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同课异构”教学案例研究

2021-09-10李荟

高考·上 2021年2期
关键词:案例研究同课异构高中生物教学

摘 要:通过查阅文献材料了解“同课异构”的教学现状,发现目前对其研究大多停留在理论层面而用于教学优化设计方面的研究较少。本研究为此通过对新疆哈密市第十三中学生物常态课进行案例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教学反思,从而优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生物教学;“同课异构”;案例研究

“同课异构”是由一线教师积极主动参与的教学教研活动,以教师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具体的教育教学问题为研究对象,以教师为研究主体,以专业研究人员为合作伙伴的实践性研究活动。同时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师专业知识的进步。

一、“同课异构”的内容选取

人教版必修三《植物生长素的发现》一课,教材以生长素发现的历史为线索,引导学生体验科学家探索的过程,评价实验设计和结论,训练学生逻辑思维的严密性[1]。

二、教学过程

教师1的教学过程:

师:通过第二章的学习大家了解了生物的生命活动的调节,请大家想一下植物有没有系统?

生:没有

师:植物对生命活动是否进行调节?它和动物的生命活动调节是否一样?

生:可以进行,不一样。

师:下面我们来学习第3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

PPT展示图片,问题探讨

1.图中植物的生长方向有什么特点?

2.哪种环境刺激引发了这株植物方向的改變?

3.这种改变有什么适应意义?

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生长在校园里的植物受到全光照时有没有弯向阳光生长?

生:没有

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是怎么样的光让植物发生图中的生长方向?

生:单侧光,植物能充分利用光能更好的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植物的生长更好的适应环境

(通过问题探讨引出植物向光性的概念)。

师:植物的向光性是在日常生活中比较普遍的现象。大家思考一下,这种向光性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生:没有思考过。

师:既然大家没有思考过,那我们来看看达尔文对这种现象进行了思考,并通过一系列的实验发现了一种植物激素——生长素。请同学们阅读教材46-47页的内容,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内容。

PPT演示胚芽鞘的图片,教师解释什么是胚芽鞘,进入下一个环节。

师:请同学们讲解达尔文向光性实验的过程。

生:回答略。

师:实验1在这4组实验中充当什么角色?其余3组呢?

生:对照组,其余3组是实验组。

教师对实验过程中的关键点如操作、结果进行强调。

师:我们了解了这几个实验后请同学们看导学案的第二页上的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可以进行小组讨论。

PPT演示达尔文提出单侧光照射,使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刺激,当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会导致下部出现向光弯曲生长。

师:达尔文提出的想法是不是正确的呢?科学家需要进一步实验去验证,于是科学家提出问题:这种刺激真的能传递吗?

教师接下来介绍詹森的实验,实验结论是尖端产生的某种刺激可以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教师介绍实验过程,引导学生得出结论: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刺激在下部分布不均造成的。

师:由达尔文、詹森和拜尔的实验,我们会有什么样的想法?

由问题得出推论:胚芽鞘的尖端有一种化学物质,受单侧光刺激分布不均匀,这种化学物质传递到下部伸长区时造成了胚芽鞘的弯曲生长。

师:如何证明确实是有这个物质存在呢?是谁将其证明?

生:温特。

师:下面大家来看下温特的实验(教师进行讲解,讲解中师生互动)

师:仅仅从PPT上的实验能不能得到最后的结论?

生:不能,缺乏对照实验。

师:那如何设置呢?

生:用空白的琼脂块放在尖端的一侧,观察结果。

教师演示PPT,学生可以直观看到去了尖端的胚芽鞘不生长不弯曲。最后得出结论:胚芽鞘尖端确实可以产生某种向下运输的并能引起胚芽鞘生长的物质。温特把这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师:实验的过程大家已经了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问题:生长素的产生部位、作用部位、感光的部位、弯曲的部位在哪里?

学生积极回答相关问题。

师:请同学们将以上知识点记录在课本上。

结课:完成导学案。

教师2的教学过程:

先给学生自主看书的时间。

师:今天我们学习第3章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大家通过看书发现了科学家都用了同一种实验材料---“胚芽鞘”。什么是胚芽鞘?请大家看PPT。

(教师介绍胚芽鞘及其模型图,引导学生注意胚芽鞘分为两部分---尖端、尖端以下部分)

师:请同学们看四组实验中的第一组实验-----达尔文的向光性实验

探究任务1:植物向光生长的外因?

师:请学生看导学案,达尔文做了几组实验?请分别说出实验的现象?

师生互动解答导学案上的问题。

师:达尔文只说明胚芽鞘的尖端产生某种影响,有没有证明这种影响是什么?

生:没有。

师:那我们继续看学案中的实验,鲍森.詹森的实验是怎么做的?

生:在尖端下部放了一个琼脂块。

师:实验的现象呢?

生:在单侧光照射下,弯向光源生长。引导学生得出实验结论

师让学生看学案中的第3组和第4组实验,师生互动解决学案中问题。

探究教学:

师:学案上的四组实验完成后,我们回忆下上学期讲的探究实验设计的原理遵循几个原则?

生:2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

师:我们以探究实验的思路,结合学案上的活动二分析第一组达尔文的实验。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

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

师: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什么物质分布不均匀了?黑暗条件下胚芽鞘是否生长?教师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得出光影响生长素的分布没有影响生长素的产生。

师:由于尖端出现單侧光使得生长素横向运输,从向光一侧移向背光一侧。哪一侧的生长素多?

