教育专业毕业生是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教学的目标导向之一。 从音乐教育专业发展历史上来看,在一定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治发展水平以及国民素质提高水平中,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基于市场规律的基础进行不断的变化,从近几年的音乐教师社会就业率来看,高师培养的音乐教师不仅仅是高校教师,也可以是中等学校的音乐教师,以及初中以及小学音乐教师。这些师范院校培养出的音乐教师还可以充当其他课程的教师,或者从事某种职业。因此从发展的水平上看,高等师范院校进行音乐人才的培养,应当积极适应市场发展需求,建立起开放式教学模式。过去人们对高师音乐系毕业的学生评价不高,随着社会不断发展,这些认识和评价也逐渐趋于平静,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当中,高等师范院校培养音乐人才的方向应该趋向市场需求,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占领市场一席之位。
众所周知,市场竞争规则的基本特征主要是市场供求规律,供需矛盾主要表现在人力,物力以及财力上的变动上,在资源配置中需要发挥出实际作用,保障人才市场竞争规律,并且遵守该规律。我国进行教师模式探究,主要是顺应社会发展需求,面对竞争激烈的市场 ,教育发展必须建立在社会需求水平上以及建立在适应性上。如果教育质量得不到提高,无法提升高效益教学,这存在的教育问题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出现脱离,造成了教育出现脱节,音乐教育便失去了基础,音乐教学发展出 现无本之木,这也无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水平。
综上所述,高师音乐教育教学改革要表现出师范的教育观,在教育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正确处理好以下关系:首先是宏观领域和微观领域的关系;接着是理论与实践层面的关系;最后是文化与专业两大类课程的关系。在改革过程中应该做到统筹兼顾,齐头并进,突出特长,协调发展,认真研究今天的社会需要什么样的音乐人才,才能够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更好的接受社会的挑选。
参考文献:
[1]张杰.新课标视域下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策略[J].大众文艺,2019:258-259.
[2]刘美环.建构科学合理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北方音乐》,2015:178-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