生:背光侧生长素多

师: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知道生长素能向下运输,由于背光侧生长素多于向光侧,请问哪侧生长的快?

生:背光一侧。

师:我们可以得出感光部位在胚芽鞘的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一段(伸长区)。

教师将黑板上的胚芽鞘的图形中在其不同的部位分别画上云母片和琼脂片,引导学生判断胚芽鞘的弯曲方向。(调动了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师:了解了生长素分布不均匀的原因,我们看书上48页提到的植物弯向光源的另外的解释。(留给学生看书思考的时间)

学生看完课本后进行解释。

对学习目标1的总结:

1931年科学家首先从人尿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吲哚乙酸IAA。但是,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含量较少,直到1946年人们才从高等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它就是IAA,进一步发现植物体内除了IAA外,还有PAA、IBA等,除了这些具有生长效应的物质,其余的物质我们下节课会讲到。在我们植物生命活动中起调节作用称为植物激素。生长素只是其中的一种植物激素。

师:阅读教材P48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 什么是植物激素?

2.生长素的主要合成部位是什么?

3.生长素的运输方式是什么?

4.生长素的分布如何?

当堂检测,习题反馈训练。

通过小结进行结课。

三、案例分析

(一)教师导课分析:教师1和教师2导入的时间掌握得当,导入内容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导入时语言清楚,能迅速吸引学生注意力。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方面教师1略好于教师2。导课时,教师1通过回顾知识,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并熟练地组织教学。教师2则通过直接问题导入的方式授课。两位教师在导入部分的设计有很大的不同,都有各自的特点体现了教师不同的教法。

(二)教学内容分析:与教师2相比教师1的教学内容较丰富,包括PPT展示图片,进行问题探讨,引出植物向光性的概念。让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内容,完成导学案的自主学习内容。教师1在教学过程中无论讲到哪一个实验都让学生结合PPT上的演示实验,直观、形象的观察。并且教师1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讲练结合。

教师2在教学中紧扣导学案,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分析,注重实验中自变量、因变量的设定。整个上课过程中注重小组合作交流。不足的是对实验的解释应该利用多媒体演示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

(三)教学结构分析:虽然两位教师都依托学案,但教学设计却不相同。教师1的教学结构是由问题导入课题,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分别对每组实验的操作过程、结论进行分析,以学生的分析为基础教师进行归纳总结。

教师2的教学结构大体是学生阅读教材46-47页的内容,完成学案内容、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以小结的形式结课。这节课的设计中教师2以学案为主线,让学生每完成一个内容就自主进行讲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四)课堂提问技能分析:两位教师在课堂上都很注重依据学情设置问题,旨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并且提出的问题具有层次,能够适当拓展讲课内容。但是,教师2对提出的问题精心设计并且方式多样,如:“尖端感受单侧光刺激后什么物质分布不均匀了?黑暗条件下胚芽鞘是否生长?”教师2相对教师1而言能够对学生的提问给予积极引导分析,更加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五)课堂讲解技能分析:教师1和教师2在讲解过程中都能针对某个问题引导学生得出相应的结论。通过分值比较发现教师2在讲解目标明确、讲解能围绕学情变换并能激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方面略高于教师1。数据分析得出教师在设计课堂讲解内容时应该关注学生的主体作用,做到讲解能使学生达到“最近发展区”。

四、教学反思

(一)课堂导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习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学习知识有良好的兴趣那么他就会以一种主动的姿态进入角色,学习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课堂导入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诱导学习动机。比如:教师1从知识回顾入手,学生回忆旧知识,又对新知识很好奇,效果不错。教师2直接问题导入,由PPT展示胚芽鞘的图像,虽然学生能直观的观察,但学生缺乏新旧知识的联系。

(二)明确教学目标、重难点

课堂教学由导入进入教学过程时,建议教师应该给学生说明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正确的目标导向是保证教师和学生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也是衡量教学活动的标准。使学生明确对本节课获得的知识,避免在学习活动中跑偏方向。教师1和教师2虽然在学案中写出了教学目标、重难点,但在教学过程中没有进一步强调。

(三)重视生物经典实验探究过程的教学[2]

案例中包括了生长素发现过程的四个经典实验,两位教师在讲解中都注重了实验的探究过程。如教师2提问:“学案上的四组实验完成后,我们回忆下上学期讲的探究实验设计的原理遵循几个原则?”“我们以探究实验的思路,结合学案上的活动二分析第一组达尔文的实验。”另如教师1提问:“请同学们看导学案的第二页上的探究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同桌之间可以相互讨论。”通过探究得出胚芽鞘的感光部位在尖端,弯曲部位在尖端以下的结论。

参考文献

[1]何思莲. 中学生物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J]. 中学课程资源,2008,(10):22-23 .

[2]朱正威,赵占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54.

作者简介:李荟 ,性别:女,出生年月:1984.9.2,籍贯:新疆哈密,工作单位:新疆哈密市第十三中学,邮编839000,研究方向:生物教育,学历:教育硕士,职称: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案例研究同课异构高中生物教学
工商管理学科的案例研究方法的几点思考
高中生物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
基于多元与开放的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研究